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歲的郭小弟近期因為發燒、腹痛,一天腹瀉8次,就醫之後需要住院治療;另一位6歲的徐小妹,因為發燒、腹痛和腹瀉,伴隨咳嗽、流鼻水、噁心、嘔吐、食慾下降、尿量減少等症狀,就醫之後也需要住院治療。

這兩位病童在住院期間,依症狀治療雖然有緩解,但是發燒、腹痛、腹瀉仍持續發生,並且開始解綠便。經過醫師抽絲剝繭,詢問病史之後,排除旅遊史、接觸史、食用不潔食物等因素,並得知兩位病童家中最近都飼養小烏龜當寵物,此時才真相大白;隨即採集兩位病童的糞便進行細菌培養,發現了沙門氏菌,所幸經過治療,兩位病童都已經健康出院。

台灣衛生福利部台中醫院小兒科醫師陳敏恭表示,這兩位病童的患病原因,就是飼養小烏龜,因為烏龜體型小,孩子容易放在手裏跟它互動,而沙門氏菌通常存在於健康的爬行動物和兩棲動物的消化道。

雖然家中飼養的小烏龜看似健康又乾淨,但是糞便帶有沙門氏菌,很容易污染到它的身體,以及飼養的容器等物品,所以孩童在接觸烏龜或其飼養環境之後,沒有徹底洗手,就可能經由糞、口感染,造成急性腸胃炎。

陳敏恭指出,沙門氏菌的潛伏期約1~2天,感染常見於食用被污染的牛奶、雞蛋、蛋製品等食物,通常會出現腹瀉、腹痛、發燒、嘔吐等症狀,偶爾出現血便、頭痛、關節痛,嚴重者會脫水、休克;至於5歲以下的兒童、65歲以上的老人和免疫系統較弱者,有可能併發腦膜炎或骨髓炎。

陳敏恭建議家長,應該主動了解沙門氏菌感染風險的衛教資訊,以降低病原菌的傳播風險,維護孩子的健康。

此外,平常要多注意孩子與飼養寵物的互動情形,如果發現孩子有嘔吐、腹痛、腹瀉、發燒等病症,而且家中有飼養烏龜等兩棲動物,應儘速就醫治療,以免導致嚴重的併發症。◇

------------------

🗞️9.17暫別實體 立即預購
https://bit.ly/buybyepaper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