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當時我正念大學廣告設計系。二年級學期結束後,學校規定每個同學都要去一家廣告公司實習,當時一家位於英國倫敦的本地設計公司接納了我的實習申請,於是我便第一次一個人搭飛機踏足歐洲。
那家廣告公司在倫敦二區(Zone 2),在地鐵站附近;雖然不算是最繁華的市中心,但不算偏僻。記得那家公司有兩個老闆,他們是兩夫婦:男的是英國人,女的是西班牙人。跟一般英國人一樣,那個英國老闊散發著一種民族自傲感,記得有一次,他問我:「你喜歡看甚麼電影?」當時入世未深的我回答:「美國隊長(Captain America)。」他馬上反了個白眼。然後他又問:「那你喜歡哪個歌手?」我想也沒想:「泰勒•斯威夫特(Taylor Swift)。」他白眼反到後腦杓去。想必,他大概期望我回答一些英國電影,如:福爾摩斯(Sherlock Holmes)和阿黛尔(Adele)等的歌手。
記得那時正席Instagram剛面世不久的年代,Facebook仍然如日中天。那時人們仍然到哪裏都會在Facebook上標記自己的座標「打卡」、與親友好友相聚完仍然會在Facebook上建立一個個照片冊,把自己的生常生活在上面與朋友分享。
雖然那時社交媒體開始普及,但仍然未威脅到傳統媒體,那家廣告公司的業務仍然是電視、報章、雜誌等等。好幾次,公司替客戶創作的廣告出爐,我們會按照既定時候坐在電視前觀看第一次首播。
那時作為二十出頭、而且是讀廣告設計的年輕人,我和我一起去實習的同學當然花很多時間在社交媒體上。有次英國人老闆看見很多員工經常花時間在Facebook上,便大發雷霆要求所有員工以後上班不能再上Facebook。
實習短短3個月很快就結束了,往後的十年,社交媒體發展迅速,除了誕生了許多新的平台,更慢慢取代了傳統媒體的地位。以我為例,我也是靠著社交媒體平台,去建立我的插畫品牌,獲得出版書籍、廣告合作、寫專欄的機會。
而曾經我實習那家公司,就在我畢業後兩、三年便倒閉了。
這年引發熱烈討論關於網絡發展的大事,想必一定是人工智能操控的大型語言模型——ChatGPT。正當人們仍然懷疑它的存在價值:例如會不會取代人們的工作、或對人類有其它威脅的時候,慶幸我正念碩士課程的澳洲大學,對人工智能持相對開放的態度。我最近要交的兩份功課,教授甚至要求我們要展示使用ChatGPT的步驟過程。
據我以往的經驗,若不想被新科技淘汰,首先我們要了解它,而不是一開始便抱敵對的態度。要在科技的洪流中生存,我認為我們要視它們為幫助我們生活的工具。這樣,我們才能趕得上年代的節奏。◇
(編者按:文章僅代表專欄作者個人意見,不反映本報立場。)
------------------
🏵️《九評》20周年
https://hk.epochtimes.com/category/專題/退黨大潮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