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學大師錢穆先生晚年,對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天人合一」觀有一個徹悟。他說:中國文化過去最偉大的貢獻,在於對「天」「人」關係的研究。「天人合一」觀,是中國古代文化最古老、最有貢獻的一種主張。我以為這個評價是中肯的,值得重視。

自古以來,中國傳統文化的三大家儒、釋、道,都談到了「天人合一」。公元前300年的《郭店楚簡》說:「易,所以會天道、人道也。」意思是說,《周易》是一部講述「天人合一」思想的書。《周易·文言》說:「夫大人者,與天地合其德,與日月合其明,與四時合其序,與鬼神合其吉凶,先天而天弗違,後天而奉天時。」就是對「天人合一」境界的具體描述。

道家的《道德經》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講的也是「天人合一」。據說是文殊菩薩化身的寒山禪師有詩云:「眾星羅列夜明深,岩點孤燈月未沉。圓滿光華不磨瑩,掛在青天是我心。」講的也是天人合一。

歷來對「天人合一」的解釋很多。那麼,「天人合一」觀到底有些甚麼內涵呢?為甚麼說「天人合一」觀是受益終身的傳統理念呢?現擇其要者而言之。

「天人合一」超凡塵

中國自古以來被稱為神州,意思是說,中國是神選定的一塊讓人修成神的寶地。中國傳統文化也被稱為神傳文化。因此,中國古代的修煉文化非常發達。許多人通過修佛、修道,超脫生死輪迴,修道的成為真人,修佛的成為佛。

比如,上古時代的岐伯、廣成子、神農、黃帝、伊尹、老子等,都是修道之人,最後,都得道成真人,即變成超塵出世之人。那種狀態在老子那裏,被稱為「玄同」;在黃帝那裏,被稱為「提攜天地」;在莊子那裏,被稱為「齊物,同於大通,與天地並生,與萬物為一」。提攜天地、玄同、齊物,三個說法是一個意思,都是指修煉的最高境界:返本歸真,天人合一。

中國人被稱為炎黃子孫。黃帝是中華民族的人文始祖,他在戰勝蚩尤成為天下共主後,開始設百官、定典章、選賢任能、封禪祭天、德化天下。他還命臣民建屋室、種五穀、做衣裳、造舟車。在黃帝時代,文字、醫學、算數、曆法、樂器、陶器、蠶桑等各種發明相繼出現。因此,後世認為,中華文明奠基於黃帝時代。

歷史上有許多黃帝求道的傳說。傳說廣成子是一位神仙,住在河南臨汝西南崆峒山的一個石洞裏。黃帝聽說後專程去拜訪他。最後,廣成子被他的誠心感動,將修煉的秘法傳給他,要他「注重內心的修養,排除外界的干擾」,並說:「我的道將把你引向無窮之門,遊於無極的原野,與日月同輝,與天地共存。」

由於黃帝修心重德,舉國安定,天下太平。史籍上說,黃帝在位100年,國家沒有賊盜毆鬥,人們謙讓和睦,風調雨順,甚至連虎豹都不傷人,鳥獸蟲蛾都受他的教化影響,是個「道行天下,德澤八方」的盛世典範。

相傳公元前2598年,黃帝在橋山山下,鑄造了一個大鼎。當鑄成的那一瞬間,天忽然開了,降下一條黃龍迎接他。黃帝與隨身的近臣70多人一起跨上黃龍,白日昇天,圓滿功成。這時,萬民百姓親眼目睹了這一神聖壯觀的景象,都相信神真的存在,愈加信神敬神,崇道尚德。

黃帝最後的圓滿飛昇,啟迪炎黃子孫:人可以通過修煉回歸於天。這裏的天,就是「神」。中國人經常講:「人在做,天在看」,「皇天無親,惟德是輔」,「天命不可違」,「天命昭昭」,「以德配天」,「獲罪於天,無所禱也」,這裏的「天」,也都是指「神」。人與神連通的唯一管道就是「修煉」。

「天人合一」天下治

從治國理政的角度講,古人認為,天象與人事相對應,且相互感應。當政者唯有順應天象的變化,與天象合一,方可得天時、地利、人和,百業興旺,國泰民安。反之,則內憂外患,四面楚歌,天災人禍不斷。

