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6月24日,百萬份《蘋果日報》終刊號售罄,完成它的歷史使命。轉眼間,我也經營了自媒體兩年,人生軌道大變。兩年來,不止一次被問:「有沒有後悔寫《蘋果》專欄?」每次我都毫不猶豫回答:「沒有。」因為專欄,有緣認識黎智英先生這位奇人,就足以無悔。

我和黎生性格南轅北轍,但認識他後,才發現彼此有一共通點,就是對世界同樣好奇,對知識同樣嚮往。也許你已看過那齣有關黎生的紀錄片《The Hong Konger: Jimmy Lai's Extraordinary Struggle for Freedom》,他在片中形象鮮明,是一個追求自由的鬥士。但在黎智英身上體現的自由,到底是什麼一回事呢?

這部一小時十五分的紀錄片,不長,但清晰勾勒了黎智英人生三個轉捩點。第一個轉捩點,我稱為「朱古力」:小時候他在中国大陸,到火車站幫旅客搬行李賺小費,有次替旅客搬行李後,對方賞給黎智英一塊由香港帶來的朱古力,黎一吃就覺得是人間最美味的食物,認定「香港必是天堂」,於是決心跑到香港。這塊朱古力,改變了黎的一生。

我跳過第二個轉捩點,先講第三個:黎智英42歲時(六四後一年)創辦《壹週刊》,走上他傳媒大亨之路。《壹週刊〉英文名叫Next Magazine,黎生在紀錄片中解釋,那是他的「next life」(下一個人生)。為什麼要辦報呢?因為他覺得傳播資訊和思想,比做一般生意更有意義,也沒有那麼悶。

至於第二個轉捩點,是全片最打動我的一幕。黎生憶述,有次在猶太人律師朋友家中吃飯,那人送他經濟學大師海耶克的書《到奴役之路》(The Road to Serfdom)。這樣的人生片段,看似尋常,但令我驚訝的是,黎生在鏡頭前講到這裏時,臉色凝重起來,眼光下垂,欲語還休,然後抿嘴深呼吸一下,才說「The book changed my life」(這本書改變了我的一生)。(注1)

黎智英信奉自由市場、個人主義,完全受海耶克的影響。是這本書啟蒙了黎智英,引領他進入更高的知識層次。在回憶自己初遇海耶克時,他真情流露,感觸得近乎哽咽,比談及自己開廠發達激動得多,可見他內心真正追求的,不是物質利益,而是知識的開拓、精神的超拔。後來黎生受洗信教,跟他向來求知若渴的熱忱是一致的,但這已超越了書本知識範圍,而轉入了靈性上更深沉的探索。

黎生大半輩子追求的自由,其實已經用他自己的生命實現了:由朱古力到海耶克,由辦報紙到信天主,黎智英不停捨棄過去的包袱,一往無前跨越物質、知識、精神、靈性各個領域,每次都活到極致,窮盡人生種種可能性,也許只有丁尼生〈尤利西斯〉詩句「我不能停止闖蕩,我要喝乾生命的杯(I cannot rest from travel: I will drink/ Life to the lees)」,才可形容他的一生。

人為什麼需要自由?不是要為所欲為,而是要奔向萬物,超越自我,「drink life to the lees」。這一點,黎生真的做到了,儘管代價不小。

謹於《蘋果》停刊兩周年,遙祝黎生和其他《壹傳媒》前高層平安!

注1:

The Hong Konger: Jimmy Lai's Extraordinary Struggle for Freedom

本文獲作者授權轉載自「馮睎乾十三維度」Patreon

(編者按:本版文章僅代表專欄作者個人意見,不反映本報立場。)

------------------

📰支持大紀元,購買日報:
https://www.epochtimeshk.org/stores
📊InfoG:
https://bit.ly/EpochTimesHK_InfoG
✒️名家專欄:
https://bit.ly/EpochTimesHK_Column

------------------

🏵️《九評》20周年👉🏻 https://hk.epochtimes.com/category/專題/退黨大潮

💎成為會員 📧訂閱電子報
https://hk.epochtimes.com/subscribe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