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了人類幾十年,尤其是個香港人,當然明白憎人富貴厭人貧的道理。也不得不承認,近幾年,越來越誇張。
舉個例子:陳柏宇應邀出席日本音樂頻道《The First Take》獻唱。我不是日本流行曲達人,自問不太清楚《The First Take》擁有甚麼地位,但作為歷史上第一位香港歌手能夠在該平台演出,還有機會獻唱粵語作品,大概值得高興過一位職業歌手在《中國好聲音》做個學徒,或者戴住個面具給巫啟賢評頭品足吧。我以為。誰不知見到好多網民,第一時間不是替陳柏宇高興,反而是冷言冷語:「SONY的節目,找個SONY的歌手上台,有甚麼光榮?」
退後一萬步。最近,有社交網絡專頁搞了一個選舉,選我最討厭的女歌手,結果,楊千嬅奪冠,林二汶是亞軍,第三名是肥媽。假設,陳柏宇跟她們勢均力敵,事業發展越威風,越多人柴台,至少是個說法。翻查記錄,陳柏宇似乎沒有像以上三人犯眾憎,最多說他近年忙於照顧小朋友,聲勢被其他新晉歌手趕過,不及幾年前一帆風順。
事實上,幾年前的小陽春,正正多得網民推舉陳柏宇為樂壇隱世高手,要把他推上頒獎台,推上紅館。正路來說,一個深得民意支持的公眾人物,有朝出人頭地,理應得到同路人的熱烈歡呼。才事隔幾年,竟然變成被嘲諷的對象?到底發生了甚麼事?
不是陳柏宇的個人問題,是整個社會風氣的問題。我們好像已經失去替別人高興的能力。有兩種可能性:1)根本,一直以來,人類的劣根性也沒有改變過,只不過,以前沒有社交網絡,沒有討論區,一般人很難可以把自己的意見流傳出去,就算流傳到出去,也需要連名帶姓公開身份。
有了這一層顧慮,用字、態度多數比較收歛。甚至,明明想踩想彈想批評的,也變成讚美,希望減少得罪他人,意圖討好到他人。怎似今天,隨便改個用戶名稱,便可以像個隱形人一樣,發佈幾毒辣的意見,也不存在風險,還有可能得到他人稱讚一句夠寸夠賤夠搞笑?
2)我們實在被改變了,變得越來越刻薄。像惡性循環:對未來越來越缺乏希望,對現狀越來越感到不滿,那份躁動感,根本無處可宣洩。全世界陪自己一齊難過,還好,突然之間,有一個人兩個人高興,即使不是妒忌,也會看不順眼。於是,越紅的,越受歡迎的,便越多負評。
MIRROR、COLLAR、姜濤、Anson Lo之類,充滿爭議性,自然首當其衝。連我認為曾經人見人愛的林明禎,也終於紅到逃不過有haters的宿命。不知該可喜還是可悲。
娛樂圈基本上已經失守,暫時來說,恐怕只有運動員還有能力凝聚到全港市民的支持。也只局限於個別形象較討好的運動員。傅家俊打桌球打到爭冠軍,還未見有香港人敢公開表態話覺得他只是死好命之類。
在其它範疇,無論是靚仔的靚女的歌藝出眾的勤力的有家底的年長的年輕的,任何形狀也好,總會被人找到攻擊的空隙。以前,八卦雜誌盛行的年代,常說明星的身家,有一半,來自私隱被剝奪。今天,傳媒業崩潰了,狗仔隊式微了,他們的身家,有一半,大概是以被更多人用更惡毒的言語攻擊來交換的。◇
------------------
🏵️《九評》20周年
https://hk.epochtimes.com/category/專題/退黨大潮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