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年前,一個來自台灣高雄的書香之家攜帶4個未成年的子女投資移民阿根廷,半年後這對台灣夫婦因經濟問題返台工作,留下幾位完全不懂西班牙語的孩子在陌生國家獨立生存。在長途電話通訊相當於一個星期的生活開銷的年代,8歲至15歲的孩子們在沒有家長的照料下怎樣生活?老三莊慧敏(Huey-min Chuang)是家中的「會計」,10歲起負責採購、計算經費的她,12歲時開始成為自家雜貨店的「老闆娘」。也正是有這樣一對不平凡的父母,成就了她後半輩子的傳奇人生。
莊慧敏在台灣、阿根廷度過童年,來美國讀高中和大學,又曾留學德國、西班牙,獲得經濟、國際關係、西班牙比較文學3個學位。她於布朗大學(Brown University)畢業後就被摩根大通(JP Morgan)錄取做投行,進入華爾街工作,年薪超過10萬美元。不到24歲的她以哥倫比亞政府投資案,獲得「國際金融評論」(International Financing Review)年度最佳交易團隊大獎。在金融業摸爬滾打多年的她,曾榮獲多個商業獎項,沒想到自己還能拿起幾十年沒有握過的畫筆,創作出多幅作品開辦展覽,甚至冠上了「藝術家」的名銜。
敢於放手的另類獨立教育
莊慧敏的父母都是老師,對教育有自己一套獨到的心得。她回憶,在台灣生活的時候,父母就給四個孩子編排了家務工作表,例如輪流負責洗碗、幫忙煮飯等等,以致家務事孩子都能夠得心應手。她印象最深的是自己5、6歲的時候,父母有一個「超級生活」實驗:「他們想試驗一下幾個小孩子能不能獨立生活,兩人外出探險一個月。只是周末阿公阿嬤會來看一下我們,確認我們的安全。爸媽回來後看我們完好無恙,自覺教育成果不錯。」沒想到這僅僅是一個開端,接下來有更大的考驗等待著四個孩子。
懷著追夢的心,來自高雄的四口之家拖著重重的行李箱來到阿根廷首都Buenos Aires,期待展開新生活。當時四個孩子中,大哥15歲,大姐13歲,二姐10歲,小妹才8歲半。八十年代的阿根廷通貨膨脹嚴重,在投資移民之前這對年輕的父母根本不清楚當地的經濟環境,落地後才發現一切並非自己想象中的那麼美好,在陌生的環境中賺錢養家頗為困難,語言不通更是難題,在當地生活了半年後,父親決定提前回台灣工作賺錢,這樣才能供養家庭。不久之後,母親接到父親的訊息:「嘿!我找到一個地方,我們可以開幼稚園,我們兩個可以做得轟轟動動的!」母親考慮後也決定回台灣幫忙,做幼稚園的校長。當時留下四個孩子在阿根廷生活,由父親的一位在阿根廷的好朋友做監護人,但大部分的生活都需要孩子自理,也正因如此,鍛鍊了孩子們的獨立生活能力。
10歲擔任「會計」 父母「遙控」四子女阿根廷生活
慧敏小小年紀就要在家擔任「會計」的角色:「在父母離開之前,他們跟我們約定每天都要做生活作息報告,每天的生活都要填寫半小時間做什麼,要得到他們的批准。隨後是訓練我們對家事的分配,比如我是負責管帳的,我們家的生活用品都由我來添置,我會去比價,看看三間超市哪間最便宜,雖然我很不喜歡做這樣的事情,但是如果不做就沒有東西吃,硬著頭皮也要做。這樣的生活報告,我們就一個月提交一次。」
莊慧敏回憶父母的另類監管方法,兒時還不太理解父母離開子女的原因,如今回看這段經歷時十分感恩,這一切為她後來在讀書、工作方面打下了很好的基礎。「那時候真的什麼事情都要自己解決,那個年代家中沒有電話,要打電話要去市中心排隊三小時,一通電話只能打5分鐘,我們也說的話很有限,大概只能報平安。寫信就更慢了,等兩個月才可以回信,也就訓練了我們所有事情都要自己想辦法解決。」
12歲經營雜貨店 體驗通貨膨脹的苦澀
就這樣過了三年,轉眼間哥哥成年了,決定去美國讀大學,留下三個女孩在阿根廷的公寓中。在哥哥離開的情況下,莊媽媽飛到阿根廷照顧三個女兒。擔任家中的購物、比價等財務重任的慧敏才12歲,她向媽媽提議不如開一間雜貨店:「我們本來就要吃東西,都要買生活用品,不如開一間雜貨店可以方便我們自己,又能賺錢。」就這樣,抱著美麗的願望,母女們「風風火火」經營起雜貨店來。
