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成功研發出世界上第一個能在室溫下使用的「深紫外激光二極管」,潛力巨大,可廣泛應用於病毒檢測、顆粒物測量、醫療保健、氣體分析和高清激光加工等多方面領域上。

名古屋大學可持續發展材料與系統研究所天野浩(Hiroshi Amano)教授領導了這一研究,他是2014年諾貝爾獎獲獎者。此次與日本旭化成公司(Asahi Kasei Corporation)的專家共同合作,成功地進行了世界上第一個室溫連續波激光深紫外激光二極管(波長低至 UV-C 區域)的研發。相關論文11月底發表在美國物理研究所(AIP)的《應用物理快報》(Applied Physics Letters)的網站上。

激光二極管(LD)自1960年代開始快速發展,經過數十年的研究和開發,最終成功商業化。商業化成功讓LD使用的波長範圍從紅外光到藍紫光,該技術用的紅外LD可以在通信設備上看到,而藍色LD則應用在藍光光盤機上,但當時並未開發出深紫色的LD設備。

據日本名古屋大學報道,直到2007年開發出一種名為「氮化鋁(AlN)」基板製造新技術,才使得紫外發光器能用上理想的「氮化鋁鎵(AlGaN)」製成的薄膜材料。一開始研發時,發現向設備注入足夠電流是有困難的,因此阻礙了深紫色的LD進一步發展。

研究小組在2019年成功解決了這個問題,他們首次製作出一種以短脈衝電流工作的短波紫外激光二極管(UV-C LD),波長在270納米和280納米之間。

報道中提到,這種UV-C LD當時所需的輸入功率為5.2 W,但這個功率對於連續波(指振幅與頻率不變)類型的激光來說太高了,原因在於高電壓和高功率會導致二極管快速升溫,最後停止運作。

對此,研究團隊對設備的結構進行了改造,讓激光器能夠以1.1W的輸入功率在室溫下正常運行。早期的設備所需要的功率過高,主要原因在於激光條紋處的晶體缺陷導致,因此無法提供有效的電流路徑。

論文中也提到,這次研究改善了過往激光條紋處的晶體缺陷問題,有效減少二極體晶體電擊之間的橫向距離,降低臨界電壓值。這樣也大大改善UV-C LD過往容易因功率過大,產生高溫後,容易出現停止運作的問題。

報道中提到,該研究是全波長範圍半導體激光器實際應用和發展的里程碑。在未來,UV-C LD可應用於病毒檢測、顆粒物測量、醫療保健、氣體分析和高清激光加工等多方面領域上。

此次研究的團隊代表張子義(音譯, Ziyi Zhang)對名古屋大學的新聞社表示, 「目前的LED消毒方法效率低下,但我們研發的深紫外激光二極管(UV-C LD)可以在短時間進行遠距離和大面積消毒」,可用於快速消毒的手術室和自來水淨化。@

-----------------------
【堅守真相與傳統】21周年贊助活動🎉:
https://www.epochtimeshk.org/21st-anniv

 

🔥專題:全球通脹加息📊
https://bit.ly/EpochTimesHK_GlobalInflation
🗞紀紙:
https://bit.ly/EpochTimesHK_EpochPaper
✒️名家專欄:
https://bit.ly/EpochTimesHK_Column

------------------

🏵️《九評》20周年
https://hk.epochtimes.com/category/專題/退黨大潮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