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深圳、蘇州、福州等多地的大型超商,近日頻傳歇業,這些賣場撐過疫情三年,卻在疫後不到半年歇業。專家分析,這些大型商業體早已經是虧損連連,苦撐到疫情結束,又看不到希望,只能選擇歇業。

中國多地大型超市歇業

經營近15年的「永旺夢樂城北京國際商城」將於6月24日歇業,永旺超市區已於5月31日停止營運,一些餐飲、品牌門店已撤店離場。

永旺夢樂城位於北京昌平,於2008年11月開業,是永旺集團在北京的首家購物中心,曾被視為日本大型零售業在中國的發展起點。可近一年來,永旺在全國各地節節撤退,另一家位於北京朝陽大悅城的永旺超市已於去年歇業。

北京網民表示,「大型商超接連歇業,實體經濟現在真是江河日下。」還有網民說,「有些傷感,疫情前真是人擠人,疫情時空無一人,疫情後陸續關門。」

武漢市武昌區武商量販岳家嘴店於6月12日正式歇業,6月11日是該超市最後一天營業,現場貨架已經拋售一空。

位於蘇州的華潤萬家江星路店也發布歇業通知,6月15日營業結束,正式終止線上、線下業務。這家位於蘇州平江新城的綜合型超市在2014年1月開幕時人擠人,如今風光的情景一去不復返。

位於浙江嘉興的華潤萬家平湖一店,也發出歇業通告,6月10日結束線上、線下業務。

美國經濟學者黃大衛6月19日告訴《大紀元》,大陸上海、廣州、深圳、武漢多地的朋友告訴他,經實地考察,當地的零售業和實體商店經營黯淡。

「疫情剛剛放開時,包括零售業、服務業,一些餐廳、酒店生意還不錯,但是,過年前後開始,餐飲業勉強還能經營,酒店和零售業的情況相當慘淡,很多大型商業體商超、超市、大賣場營運狀況大不如前,跟疫情期間差不多。」他說。

記者致電永旺夢樂城北京國際商城、華潤萬家江星路店、武商量販岳家嘴店,未能取得回應。

人流恢復銷售遠遜於預期

中共國家統計局公布的5月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37,803億元(人民幣,下同),年增約12.7%,較4月相比銷售總額增加,但增速比上月回落了5.7個百分點;4月社會消費零售品總額34,910億元,與3月相比,月減7.78%,降幅擴大,且零售品類全線下滑。中華經濟研究院助研究員王國臣6月19日告訴《大紀元》,這是連續兩個月消費放緩,短期因素來自於疫情打擊,造成收入萎縮、失業率上升等;長期因素包括阿里巴巴等線上平台的普及,有逐漸取代線下實體消費的趨勢。

財新網報道說,中國實體超市、商場人潮恢復,但實際銷售遠遜預期。高鑫零售、聯華超市、永輝超市等14家主營超市的上市公司中,2022年有9家虧損,到2023年第一季仍有4家虧損,而且半數超市的營收與去年同期相比下滑。

王國臣表示,整體線下實體店銷售萎縮,而且外資也在撤離,一些台商、外資聚集地,如蘇州、深圳等工業園附近,實體店面的感受會更加明顯。

黃大衛表示,出口和內需都不樂觀,「儘管目前大型商圈的租金已經下降,但是業務量太少,難以維持固定開銷,只能選擇歇業。」

分析:反彈不如預期 對市場缺乏信心

黃大衛表示,這些大型超商經歷三年慘澹經營,早已負債纍纍,原本想看疫情放開後再拚搏一下,但是反彈不如預想,有些企業資金鏈已經斷裂,短期內也沒有信心能夠見到市場轉變,就趁著租約到期,結束營業。

「他們已經熬了三年多了,都留下來了,為甚麼現在才倒閉?因為他們已經是強弩之末,熬到沒有希望了,之前寄望清零政策取消後可能見到好轉,但是幾個月下來,真的沒有好轉,才痛苦地選擇放棄,這意味著過去三年的堅持都白費了。」黃大衛說。

他分析,大型商業體結束營業,將直接衝擊商業地產,「他們倒閉的話,會導致很多商業地產沒法出租,而且往往這種商業體倒閉後,很難再招商,租金、各種費用損失非常龐大。」

家樂福關閉深圳第一家店

在大陸超市關店潮中,也包括家樂福。家樂福中國近一兩年陸續關閉門店,6月10日,深圳第一家、中國第二家家樂福門店停止營業。這家位於南山南頭片區的老店,開了27年。

6月9日,位於北京的家樂福馬連道店也宣告關閉,位於中關村南大街的家樂福方圓店也貼出歇業通知。上海成山路會員店5月份也突然停止營業。

2022年家樂福在中國共關閉了58家門店,2023年一季度歇業數量為33家,截至3月底,家樂福中國還剩114家門店。但從各地消息來看,這個數字還在減少。

家樂福從2010年起在亞洲市場陸續撤出,包括泰國、印尼、馬來西亞家樂福的經營股權紛紛易手,2019年,蘇寧易購出資48億元收購家樂福中國80%股份,家樂福持股降至20%。台灣家樂福亦在2022年由統一集團收購。

王國臣說,家樂福持續在亞洲市場撤出,在中國也不例外。「中國大陸的市場雖然廣大,看似可吸納內需消費,但實際上它的內需市場可能沒有外界想像得這麼好,尤其是內需消費品很容易被本土廠商取代。」

多家外資機構紛下調預測

王國臣認為,大賣場陸續歇業是中國經濟的縮影,呈現出經濟長期趨緩的現象,「現在的消費不振,某種程度戳破了年初外商對中國大陸今年經濟過份樂觀的預期。」

「消費不行,只能靠政府的投資。」王國臣說,可以預期政府除了調降政策利率,還會加發特別國債來提振投資,下半年可能又會回到以投資驅動為主的經濟增長模式。

外資機構近期調降對於中國經濟的預測,高盛18日發表研究報告,將中國2023年國內生產毛額(GDP)增長率預估從6.0%調降至5.4%。

三大外資銀行亦下調中國今年GDP增長率預估,瑞銀最新報告由5.7%下調為5.2%,主要原因受到房地產市場反彈減弱,以及消費復甦的動能消失。美銀跟進調降預測,由6.3%下調至5.7%,渣打由5.8%降至5.4%。◇

------------------

🏵️《九評》20周年
https://hk.epochtimes.com/category/專題/退黨大潮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