漢武帝時的大儒董仲舒認為,「天者,百神之君也,王者之所最尊也。」「天」是能夠支配一切的最高主宰。君主為「天子」,代表上天治理國家,君權神聖不可侵犯。但君主又不是沒有約束的,因為天和人是相互感應的。當天子行王道、施善政時,自然就會風調雨順,四季分明,一切變化順暢。「國家將有失道之敗,而天乃先出災害以譴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異以警懼之,尚不知變,而傷敗乃至。以此見天心之仁愛人君而欲止其亂也。」這便是董仲舒從「天人合一」說中引申出的「天人感應說」。

司馬遷寫《史記》,就是要「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他在《史記·樂書》中說:「天與人相通,就好像形與影、氣的關係,做好事的人,天報以福;做壞事的人,天報以禍。如種瓜得瓜,種豆得豆,是很自然的道理。因此講推天道以明人事。人君當象天行動,人君至誠的心能感動皇天,使陰陽變易;如果人君逆陰陽,背天心則會有災異發生,這是皇天對人君的告誡。」

《史記‧天官書》詳細描述了天象與人事的對應關係。從中可以看出,國勢盛衰、國君禍福、將相賢否、戰爭勝負等,均是上天預先安排好的,因此,可從各種相應的天象變動中,窺知天意,以察禍福吉凶。如日食、月食、彗星等星象,兆示著災異、祥瑞,或人亡政息,或政通人和。司馬遷列舉大量史實說明,沒有一件事不是天象先表現出來,然後在人間得到應驗的。

因此,古代的英君明主都非常重視敬天、祭天,經常檢視自己的言行是否合符天心天意。每當出現天災人禍和混亂失序狀態時,常常內省自責,甚至下「罪己詔」。

下「罪己詔」最多的是唐太宗,共28份。公元628年,旱、蝗並至,唐太宗下詔曰:「若使年穀豐稔,天下乂安,移災朕身,以存萬國,是所願也,甘心無吝。」太宗為了百姓有飯吃,寧願上天把一切災難都降在他一人身上。如此責己為民,難怪他能得到天祐神護,開創「貞觀之治」之盛世!

「天人合一」得安康

從養生的角度講,中國古人認為,天體是一個大宇宙,人體是一個小宇宙。大宇宙與小宇宙有一種對應關係。如果人能循天理而行,與天合一,則健康長壽;反之,則容易生病,短壽,甚至暴斃。

古老的中醫認為,天有陰陽,人也有陰陽;天有五行,人有五臟;天有十二月,人有十二經絡;天有一年三百六十天,人身也有三百六十穴。人和天是相通的,人必須和天理諧和相映,「法於陰陽,和於術數,食飲有節,起居有常,不妄作勞,故能形與神俱,而盡終其天年,度百歲乃去。」

人必須根據陰陽的季節(春夏為陽、秋冬為陰)變化,晝夜(晝為陽、夜為陰)的周期變化,陰陽的上下、內外、前後的變化,以及陰陽的物性寒、熱、乾、濕的變化等,調整自己的身心,衣、食、住、行皆與陰陽變化、物性規則相吻合,則能做到精、氣、神足,形神兼備,而能終其天年,活到百歲而離世。

反之,人如果不遵照天理生活,而是「以酒為漿,以妄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滿,不時御神,務快其心,逆於生樂,起居無節,故半百而衰也」。如果人拿喝酒當作一般的飲料,假話、大話、空話,張嘴就來,甚至信口開河、胡言亂語,飲酒之後,便入房行樂,縱慾過度,精、氣、神就會耗散殆盡;不知道勞逸結合,只圖一時的快樂,起居沒有任何節制,可能活到天年的一半,就呈衰老之象了。

《黃帝內經》曰:「故智者之養生也,必須順四時而適寒暑,和喜怒而安居處,節陰陽而調剛柔,如是則僻邪不至,長生久視。」此為養生之至理名言也。◇

明代浙派畫家石芮作《軒轅問道圖》卷,描繪黃帝在崆峒山問道廣成子。現藏於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公有領域)
明代浙派畫家石芮作《軒轅問道圖》卷,描繪黃帝在崆峒山問道廣成子。現藏於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公有領域)

------------------

🏵️《九評》20周年
https://hk.epochtimes.com/category/專題/退黨大潮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