1978年,中國西南邊陲,雲南西雙版納的一群年輕人,不畏千難萬險,經過持續不斷的抗爭,觸發了一場持續20多年、伴隨大量悲劇、涉及千百萬家庭、影響一代人命運的「知識青年上山下鄉運動」終結。

三次上書

1978年10月16日,上海知青丁惠民寫了第一封「給鄧小平副總理的公開聯名信」,談了雲南邊疆知青的困境,表達了想回家的願望。

300多個知青在信上按了手印。信被寄往國務院後,國務院批轉雲南省處理,之後便沒有下文了。

時隔一個月,11月16日,丁惠民寫了第二封致鄧副總理的公開聯名信,簽名者超過萬人,信寄出後,也沒有回音。

又過了一個月,12月17日,丁惠民寫了致鄧小平的第三封聯名請願信。信中寫道:

「八年了,父母的淚快要流盡了,我們肉體的青春即將衰老,再這樣下去,我們實在受不了。我們請求,不求金,不求銀,只求讓我們回到父母的身邊吧!我們可以干最髒最累的活,領取最低的工資,但只要回到父母身邊,再苦也是甜的。懇求中央早日決策!」

「同樣是知識青年,為甚麼命運如此不同?有權人家的子女早已遠走高飛,得意洋洋;有門路的悄悄溜走,不聲不響;有錢的買通路子,不翼而飛;剩下的只是我們這些普通人家的子女,像一堆被遺棄的垃圾丟在這裏!有多少人挨過領導的辱罵、幹部的拳腳、無情的棍棒、狠毒的槍托……」

當時西雙版納8個農場,除橄欖壩農場的知青沒有簽名外,其他農場的知青都在請願信上籤了名。其中第4分場的簽名,是劃破手指,用血書寫的。

這三封信,一封比一封急迫,千言萬語彙成一句話:我要回家。

第三封信最終送到鄧小平手上,對鄧作出知青返城的決策發揮了一定作用。

抬屍遊行

1978年11月12日凌晨,橄欖壩農場的上海知青瞿林仙臨產,她的丈夫翁仕賢跑到分場,請醫生到家裏接生。

分場衛生所的所長陳醫生,卻忙於參加酒宴,未及時趕來。下午3點多,瞿林仙的兒子終於生出來了,但胎盤遲遲沒有脫落而滯留在體內。這使得瞿林仙劇痛難忍,出血不止。

之後的幾個小時裏,瞿林仙被緊急送到分場衛生所,又從分場過瀾滄江,送到總場醫院,因救治不及時,導致大出血而死,年僅24歲。

瞿林仙之死,引發知青強烈不滿。他們抬著瞿林仙的屍體,一路遊行到橄欖壩農場場部,沿途很多知青加入。他們向場部領導提出改善知青待遇,放行病退、商調回城等要求,場部領導不答應,他們又醞釀把瞿林仙的屍體抬到西雙版納州首府景洪去。

消息傳到昆明。雲南省委第一書記安平生擔心出大事,責成省委常委、省農林辦主任黨向民立即趕到橄欖壩,妥善處理此事。

黨向民抵達橄欖壩農場當天,先採取三項措施穩住知青情緒:(1)對農場領導的嚴重官僚主義和失職行為給予嚴厲批評,責成他們向知青檢討、道歉;(2)答應知青的合理要求,為死者舉行追悼會;(3)請州委及農場通知死者家長及上海市知青辦,來此共同料理後事。

黨向民還找不少知青徹夜長談,終於勸阻他們不再抬屍去景洪。

這起突發的死人事件,給雲南知青為返城而抗爭添了一把火。

集體罷工

丁惠民的信發出後,沒有回音;他們想上北京請願,領導不同意。這也不行,那也不行,終於,一場大罷工開始了。

12月8日,西雙版納地區農場知青代表開會,選舉產生赴北京請願籌備總組,丁惠民任總指揮。當晚發布《罷工宣言》:為維護我們的人生權和尊嚴,從12月9日起,舉行無限期罷工。