「一般來說我下了課後就要去看店,店舖每天都開,工作不是最辛苦的,最讓人恐慌的是通貨膨脹!」慧敏年紀輕輕,就要開始處理複雜的經濟問題:「我們一賣出東西就馬上帶著現金去換美金,如果不換的話就會貶值,我就發現同樣的披索(Peso)換來越來越少的美金。我們入貨的價錢一天比一天高,如果兩三天沒有賣出去,就會虧本,商品的價格標籤根本就來不及換,都是口頭告知客人價格。比如賣罐裝的咖啡,我就嚐到了虧本的滋味,因為補貨的時候會發現進貨價比賣出去的價格還高。」別的孩子在12、13歲的時候過著歡樂的童年,慧敏已經在跟各種商品與鈔票打交道。原本想著可以開店賺錢幫補家用,卻成了沉重的負擔。一年後,母親決定將店舖出租出去,自己飛回台灣工作賺錢養家。
「然後我媽走之前我姐姐剛好是要讀高中,她也決定到美國讀書了,我媽就說這個鑰匙交給你,這店也交給你,然後我媽就飛回台灣了。留下充滿挑戰的店舖給我們。」雜貨店的經歷,對少年時期的慧敏來說是生命中十分難忘的一段,也或許是童年所練就的經濟頭腦和語言能力,為她後來步入金融業奠定了基礎。
不服輸的決心 從目不識丁到語言達人
在台灣讀完了小學四年級後,慧敏來到阿根廷卻直接升讀六年級,「因為當時台灣的學歷要等待翻譯和認證,需要等超過半年的時間,我爸相信我的能力,讓我直接升讀六年級。那時我對西班牙語一竅不通,還要跳級上學。」首次考試,她被老師特准攜帶字典進入考場,滿分10分的考試她只拿了0.5分,老師給她的評價是「hard work」(很努力),她當時就下決心要一步步向上爬,一個個單詞背下來,又請身邊的同學幫忙修改作文,終於她一分分地進步,用了兩年的時間從班上成績最差的學生變成的第一名。「我很感激我的啟蒙老師,他一直在鼓勵我,那一年的時間我就進步很快!」
在阿根廷的歷練讓莊慧敏比一般的同齡人更加成熟,15歲那年,當她逐漸適應了阿根廷的生活後,由被父親要求「換跑道」:「你的哥哥姐姐都在美國讀書,你也去美國吧!」她當時就百般不情願:「好像一切才穩定下來,我剛剛學會講西班牙文,才剛交到了一些朋友,我已經是班上第一名,很希望我的畢業禮可以很光榮,但是要我停止這一切重新開始。」
初到美國的一所高中,入學時校長笑話她的英文不過關,看著她的自然捲的「爆炸頭」,建議她不如去讀髮型設計,又提議她先去學語言課程後再來學主流課程。校長的態度令慧敏更加堅強:「不如給我六個月的時間,你看看我的表現再說,如果我不能讓您滿意,我再轉去對面學校讀書。」
就這樣,在壓力下她開始了六個月的奮起直追,要求自己每天都是百分之百的專注投入,有時候學到深夜三、四點才睡,比別人花費幾倍的時間和精力學習。六個月後她的成績令校長刮目相看,甚至不敢承認早前自己說過的話。兩年後,慧敏已經躋身優秀學生行列,以全校第一名的身份畢業,被保送到布朗大學讀書。期間到德國的銀行實習一年,學習德語,「我覺得學語言都要有環境的,在當地學習和工作是最好的方式!」
莊慧敏如今掌握了八種語言,包括西班牙語、英文、德文、意大利文、法語、加泰隆尼亞語(Catalan)、中文和台語,談起學語言的經歷,她相信這一切與自己獨特的生活環境和不服輸的性格有關。她鼓勵年輕人要珍惜身邊磨練自己的機會,遇到困難不要退縮,迎難而上,努力闖出屬於自己的一片天。
下一期的「移民生活」,將繼續分享莊慧敏和母親的故事,她22歲進入華爾街投行、在金融行業發展的經歷,以及她開啟的藝術之路和畫展奇遇。(待續,下期「移民生活」將於5月19日出版)◇
------------------
📰支持大紀元,購買日報:
https://www.epochtimeshk.org/stores
📊InfoG:
https://bit.ly/EpochTimesHK_InfoG
✒️名家專欄:
https://bit.ly/EpochTimesHK_Column
------------------
🏵️《九評》20周年👉🏻 https://hk.epochtimes.com/category/專題/退黨大潮
💎成為會員 📧訂閱電子報
https://hk.epochtimes.com/subscribe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