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是公認完美無瑕的行為動機,越容易衍生腐敗和墮落。由於無可爭辯,它總是有這樣一種危險,即成為不道德行為的絕佳面紗。(最近)想到亨利‧路易斯‧孟肯(H.L. Mencken)有關禁慾主義的作品。在其文學生涯中,孟肯敏銳地意識到,公眾人物如何不失時機地喊著道德的口號,做不道德的勾當。
(英國)哲學家威廉‧麥克阿斯基爾(William MacAskill)主張的「有效利他主義」(effective altruism),就是個很好的例子。儘管我是在令人震驚和憤怒的FTX醜聞爆發後才注意到這一理論,但該理論在思想界似乎已經產生了某種日益重要的影響。這個理論幼稚到了極點,很難相信會有人把它當回事兒。它實際上就是鼓勵人們為捐錢而賺錢。
多麼誘人的說法!多麼絕妙的創新!非也。
沒錯,「鍍金時代」(Gilded Age)的超級富豪也是這麼做的,但兩者有著天壤之別。以20世紀初的世界鋼鐵大王安德魯‧卡內基(Andrew Carnegie)和FTX創辦人薩姆‧班克曼-弗里德(Sam Bankman-Fried)為例來說,卡內基是個天才,一生都極其努力地工作,知識廣博、極具修養,並從生活的歷練中獲得(超人的)智慧,也有著對效率的執著追求。他還讓普羅大眾從現代工業化中受益。畢竟,在市場(競爭)中成為巨富是非常困難的,你必須設法為他人服務,比競爭者更出色。
簡單概括班克曼-弗里德的人生經歷,就是(輕鬆)上學,擁有強大的家庭背景,陷入詐騙勾當。突然之間,在短短的3年裏,他只是在巴哈馬過著舒適的生活,靠著興奮劑阿德拉(Adderall)通宵達旦地(尋歡作樂),就成了坐擁200億美元身家的億萬富豪。
在正常情況下,當幾個沒經驗的小混混搬到巴哈馬,以整個成熟行業領軍人物之姿,憑空創造一些毫無價值的東西,將其當成保值產品來推廣,然後對政客溜鬚拍馬,一定會引起一定程度的警覺。
班克曼-弗里德怎麼就沒有(受到懷疑)?
關鍵是,他把自己裝扮成一個內心慷慨、只想為世界做好事的人。不知何故,在這個把行為動機看的比結果更重要的時代,這些言詞就像魔法一樣,讓最聰明的人都不去動腦了。他也很善於扮演「朱克伯格2.0」(Zuckerberg 2.0)的角色,例如,關心公眾福祉勝過衣著形象。
我沒讀過麥克阿斯基爾的書,但很明顯,他那套花裏胡哨的功利主義(或效益主義)理論,不過是一個龐大犯罪團夥的外衣而已。請注意,麥克阿斯基爾自己創建的慈善機構——「有效利他主義中心」(Centre for Effective Altruism),獲得FTX未來基金高達1,400萬美元的慷慨捐贈。
在時下流行的播客節目宣傳下,薩姆(班克曼-弗里德)和威廉(麥克阿斯基爾)都贏得很高的學術聲望。這些媒體給他們空間,讓他們長時間暢談人生心得、推廣自己的「事業」。薩姆(班克曼-弗里德)和威廉(麥克阿斯基爾)都贏得很高的學術聲望。這些媒體給他們空間,讓他們長時間暢談人生心得、推廣自己的「事業」。
我從該事件中得出一個教訓:當詐騙高手拋出精英圈推崇的高尚詞彙時,思想界(學術圈和媒體)很容易上當。在我們這個時代,「為捐錢而賺錢」就是這樣的說法,它發出一個終極道德信號:我不貪婪,我非常慷慨。
從經濟角度上來講,這種主張非但不聰明,甚至可以說是愚蠢的。比如,你的孩子設了一個賣檸檬水的攤位,星期六工作一整天賺到20美元。他們如果把這20美元進行再投資,設廣告牌、擴大攤位、提供更多產品,下個周末可能賺到40美元。整個夏季,除去製作檸檬水的成本,甚至僱用朋友的費用,他們可能會賺到200美元。這是一個很好的創業範例。
另一種情況是,孩子們在賣了一天檸檬水後不幹了,把這20美元都捐給「人道協會」(Humane Society)。他們可能會獲得助人為樂的滿足感,但他們不做生意了,當然也沒錢投資未來的項目了。
還有一種情況:他們在賣了一夏天檸檬水、賺到200美元後,捐出一半,保留剩下的100美元(做投資)。在我看來,這是個更好的選擇。然而,現如今興起一股奇怪的風潮,人們認為獲取利潤是骯髒、令人唾棄的行為,提倡把賺到的錢都捐出去。
那麼接受捐贈者又是甚麼表現呢?慈善機構為甚麼可以拿別人勞動賺來的錢,而且全數保留呢?為甚麼麥克阿斯基爾不太會把來自FTX的1,400萬美元還給那些遭該公司掠奪的投資者呢?(顯然這些錢被用來打造超級豪華的總部了。)為甚麼接受捐款的慈善機構不太會「有效利他」呢?為甚麼「利他主義」者要求營利的企業「利他」,而不要求僱用了大批員工和高薪管理人員的所謂非牟利機構「利他」呢?