12月10日,全國知青上山下鄉工作會議結束,不僅肯定文革以來知青上山下鄉工作取得「偉大成就」,而且強調今後還要「有計劃地動員城鎮知識青年上山下鄉,與工農結合」。

文件還規定,今後農場(兵團)知青一律按國營企業職工對待,不再列入國家知青政策的照顧範圍。也就是說,農墾知青返城的路被堵死了。

這個文件對雲南罷工知青猶如火上澆油。

西雙版納農墾分局的8個農場:景洪、橄欖壩、勐海、小勐倫、勐遮、勐捧、勐滿、勐臘,除橄欖壩外,其餘7個農場的知青都投入罷工請願中,人數多達3萬,農場工作全部癱瘓。去勐臘的公路也被挖斷,好幾十輛軍車被堵在那兒。

臥軌抗議

12月16日,西雙版納農場第一批40人赴京上訪代表團步行出發了。

雲南省委緊急指示省農委、省知青辦、省農墾總局、省公安廳等組成聯合工作組,對上訪代表進行勸阻。

當他們走到通關時,他們募捐的4000多元上訪經費,莫名其妙丟了。有傳聞說,是公安部門奉命派出便衣乾的,目的是阻止他們去北京。

12月24日晚,他們在昆明火車站登車。上車不久,被趕下車。隨後,無論他們到哪裏,都不許進站。於是,他們步行到一個叫做羊方凹的地方,集體臥軌抗議,致使當天由昆明開出的數十對客運和貨運列車受阻;昆明連接京滬、京廣、隴海乾線的鐵路大動脈中斷了。

數以千計的昆明市民和學生冒著嚴寒,趕到羊方凹圍觀。

雲南省委、昆明市委組成工作組趕赴現場,進行說服、勸阻。大批軍警也奉命開進羊方凹。

60個小時過去了,因鐵路線中斷,連秘密開往中越邊境的軍用列車也不得不停在那兒。

12月25日,中央給雲南省委發了三條指示:一,堅持全國知青工作會議形成的文件;二,派出調查組前往雲南,就地聽取國營農場青年職工的意見;三,知青必須停止阻攔火車、妨礙鐵路運輸的行為。

中央很快派國家農林部副部長、農墾總局局長、國務院知青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副主任趙凡,和在北京出席十一屆三中全會的雲南省委書記安平生同機飛到昆明,處理這一事件。

北京請願

12月18日,丁惠民帶領西雙版納農場第二批赴京上訪代表團徒步北上。當時發著高燒的丁惠民,是被知青用擔架抬過瀾滄江的。

12月27日,天寒地凍之時,丁惠民等26名代表終於到達北京。他們來到天安門廣場,在金水橋畔,打開兩個橫幅,一條寫道:「我們要見華主席,我們要見鄧副主席」;另一條寫道:「我們要控訴,我們要告狀」。

然後,有的演講,有的發傳單,有的維持秩序。他們的舉動引起在場外國記者的注意。當晚,一家外國電台發出頭條新聞:中國雲南的知青請願團到達北京。

此事立即驚動中央。傍晚時分,代表們被接到農林部招待所。接下來的幾天,國務院知青辦、團中央、全國婦聯、勞動部、民政部等派人與上訪代表座談。

1979年1月1日,國家農墾總局發出1號文件,承認知青請願代表團性質合法,同時強調應該復工。

1月4日,中共政治局委員、國務院副總理王震,在民政部長程子華陪同下,接見了丁惠民等。

據丁惠民回憶,大家鼓掌後,本以為能聽到王震幾句親切的問候,沒想他表情嚴峻,突然將枴杖往上一揚,又咚咚地在地上狠狠杵,接著就是排炮般的嚴厲訓斥。代表們全懵了,沒人敢提返城的事。

王震意識到知青的不痛快,當晚邀請全體代表看電影《巴頓將軍》。看完電影,王震說,西雙版納是個好地方嘛,要熱愛她;中央並沒忘記那裏,恰恰相反,要建設好那裏;鄧副主席說了,不久要大規模投入資金,資金不夠,外匯也可以動用嘛!

