捧起產自荔枝窩土地的限量版湯包,城市農夫陳文苑(May姐)十分珍惜這一成果:「這是我們種了全年的成果,只有50份。我夠膽說我們現在外面賣的湯包,大部份都是來自外地,但我們這個湯包全部都是本地產!」以生態種植為根本的耕種方式,面對自然災害、蟲害和野豬、箭豬的侵襲,雖然農作物的產量減少,但May姐認為仍然值得堅持耕種,與各類生物共存:「保持生物的存活,代表人類都有希望,如果生物少了多樣性,整個環境就變了!」
從參與香港大學的計劃、擔任策動永續發展坊農場經理開始,May姐多年來一直親力親為,投入荔枝窩的農務,從種薑到種咖啡,一直在探索以生態方式進行本地種植的可能性,歷經失敗和考驗,探索出一條屬於自己的路來。
港大的項目讓May姐開始認識荔枝窩村和農耕,透過一手一腳開墾土地的過程,讓在城市長大的她感受到土地的溫度,並希望把荔枝窩的理念帶給更多港人:「我們那麼辛苦進來耕田,都是希望香港繼續有農業,最重要的是,人們進來支持我們,不只是支持荔枝窩,是支持香港農業。其實香港不只有金融業、旅遊,也不是一個石屎森林,香港都有一個更多元化的一面。」
以生態模式耕種,農夫難免遇到各種各樣的挑戰。May姐細數每一種動物的習性,野豬、箭豬、田鼠都會對農作物造成許多的破壞,對農場種植的檸檬、薑、香蕉等等都有損害,但面對這一切農夫採取的是設置電網防範,而非趕盡殺絕。他們反對以暴力的形式對待生物,採用另外的方法與其它物種共存:「我們知道它們愛吃的食物,唯有預備多一些,跟它們分一杯羹。」她認為種植並非只是要產量,更重要的是「良心」。
May姐以限量版湯包為例,介紹了當中的材料:「我們的蓮蓬、蓮子是自己種的,香港有荷花池的地方很少,我們為何要種荷花呢?因為蛙、蜻蜓都需要這些環境,大家雙贏了!」她提及,在荔枝窩有五大保育的生物:青蛙、蜻蜓、蝴蝶、水生植物及米魚,耕種其實也是為生物提供它們生存的環境,因此產出這些食物都有一顆良心在當中。她希望更多的朋友能夠感受到這一片心意,從而珍惜這來之不易的盤中餐。@
------------------
💎成為會員 📧訂閱電子報
https://hk.epochtimes.com/subscribe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