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分」,秋天兩分,秋天到此是中點。

秋分是二十四節氣之一,前後長達十五天,秋分日每年在九月二十三日前後到來。對人來說,秋分是一年中很關鍵的節氣,為甚麼呢?

甚麼是「二分二至」? 為甚麼秋分是關鍵節氣?

春分、秋分日和夏至、冬至日合稱「二分二至」,它們分別是春、夏、秋、冬四季的中點。「二分二至」標誌著天地陰陽消長變化的均分點和轉折點;所以看地球陰陽消長的變化,春分、秋分和夏至、冬至這四個節氣是重點。因為秋分是一年中陽消陰長的開始,從此之後的半年,陽氣漸漸低降,陰氣慢慢增長,萬物走向衰敗,在人的心理上面臨的是下坡的適應,所以「秋分」是一年中很關鍵的轉折點。

為何說「夜從今夜長」?

一年中日消夜長的轉折變化,就發生在秋分這一天。秋分日,「夜從今夜長」。因為在秋分這一天太陽直射地球赤道,日夜剛好均分,過了這一天,太陽直射帶逐漸南移,北半球的白日將越來越短,黑夜越來越長,直到冬至(南半球恰恰相反)。 這種天地陰陽的消長,反應到熱氣降寒氣生的變化,保養身體也要有相應的準備了。

秋分到了, 自然界會出現哪三種物候現象?

古人說秋分有「三候」,分別是:

一、雷始收聲:

根據經驗,秋分一過雷也消聲了。

二、蟄蟲坯戶:

每年冬眠的蟄蟲,開始塗堵洞穴的出入口,慢慢縮、越縮越小,直至大寒時完全閉堵穴口。

三、水開始乾涸:

天地間陽氣一日衰於一日,肅殺之氣一天甚於一天,河湖之水開始乾涸。

秋分到了,在生活上要注意哪些氣候變化?

過了秋分,陽氣日衰,肅殺之氣日甚,形成三種明顯的氣候變化,在生活上要留心應變:

一、秋氣乾燥:

秋氣燥,容易傷到肺氣管、口鼻黏膜和皮膚,導致過度乾燥引起的異常症狀或病症。中醫學講秋天養生首重養肺、潤燥。外在的防護重點在防乾保濕的功夫,身體內部的養護要點在於補水、滋陰。中醫師推薦秋天補水、滋陰以白色蔬果最上選,例如水梨、蓮藕、山藥、銀耳、百合等等,加點酸味食物收斂肺氣,同時,少吃油炸和辛辣刺激性的食物,以免傷害肺氣。

二、日夜溫差大:

秋分以後,日夜的溫差可能達到十度以上,要有心理準備和對應措施。俗話說「白露秋分夜,一夜冷一夜」,過了秋分,一夜冷一夜,所以要留心夜間的保暖。涼蓆要收起來了,睡覺時窗戶不要大開,還有被子準備好了嗎?注意不要著涼。

三、天氣多變化:

秋分後天氣陰晴、寒暖變化很大,秋陽日少,秋風、秋雨、寒霜、寒露帶來天氣多變。俗諺說「一場秋雨一場寒,十場秋雨穿上棉。」對於天氣多變的現象,要多留一份心。

古人為何在秋分、春分 校正度量衡?

秋分和春分之日,日夜均、寒暑平,展現自然界「平」的現象,對應到人間就是「公正、公平」的精神。中國古代歷朝就在春分、秋分日,校正度量衡準器,齊一市場上使用的各種度量衡的標準,不管是度量長短、權衡重量、衡量容量都能夠達到公平的水準。齊一度量權衡工具,持正人間公道,讓人與人之間的交易買賣能夠依據公平的準據來進行,可以防止紛訟的發生。就是說逢秋分,人們效法公平、公正的天理,自我提醒去實踐誠實交易、貿易的精神。

古人為何在秋分後才行秋決?

這是順應天地陰陽消長的做法。從春分到秋分,天地間是處於陰消、陽長的繁茂時期,為了不干擾天地萬物和人間萬象的生長滋榮,所以古代的法律避免在「二分」之間執行刑罰。刑罰的肅殺會干擾滋榮,古代在秋分過後才執行「秋決」就是這個道理。

唐代貞觀中制法:「從立春至秋分,不得奏決死刑。」從春分到秋分,天地萬物和人間萬象處於欣欣向榮之期,就要順其道而行讓其生育滋長,以應秋冬收藏之用,過了秋分,肅殺之氣明顯降臨,人與萬物都講「收」,此時舉行「秋決」就不會干擾天地生長之道。所以古代各省死罪人犯,皆於秋分後由刑部覆核定罪,在秋後處決,故稱為「秋決」。

秋分如何養生?

一、養收

秋天在五行中屬金,秋氣如兵刃帶著肅殺之氣,草木拂之而變色、葉落。秋聲淒淒切切,秋氣摧敗萬物,容易讓人百感交集、百憂鬱心。從盛盛發發的夏天轉入衰退衰落的秋天,養生養心相形地重要。秋分時,天地交和而萬物成;天地秋「收」的精神是人間秋天養生的重要啟示。春夏耕耘的作物到了秋天要收割,中醫養生講究仿效天道,到了秋天也要收養心志,把競逐的心收回來,從容淡泊、平寧保泰,可以休養生息,儲備來年的精力。一年復一年,無休無止的競逐中,不覺紅顏轉為灰槁、黑髮轉為斑白,耗失的是健康的泉源,青春一去不回來。

東京六義園,川上秋楓繽紛(容乃加/大紀元)
東京六義園,川上秋楓繽紛(容乃加/大紀元)

二、補正防風、開心解鬱:

秋分,正當氣候開始轉陰寒時,也是人體陽氣收斂之時,保健具體做法,除了上述的滋陰潤肺防燥之外,還要補正氣防風寒,開心解鬱。

秋晨早起吸收秋陽帶來的溫暖陽氣,可以驅除憂鬱的情緒。另外有研究指出,欣賞高雅的古典音樂,神性能量強,可以遣懷忘憂,更能增強正能量。

「秋分」是一年中很重要、很關鍵的節氣,陰陽的消長變化分別表現在天、地、人三方面,以「天人合一」的生活態度來對應,就是一種順應的智慧之道。◇

------------------

🏵️《九評》20周年👉🏻 https://hk.epochtimes.com/category/專題/退黨大潮

💎成為會員 📧訂閱電子報
https://hk.epochtimes.com/subscribe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