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0年出生於香港的范言順,因1967年香港發生左派暴動,當時社會左傾風氣日盛,他擔心香港遭中共「赤化」,所以移居美國。范言順在紐約建築師事務所工作多年,因為喜愛洛杉磯的氣候而遷居,退休後仍致力研究、繪製中國近現代的老建築。
父親被中共「愛國」號召欺騙
范言順的父親范志恆,是民國初年香港少數的優秀建築師之一,因響應中共當時所謂的「愛國」號召,回到大陸加入武漢的中南建築設計院,擔任副總建築師。但不久後,范志恆就被捲入中共的政治批鬥,被劃為右派,降為四級工程師下放勞動。1960年積勞成疾,後來因罹患胰腺癌而病逝。
范志恆被打為右派,最主要的原因是他曾表示:「天下為公,不是為共產黨。」
迄今這句話仍對范言順有警示作用,他希望透過自己的建築繪圖,為中國建築留下史料紀錄,因為這些傑出的建築設計是屬於公眾,而非屬於個人,或者是中共政府。
范言順表示,當時有很多海外知識份子和華僑,因相信中共當局的宣傳,回到大陸想要報效國家,但最後卻都慘死在政治運動批鬥中。他說:「我父親其實就是從香港被騙回去的,怎麼也想不到會死在武漢,祖母還活活被餓死。」范家的四名子女,後來都輾轉移民海外。
1979年,范言順定居於紐西蘭的兄長范名正,收到了中共紐西蘭領館寄來的信件,表示范志恆當年是遭「錯劃」,將其平反。但對於范家人而言,范志恆早已逝世多年,即使摘掉右派帽子,人也不可能復生了。
香港「馮秉芬別墅」
范言順回憶道,父親在香港最傑出的一棟建築設計,是位於淺水灣旁的「馮秉芬別墅」。馮秉芬是啟祥洋行創辦人,業務包括紡織、礦業、玩具和證券投資等項目。馮秉芬自1951年至1972年歷任市政局首席非官守議員和行政立法兩局非官守議員,與周錫年爵士及簡悅強爵士等人同為當時香港的華人代表之一,屢獲英廷嘉敘,1971年獲封爵士。
范言順說:「我把這所巨大的私人住宅,評價為世界上建築在海灣的高明作品。」因為一般香港市民沒有遊艇出海,所以很少能從海上看到房子的正面,這棟房子也因此被忽略。
他又說,父親范志恆設計時將房屋的主體分成30°角兩段,以便能取得建築平面上的大會客室位置;別墅正面,用了一條外露的樓梯連接二樓與三樓;住宅最前面,又加了有斜度的及不同建築材料延伸出主體大陽台與獨立大餐室。
范言順進一步介紹,這種不刻板的設計,其實是應用了建築設計傳統裏的重要哲學——建築動性。而且,范志恆的設計飽含裝飾藝術(Art Deco)。
可惜,後來馮秉芬家道中落,別墅經多次轉手。今日人們所見到的別墅已不是當年范志恆的設計,而是加上了高煙囪、大露台,抄襲美國建築師理查‧麥爾(Richard Meier)式的建築物,運用幾何與抽象概念,毫無味道與特色可言。
繪圖為建築史留下紀錄
香港開埠時間雖短,但建築樣貌卻是形形色色、變化多端,可以略分為中國傳統建築時期、歐美建築時期以及現代建築時期。
范言順表示,由於香港土地面積有限,所以市區內的歷史建築很少能夠被保存下來,許多市中心的古老建築物遭拆遷、移除,讓出空間給新的建築物。因此,有些私人住宅反倒更能夠凸顯時代特色,為歷史作見證。
范言順感嘆,馮秉芬後人沒有守住家業,也應證了「富不過三代」的古訓,許多具保存價值、有意義的建築遭變賣或改建。
所以,范言順退休後賦閒在家,大多的時間都用來繪製上海、香港等城市老建築的圖稿。他說:「這些近現代的建築融合了西方與東方的建築特色,無法複製或取代。」雖然許多老建築被迫讓位給現代建築,但還是有記錄、保存的價值。
范志恆在武漢參與設計位於東湖聽濤景區內的「屈原紀念館」,這是一組民族傳統形式的建築,以白牆、紅門和綠瓦為主體,上下共兩層。除了繪製上海與香港的老建築,范言順近年也開始繪製父親所設計過的建築物,除了供自家後人紀念、憑弔,也為中國近代建築史留下紀錄。◇
------------------
🏵️《九評》20周年
https://hk.epochtimes.com/category/專題/退黨大潮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