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少照顧者每日面對沉重壓力,影響其精神健康、家庭關係及照顧質素。基督教家庭服務中心今日(22日)發布「接納與承諾治療手法」應用成效研究結果,結果顯示該手法能增強父母的心理彈性及心理健康素養,並成功減低其教養壓力及抑鬱情緒,從而提高孩子們的生活質量。

自2020年6月,基督教家庭服務中心獲香港賽馬會慈善信託基金捐助,開展為期3年的賽馬會「家・添晴」家長支援計劃,支援家長作為學童照顧者的精神健康需要,並促進照顧者個人以至整個家庭的精神健康。此計劃與理工大學護理學院副教授麥艷華博士所帶領的研究團隊協作,共同設計以「接納與承諾治療」(Acceptance and commitment therapy,簡稱ACT)為藍本的家長支援小組執行指引,嘗試引入外國的成功經驗並將之本地化,以切合本地照顧者的需要。

研究團隊首先分發了1,400份情緒自評問卷,其中808份由社福團體分發,606份由中學、小學及幼稚園分發。最後有454位家長(32.1%)完成並交回他們的問卷,當中有250位家長(55.1%)符合研究要求並接受邀請參與ACT家長治療小組。

整個ACT家長治療小組共分5節。在參與的250位家長當中,其141位(56.4%)分別參與了22個網上課堂小組,另外109位(43.6%)則分別參與了17個面對面課堂小組。以上39個家長治療小組均安排於2021年5月中至2022年12月期間進行。研究數據顯示,線上與面對面模式小組的結果相若。

對照前後調查問卷分析,受訪者的身心健康評分由參加小組前的51.5分升至56.5分,受訪者子女的身心健康評分亦由63.5分升至66.25。研究使用世界衛生組織(WHO)的5項身心健康指標作標準,包括「我睡醒時感到清新、得到了足夠休息」、「我感到快樂、心情舒暢」、「我感覺寧靜和放鬆」、「我感覺充滿活力、精力充沛」、和「我每天生活充滿了有趣的事情」。

研究團隊稱,結果證明「接納與承諾治療手法」除了能有效促使父母根據個人的價值觀去採取更有效、和諧的教養方式外,亦能增強父母的心理彈性及心理健康素養,並成功減低其教養壓力及抑鬱情緒,從而提高孩子們的生活質量。

團隊建議政府應推行全面的家長精神健康評估研究,及早識別有潛在情緒困擾的家長,並提供適切的介入支援服務,以協助家長面對龐人的照顧及精神壓力;精神健康服務機構及學校應攜手協作,參照及善用是次研究團隊所製作的「接納與承諾治療家長治療小組的程序指引」的成果,舉辦更多相關的小組活動。

「接納與承諾治療」是由Steven C. Hayes,Kelly G. Wilson及Kirk Strosahl三位心理學家發明的心理治療取向。ACT是以正念為本的其中一種認知行為治療,包括六個元素:活在當下、價值、承諾行動、接納、認知脫鉤及覺察的自我。ACT的宗旨是學習怎樣提高心理靈活性去體驗,觀察和接納所經歷的困難,並認清和實踐個人價值,即使遇到困境或感到痛苦時亦不會逃避。這樣便可以過著有價值、意義和幸福的生活。@

------------------
📊InfoG:
https://bit.ly/EpochTimesHK_InfoG
✒️名家專欄:
https://bit.ly/EpochTimesHK_Column
💎Miss NTD選美大賽現正接受報名:
https://bit.ly/MissNTD

------------------

🏵️《九評》20周年👉🏻 https://hk.epochtimes.com/category/專題/退黨大潮

💎成為會員 📧訂閱電子報
https://hk.epochtimes.com/subscribe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