王震說:「你們的信我已經轉達給了華主席、鄧副主席和葉帥了。」說完,轉身欲走。

這時,知青代表劉庭明忽然從後排站起身,大聲吼道:「王震,你不准走!你還沒回答我們的實際問題!」說罷就往前排沖,當即被警衛反扭住雙手。王震一下子愣住了,等他回過神來,對劉庭明一通罵。

悲壯絕食

趙凡帶領的國務院調查組1978年12月25日到達昆明。

1月8日,調查組得知勐定農場知青開始絕食了,知青一天發了200多封電報,火急火燎,催調查組去。趙凡一行從晚上8點出發,跑了一夜一天,終於到了勐定。

1月10日下午4點,趙凡與知青的見面會上,一個叫吳向東的北京知青,講述了他遭遇的種種不幸,表達了知青迫切想返城的願望後,說:「為了捍衛一個真正的知識青年,一個有血有肉的人的尊嚴,也為了拒絕剛才(領導)強加給我的『農場青年職工』的不真實身份,我決定以最後的方式來表達我的抗議!」說完,他轉過身,面對全體調查組成員,從褲袋裏掏出一把匕首,切腕自殺。

一個身患嚴重心臟病的四川女知青,慢慢走上台,突然撲通一聲,跪倒在趙凡面前,大哭起來:「伯伯,救救我們吧……」

台下幾百名知青全都跪下了,放聲大哭,高喊:「我們要回家!」在場的人無不為之動容。

趙凡也哭了。他說,我也有孩子插隊,我也是知青家長,我一定向中央反映你們的情況。

抗爭成功

1979年1月25日,趙凡向國務院報送「同意知青返城回家的請示報告」,並提了六條解決問題的辦法。

1979年2月6日,國務院批准了趙凡的請示報告。2月上旬,雲南省委召集北京、上海、成都、重慶、昆明等市有關領導商討如何落實國務院的「六條」精神。

不到3個月,雲南農場知青的 90% 以上都返回到原來的城市。到 1980 年,雲南農場的知青只剩下 3000 多人。

1980 年,中央書記處決定,從這一年暑假起,應屆畢業生不再上山下鄉,上山下鄉運動就此終結。

結語

知青上山下鄉運動始於1955年。文革爆發後的1968年12月22日,《人民日報》文章引述毛澤東指示:「知識青年到農村去,接受貧下中農的再教育,很有必要。」之後,中共再次在全國範圍內開展大規模的知青上山下鄉運動。

全國計有1700多萬初中生、高中生被送到農村、邊疆做農民。被送到雲南的就有10萬知青。知青被下放到農村,說白了,就是變相勞改。這是一代中國青年的悲劇。

1978年雲南知青的抗爭為何最終能夠成功?主要原因有三:

第一,天時。毛澤東發動的歷次政治運動,特別是十年文革,已經走到盡頭。1976年10月6日,毛的妻子江青等「四人幫」被拘捕,意味著上天對文革惡人的大清算開始了。

第二,地利。雲南處於對越戰爭前線。鄧小平正準備發動對越戰爭,向全世界宣示他已牢牢掌控軍權,成了文革後中共真正的最高統治者。在這個關鍵時刻,雲南不能出亂子。

第三,人和。鄧小平在1978年12月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上提出要搞「改革開放」,爭取各階層人心的支持至關重要。當時的中共副總理李先念曾講,知青上山下鄉有「四個不滿意」:知青不滿意,家長不滿意,農民不滿意,政府也不滿意。那時,上上下下都有終結知青上山下鄉運動的意願。

但不能不說,雲南知青在長期的高壓下奮起抗爭,在結束這場知青上山下鄉運動中,起到了將各種力量激發出來的先導作用。

大紀元首發#

------------------

📰支持大紀元,購買日報:
https://www.epochtimeshk.org/stores
📊InfoG:
https://bit.ly/EpochTimesHK_InfoG
✒️名家專欄:
https://bit.ly/EpochTimesHK_Column

------------------

🏵️《九評》20周年
https://hk.epochtimes.com/category/專題/退黨大潮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