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洲蒙納殊大學(Monash University)的一項研究顯示,與某些手術或放入支架等侵入性的治療方法相比,生活方式的改變結合藥物治療可以更好地減輕中風的風險。
蒙納殊大學研究員安妮·雅培(Anne Abbott)副教授分析了40多年來晚期頸動脈狹窄(中風的主要原因)的數據,發現在結合適當的藥物治療的情況下,改變飲食、運動和戒煙等生活方式,在預防中風方面的效果與心臟支架手術相似,甚至更好。
在80歲的人中有一成人患有頸動脈狹窄,它是由主動脈中脂肪沉積物(斑塊)積聚引起的疾病。主動脈將血液輸送到大腦,而這種斑塊堵塞動脈,導致血液供應受限和中風風險。
蒙納殊大學的分析發現,在僅採用非侵入性方法的患者中,無症狀的晚期頸動脈狹窄患者的中風風險降低了至少65%至1%,這與過去研究中接受頸動脈手術或支架置入的患者的風險相似或更低。
雅培在新聞稿中表示,這些發現消除了一個常見的誤解,即手術或支架置入術是頸動脈狹窄的最佳治療方法,儘管它們可能弊大於利。
「這是一種普遍的謠傳。它導致患者被不當護理,造成大規模傷害和過早死亡,同時浪費重要的衛生資源。」她解釋說。
「人們需要明白,他們有最大的力量來預防自己的中風,」她補充說,健康的生活習慣,如運動、均衡飲食和戒煙,結合合適的藥物,有助於減輕高血壓等主要風險因素,從而有效降低中風和心臟病發作的風險。
頸動脈手術和支架置入術的併發症
在頸動脈內膜切除術中(Carotid endarterectomy, CEA),醫生在病人頸動脈上方的頸部一側做切口,然後打開動脈並去除斑塊,將動脈縫合在一起。
該手術相關的潛在併發症包括中風、短暫性缺血發作(小中風)、心臟病發作;眼睛、耳朵、鼻子或舌頭特定功能的神經問題;出血進入大腦,頸部另一側的新阻塞、感染、高血壓和心跳不規則。
在頸動脈血管成形術和支架置入術中,在X射線的指引下,醫生將一根帶有球囊尖端的小導管從腹股溝區域的股動脈穿過變窄的頸動脈。然後將球囊尖端充氣,將斑塊推到一側並擴大動脈,再將一個小金屬網管(支架)放置在新打開的血管中以防止其再次變窄,最後取出導管。
與這種手術相關的可能風險包括中風或短暫性缺血發作,這可能是由血管成形術期間血凝塊鬆動並進入大腦引起的。手術後幾周或幾個月,支架也可能會形成血凝塊,導致中風。
雅培認為,非侵入性干預(改變生活方式)使中風發病率如此之低,所以頸動脈手術不再是給絕大多數患者帶來任何益處的方法。
「然而,頸動脈手術在澳洲和海外仍然非常普遍,它們繼續引起重大併發症,包括中風、死亡和心臟病發作,而且價格昂貴。」她說。
雅培現在呼籲衛生部門利用非侵入性干預措施,並停止不必要和潛在危險的手術,以便為患者實現最佳結果。#
雅培的這一分析於2022年6月發表在開放科學期刊《神經病學前沿》(Frontiers in Neurology)上。
原文刊於《英文大紀元時報》「Lifestyle Changes Better Than Surgery for Preventing Stroke: Analysis」。
------------------
🎥【動紀元】每日有片你睇:
https://bit.ly/3PJu3tg
☑️ 登記會員享專屬服務:
https://hk.epochtimes.com/subscribe
☑️ 贊助大紀元:
https://www.epochtimeshk.org/sponsors
☑️ 成為我們的Patron:
https://www.patreon.com/epochtimeshk
------------------
🏵️《九評》20周年👉🏻 https://hk.epochtimes.com/category/專題/退黨大潮
💎成為會員 📧訂閱電子報
https://hk.epochtimes.com/subscribe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