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所有事情都有天意,打了一場風,你可以看它是災難,也可以看它是機遇。你說挫折?如果不拆伙,我也不會有新的事業,所以我覺得現在的事業更大,可塑性會更高。」建築藝術家黃卓健(Ricci)創辦的社企「香港木庫」(HK Timber Bank)今年成立三周年,從當年工廠大廈內的千呎小倉庫、用油渣發電機,到如今購入各類專業設備,製木技術也趨於專業級,已經能算是一個奇蹟。

「香港木庫」創辦人黃卓健(Ricci)。(陳仲明/大紀元)
「香港木庫」創辦人黃卓健(Ricci)。(陳仲明/大紀元)

如今的「香港木庫」的位置在橫洲發展興建公屋的核心地帶,四年後或許將不復存在,Ricci說得豁達:「樹木尚且活了五十年一百年,被香港人斬了,丟了,我們拾回來了。若我們做不下去,也對得住自己,對得起這些樹。面對政府收地,我們爭吵不休,我們沒有甚麼可以輸,因為本身我們甚麼也沒有,只有樹場裏面的樹木。若累了,就在木頭裏面睡一會。」

回收樹木是一項高風險的工作。(受訪者提供)
回收樹木是一項高風險的工作。(受訪者提供)

視危機為機遇 「白日夢」成真

Ricci的本科就讀香港中文大學藝術系,並於香港大學建築系碩士畢業,憑著一腔熱血,與拍檔合夥開設建築公司。事業經歷高山低谷,面對與同伴拆伙,他唯有面對,重新啟航。談到入行做木藝設計,Ricci認為一切是「天意」,也是自己性格使然:「所有的經歷都是risk(風險),你的risk越大,收穫越大,那場浪越高,你可以踩得越高,相對你死亡的機會更大。我只能講,我不自覺地選了這條路去做。」

樹木的搬運需要不少人力和物力。(受訪者提供)
樹木的搬運需要不少人力和物力。(受訪者提供)

2018年9月,超強颱風「山竹」襲港,塌樹處處,半山馬己仙峽道懸崖邊的一棵大樟樹倒下,Ricci得知消息後前往現場,對這棵樹愛不釋手,幻想若可以將其製成有用的物品延續生命該多好。同在現場的還有一隊人,他們是專業的樹藝師,一般來說,這些倒下的大樹,就會由他們斬下切碎,任由木塊在山林中腐化,歸化自然,若可以搬運的,就會送到堆填區。Ricci跟樹隊成員商量,詢問是否有機會收留這棵樹,沒想到又夢想成真,團隊真的合力完成了這項任務,將巨大的樟樹順利移走。

Ricci感激2018年認識了專業樹隊,從而有機會啟動了自己的「追夢之旅」。(受訪者提供)
Ricci感激2018年認識了專業樹隊,從而有機會啟動了自己的「追夢之旅」。(受訪者提供)

隨後將樹暫置何方也成了問題,Ricci輾轉托朋友找到了元朗的一個地方暫放,這一放就是幾個月。「一直到我準備好開木廠,才去取樹。」Ricci描述取樹的過程,也是「膽戰心驚」:「我差點找不到這棵樹,最後問到幫過手的時租車司機才確定了大概位置,很辛苦到了這棵樹面前,我都認不出來,原來那棵樹的表面上長滿了草,好像特地將自己隱藏起來一樣:『我匿埋,你搵我唔到!』很好笑,這是很甜蜜的一些小事情。收樹過程有很多感動的故事,沒有這些事情,我不會捱到今天。」

運用馬己仙峽道回收的樟木塌樹製作的美式燒烤餐廳的餐桌。(受訪者提供)
運用馬己仙峽道回收的樟木塌樹製作的美式燒烤餐廳的餐桌。(受訪者提供)

逐步備齊工具開木廠,「香港木庫」團隊將這棵樟樹化身成了不同的器物,如美式燒烤餐廳的餐桌、原木吧枱等等,延續廢木生命。當看到物盡其用,一件件散發著質樸的山林氣息、保持原生紋路的木器誕生,Ricci感到一種說不出的喜悅。

運用馬己仙峽道回收的樟木塌樹製作的高身鐵腳原木吧枱。(受訪者提供)
運用馬己仙峽道回收的樟木塌樹製作的高身鐵腳原木吧枱。(受訪者提供)

開廠不久,Ricci受邀參加鹽田梓藝術節,用因「山竹」吹塌的鹽田梓樟樹製作了多個藝術品,有「流波行雲」座椅,還有茶桌藝術品,將回收木與藝術結合,讓公眾認知,亦是「香港木庫」踏出的第一步。

用「山竹」吹塌的鹽田梓樟樹製作的藝術品。(受訪者提供)
用「山竹」吹塌的鹽田梓樟樹製作的藝術品。(受訪者提供)

木廠中的大型木材處理機器。(受訪者提供)
木廠中的大型木材處理機器。(受訪者提供)

沿途遇見有緣人 捐贈儀器和木材背後的故事

環保社會企業「香港木庫」如今設有15,000平方呎廠房,開木廠需要很多的工具,每一款工具的投資都巨大,如今廠房中配有起重機、CNC雕刻機(Computer numerical control)、專業級的意大利乾燥窰等,唯缺少一台處理大型樹木的鏈鋸。Ricci上網查過資料,若要購入全新鏈鋸需要數萬港元,開廠一年半,各項支出甚大,已抽不出閒錢來加購工具。沒想到在2021年3月,一間船廠的老闆主動與他聯絡,告知船廠不敵疫情結業,他也老了要退休,有一些工具可以捐贈。Ricci又驚又喜:「他的鏈鋸是馬力配置最高的型號,有了這部工具,就可以處理一些大樹了,那真是我很想要的東西,我感受到上天對我的好,那刻我真的感動到哭!」

