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運輸及房屋局局長張炳良今日(4日)在報道撰文,指本港現時的財政儲備是27年來的新低,假如同期推進交椅洲人工島及北部都會區,加上尚未估算的「三鐵三路」,造成的財政壓力絕對不容低估,形容是「時機不利」。他又認為香港現時經濟前景嚴峻,港府不隨便慷公家之慨,用錢方便施政。
張炳良在文中表示,香港在英治時期,政策基本上財政驅動,並藉積極不干預主義論述,營造少依賴公家的意識形態,強調量入為出,有關要求其後寫進特區《基本法》。當時政府強勢,行政主導立法,故開支受控。
但自主權移交後起,「需求政治」逐漸抬頭;九七後透過議會及行政長官選委會界別選舉,來自親建制、商界、專業及泛民主派的各種力量紛紛「為民(及業界)請命」,對政府需索壓力日大,從前的公共財政紀律備受挑戰。
他指,過去兩屆政府漸傾向用錢去解決問題,派錢爭取民心。上屆林鄭月娥政府,預算案內外派發增多,雖然主要為抗疫及紓解民困,惟也有一些基於民粹或政治考慮,使支出承擔大增。2018/19年度預算案一次過派發達516億元,尚未包括預算案後推出110億元關愛共享計劃。財政儲備由2019年3月底的11,616億元,遞減至今年3月底約8,173億元,下跌近三成,是27年來最低,預測到2025年3月底再降至約7,726億。
張炳良強調,過去3年疫情香港已經付出沉重的經濟和財政代價,現屆政府欲大興土木、大筆投資創科和吸引創企落戶,及大幅增加民生開支,以物質改善去爭回民心,可說時機不利。以東大嶼填海(交椅洲人工島項目)及北部都會區發展為例,用今天價格計,前者政府估算造價達5,800億元;後者曾有顧問公司估算涉公私營投資共3萬億元。從香港的城市發展策略佈局看,兩者皆為重要部署;但若同期推進,再加上政府尚未估算的「三鐵三路」成本,造成的財政壓力絕對不容低估。
他指現時建制派議員全面控制立法會,不像從前事事拖拉,但「沒有反對派不等於『需求式』政治式微」;失去政治對壘,或會更以爭取民生及行業派發去突出表現。他認為香港現時地位有變,面對不利的國際地緣政治和經濟環境的氣氛,對投資龐大的基建規劃須多加審視,確保合乎成本效益,包括長期社會性的效益。
張炳良又認為,現時香港經濟前景嚴峻,政府尤須審慎理財,不隨便慷公家之慨,不好大喜功、大灑金錢或隨便添架構、擴編制,或以為議會終必順應所有撥款要求,用錢方便施政。
他直言,香港仍面對2019年政治撕裂及後續的後遺症,人才流失,一些外企他遷,國際形象及經濟實力受挫。要真的做到「由亂轉治,由治及興」,關鍵在於包容及凝聚社會,公關和派錢都解決不了管治深層次矛盾。@
------------------
📊InfoG:
https://bit.ly/EpochTimesHK_InfoG
✒️名家專欄:
https://bit.ly/EpochTimesHK_Column
💎Miss NTD選美大賽現正接受報名:
https://bit.ly/MissNTD
------------------
🏵️《九評》20周年
https://hk.epochtimes.com/category/專題/退黨大潮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