我的觀點是,這種時尚的慈善理念,只不過是促成貪婪主體換位的做法而已:抑制營利者的貪念,激發受贈者的貪念。當接受慈善捐贈者本身就是營利者的家人和朋友時,該騙局就更有效了。
FTX事件就是如此。例如,薩姆給了他弟弟的游說組織(不是真的慈善機構)至少100萬美元。這就好比在家裏實行「利他主義」。
還有很多其它接受班克曼-弗里德捐贈的機構,包括史丹福大學(Stanford)、約翰霍普京斯大學(Johns Hopkins)、布朗大學(Brown),以及各家疫苗公司。還有一家聲稱給網誌作者捐錢的慈善機構。然而,這些「網誌作者」多數都是和「有效利他主義」學派及FTX有關聯的人。還有沃克斯(Vox)和ProPublica等媒體機構,也獲得了(班克曼-弗裏德)慷慨的捐贈。
這一切聯繫起來,就是一個巨大的籌資網絡,數以十億計的資金在裏面遊走。這讓人首先想到的是騙局或者洗錢活動,絕對不是「利他主義」。
現在,調查整個騙局的人員說FTX的財務管理很糟糕,因此,他(班克曼-弗裏德)很難掌握所有的資金流向。這個理由太好用了,是不是?這個傢伙還(表現得)不懂技術,他告訴參議院的一個小組,Slack就是個聊天室而已,這從專利角度來講是不對的。這招真絕。
全世界的人都看得出來,這一旨在查明真相的調查,本身就在掩蓋真相。司法部起訴薩姆的時機也是一樣,實際上讓薩姆免於在參議院聽證會上證實自己和其他人的罪行。
而那些接受捐贈的組織和個人,又有甚麼壓力去吐出這些錢呢?他們除了要努力在官網上撇清和FTX的關係,甚麼事都沒有。例如,聲稱揭穿伊維菌素(ivermectin)(有效性)的「共同試驗」(Together Trial)網站發生了神秘的變化:FTX的名字被全面刪除,而該公司是其主要的資助者。
以下兩張圖片,顯示出該網站的前後變化。
大家看到整個運作方式了嗎?信息披露決定現實:他們告訴你的,就是你應該信以為真的事。這是一個虛幻的世界,真實和幻想混淆不清。(他們告訴你),班克曼‧弗裏德只是個被誤解的天才,去向不明的數百億美元資金只是壞帳。
有調查思維的人,可以從為數不多的公共補助信息中挖掘,看看其中涉及的人和事究竟是怎麼回事兒。只能從互聯網存檔網站Archive.org那裏獲得這些信息,因為原來刊登相關信息的網站把它們下架了。接受捐贈的人肯定知道是怎麼回事兒,宣傳者當然也知道。他們現在不再講「利他主義」,而是在琢磨如何保住自己的戰利品。確實「有效」!#
作者簡介:
傑弗里‧塔克(Jeffrey A. Tucker)是總部位於德薩斯州奧斯汀的布朗斯通研究所(Brownstone Institute)的創始人兼總裁。他在學術界和大眾媒體上發表了數千篇文章,並以五種語言出版了10本書,最新著作是《自由抑或封鎖》(Liberty or Lockdown,2020年)。他也是《米塞斯之最》(The Best of Mises)的編輯。他還定期為《大紀元時報》撰寫經濟專欄,並就經濟、技術、社會哲學和文化等主題廣泛發聲。
原文:The Corruption of Charity刊登於英文《大紀元時報》。
本文所表達的是作者的觀點,不一定反映《大紀元時報》的立場。
------------------
【堅守真相與傳統】21周年贊助活動🎉:
https://www.epochtimeshk.org/21st-anniv
🔥專題:全球通脹加息📊
https://bit.ly/EpochTimesHK_GlobalInflation
🗞紀紙:
https://bit.ly/EpochTimesHK_EpochPaper
✒️名家專欄:
https://bit.ly/EpochTimesHK_Column
------------------
🏵️《九評》20周年
https://hk.epochtimes.com/category/專題/退黨大潮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