專業級的意大利乾燥窰。(受訪者提供)
專業級的意大利乾燥窰。(受訪者提供)

將木材送入乾燥窰。(受訪者提供)
將木材送入乾燥窰。(受訪者提供)

今年「香港木庫」推出的藝術品「木。聞」再造木椅有9.6米長,是近期最大的一項工程,回收木的背後也有故事,一部分樹木來自水口村的荔枝樹,由水口村第十代原居民的陳氏家庭捐出,原來村中種有一片荔枝樹,由陳父花盡半生心血一手栽種,但因父親晚年病重,撒手人寰留下荒廢果園,陳氏兄妹認為,若能夠將這片荔枝木化成木椅,也是一件頗有意義的事。

「香港木庫」團隊用在大嶼山水口村、梅窩、東涌及芝麻灣設計成大嶼山的山與海地形的「木。聞」再造木椅。(受訪者提供)
「香港木庫」團隊用在大嶼山水口村、梅窩、東涌及芝麻灣設計成大嶼山的山與海地形的「木。聞」再造木椅。(受訪者提供)

Ricci分享,「木。聞」木椅作品設計形狀源自大嶼山的山與海地形,從上往下俯視的觀感更強。(受訪者提供)
Ricci分享,「木。聞」木椅作品設計形狀源自大嶼山的山與海地形,從上往下俯視的觀感更強。(受訪者提供)

Ricci在朋友的相互轉介下接獲東薈城的一個項目,於是有了「嶼木同行」特別企劃,走訪大嶼山水口村、梅窩、東涌及芝麻灣收集逾18噸樹木,製成總重3噸的木椅。「這次設計對比早前鹽田梓的座椅,在設計和製作方面都進步了很多,我一直對流線型的造型很感興趣,這次的設計形狀源自大嶼山的山與海地形,從上往下俯視的觀感更強。」

「嶼木同行」展覽。(陳仲明/大紀元)
「嶼木同行」展覽。(陳仲明/大紀元)

「嶼木同行」展覽,介紹香港的不同樹木種類。(陳仲明/大紀元)
「嶼木同行」展覽,介紹香港的不同樹木種類。(陳仲明/大紀元)

珍惜每一棵會呼吸的樹 碳含量測試帶出保育訊息

「我們希望鼓勵本地樹木的應用,政府開地斬很多樹,但是我們用到的少之又少,如果可以不去入口外國木材,用本地的木是不是可以呢?」Ricci開木廠的初衷就是希望讓香港本地的樹能夠盡量回收利用,做成傢俬、日常用品和藝術品,他感恩樹窮其一生助人,倒塌後若能給人繼續欣賞,是一件很美麗的事情。

運用回收木製作的原木茶盤。(受訪者提供)
運用回收木製作的原木茶盤。(受訪者提供)

「香港木庫」參與「產品碳足跡(PCF)標籤計劃」,希望透過教育讓人們認識樹木對人的益處,從而珍惜本地木材。(受訪者提供)
「香港木庫」參與「產品碳足跡(PCF)標籤計劃」,希望透過教育讓人們認識樹木對人的益處,從而珍惜本地木材。(受訪者提供)

「香港木庫」近日參與了CMA 檢定中心的「產品碳足跡(PCF)標籤計劃」,Ricci提到:「我們陸續在做一些木材的碳含量測試,讓大家知道這棵樹幫我們吸收了多少二氧化碳(CO2),樹木吸收CO2,吐出氧氣,幫我們人類那麼多,我們是不是應該好好珍惜它呢,而不是應該丟到對填區,這是我們很想做到的教育效果。」

*********

Ricci期待未來可以運用回收木製作出更多實用的生活器具,大到餐檯、茶几,小至衣架、花瓶、茶盤等等,「我們回收的木材數量越來越大,希望也可以做到普及化的產品,讓更多人可以享用到香港製造的木製產品。」對於木廠所在地面臨收地,面對未來何去何從,Ricci並沒有給出明確的答案,唯有盡力而為:「樹木尚且活了五十年一百年,被香港人斬了,丟了,我們拾回來了。若我們做不下去,也對得住自己,對得起這些樹。」◇

原木樹頭茶几。(受訪者提供)
原木樹頭茶几。(受訪者提供)

強颱風「山竹」過後,用大埔區相思塌樹製作的原木層板。(受訪者提供)
強颱風「山竹」過後,用大埔區相思塌樹製作的原木層板。(受訪者提供)

香港原木製作的木製衣架。(受訪者提供)
香港原木製作的木製衣架。(受訪者提供)

香港木庫員工合照。(受訪者提供)
香港木庫員工合照。(受訪者提供)

------------------
【堅守真相與傳統】21周年贊助活動🎉:
https://www.epochtimeshk.org/21st-anniv

🔥專題:全球通脹加息📊
https://bit.ly/EpochTimesHK_GlobalInflation
🗞紀紙:
https://bit.ly/EpochTimesHK_EpochPaper
✒️名家專欄:
https://bit.ly/EpochTimesHK_Column

------------------

🏵️《九評》20周年
https://hk.epochtimes.com/category/專題/退黨大潮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