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我們常用成語「餘音繞梁」、「天籟之音」形容一首曲子十分動聽,但若要以具體的語句評價樂曲或講述其意境,難度則非同小可,畢竟音樂比文字更抽象且需要更強的想像力。
不過,唐朝才子李賀給我們留下了一篇絕佳範例 —《李憑箜篌引》,將所聽之曲「翻譯」成震撼人心的詩句,令古今中外無數讀者讚不絕口。清人方扶南曾將李賀的《李憑箜篌引》與白居易的《琵琶行》以及韓愈的《聽穎師彈琴》並稱為「摹寫聲音之至文」,可見對該詩評價之高。今天筆者就帶諸君一同走近《李憑箜篌引》這首色彩瑰麗、極具藝術感染力的經典詩作。
聽樂似遊天地,賦詩如作丹青
此詩成於約唐憲宗元和六年至元和八年期間。當時李賀在京城長安任奉禮郎,而李憑則是梨園弟子,因善彈箜篌而聞名遐邇,其精湛技藝常受當朝文人熱情讚賞。當詩人遇見音樂家,自然是才華激盪:李賀在聆聽李憑演奏後,以生動的文字記錄了其彈奏箜篌的高超技藝,畫面感躍然紙上。詩如下:
吳絲蜀桐張高秋,
空山凝雲頹不流。
湘娥啼竹素女愁,
李憑中國彈箜篌。
崑山玉碎鳳凰叫,
芙蓉泣露香蘭笑。
十二門前融冷光,
二十三絲動紫皇。
女媧煉石補天處,
石破天驚逗秋雨。
夢入神山教神嫗,
老魚跳波瘦蛟舞。
吳質不眠倚桂樹,
露腳斜飛濕寒兔。
讀後真讓人拍案稱奇!李賀寫法新穎獨特,整首詩的著重點並非演奏者當時的神態或動作,而是以形象的物、景、人、仙側面表現樂曲「驚天地,泣鬼神」的震撼效果,作者彷彿已不是在原地靜坐聽曲,而是神遊天地三界,目睹萬物諸仙因聽聞李憑演奏而發生的變化。下面筆者逐句釋義並賞析。
「吳絲蜀桐張高秋,
空山凝雲頹不流」
深秋之夜,李憑彈奏起吳絲蜀桐製成的精美箜篌。美妙的樂聲一響起,霎時山間的白雲便凝聚起來不再飄遊。
試想,大部份文人或許會像記事一般,首句先描寫演奏者的相貌、衣著及動作或現場聽眾的表現,但李賀開篇就沒有落入俗套,以「吳絲蜀桐」暗示彈奏者非平凡之輩,寫物即寫人。「高秋」二字也極妙,相比於「深」,「高」字不僅給讀者帶來秋高氣爽之感,也使意境更加開闊。再看「空山凝雲頹不流」,巧妙借用《列子.湯問》中「秦青撫節悲歌,響遏行雲」的典故,將人的情感賦予白雲。相較於無形無色的樂聲,凝雲更加形象也更具畫面感。
「湘娥啼竹素女愁,
李憑中國彈箜篌」
看啊!湘娥哭啼,淚灑斑竹,連九天素女也似乎滿腔憂愁。她們何以如此悲傷?原來是因為聽到了李憑在京城彈奏的箜篌曲。
此處亦用典。「湘娥」引用了娥皇、女英的典故,《述異記》云:「舜南巡,葬於蒼梧,堯二女娥皇、女英淚下沾竹,文悉為之斑。」素女也被稱為九天素女,指擅長鼓瑟的女神,也是醫家供奉的醫療女神,相傳她曾以音樂造福生靈萬物。素女為古代第一位鼓瑟的女樂師,這裏既可以理解為作者用典並展開聯想,也可能是作者閉目聆聽時所見到的真實場景。中國古代不少福德之士有遇仙的經歷,最經典的是「唐玄宗遊月宮」,相傳玄宗遊月宮後獲得了《紫雲回》曲,還曾親眼看到仙女演奏《紫雲回》、舞《霓裳羽衣》,回來後記錄了下來。倘若歷史上的遇仙奇遇並非虛談,或許李賀在靜聽箜篌曲時也目睹過仙女之神態,筆者認為並不能排除這一種解讀。
「崑山玉碎鳳凰叫,
芙蓉泣露香蘭笑」
聽!那樂聲時而眾弦齊鳴,嘈雜卻又清脆,彷彿崑崙山美玉敲碎的聲音,令人不遑分辨;時而一弦獨響,宛如鳳凰鳴叫,響遏行雲。樂聲時而低回,似芙蓉流淚哭泣;時而輕快,若香蘭開懷歡笑。
既然李憑演奏的曲子驚天地、泣鬼神,那麼樂聲具體是甚麼樣的呢?李賀在此以比喻和擬人手法,化抽象為形象:崑山玉碎與鳳凰鳴叫以聲寫聲,芙蓉與香蘭則以形寫聲,短短十四字渲染出樂聲起伏多變,和白居易《琵琶行》中的「大珠小珠落玉盤」一句異曲同工。
「十二門前融冷光,
二十三絲動紫皇」
李憑的箜篌曲太動聽,人們陶醉其中,連深秋時節的寒氣也感覺不到了。長安十二道城門前的冷氣寒光,幾乎全被樂聲消融。二十三根弦高彈輕撥,甚至感動了天帝。
李賀不僅在聽覺、視覺層面向我們展現了樂曲之美妙絕倫,也以觸覺側面烘托樂曲之迷人:冷氣寒光怎麼可能被聲音消融?但當人沉醉曲中,身體已感受不到秋寒,就如同樂聲消解了冷光。後半句「紫皇」指道家境界最高的神仙,在這裏可理解為天帝。聞其曲,知其人,不僅人間為李憑之曲沉醉,凌霄寶殿上的天帝也在認真聆聽,似乎暗指演奏者品行高尚、修行有素,不然樂曲怎能沁人心脾、感天動地?此句也起到了承上啟下的作用,隨後自然地把意境過渡至天界。
「女媧煉石補天處,
石破天驚逗秋雨」
高亢的樂聲直衝雲霄,好似女媧補天的五彩石被擊破,引落了漫天綿綿秋雨。
此處作者巧妙藉助女媧補天的典故,將讀者帶進更為遼闊深廣、神奇瑰麗的境界。「石破天驚」為想像,側面襯托樂聲之震撼;秋雨霶霈的景象既可理解為形容樂聲如秋雨綿綿不絕,也可理解為寫實。或許當時恰巧下起了雨,詩人藉機大膽聯想天界的變化。與白居易「銀瓶乍破水漿迸」之句相比,李賀的「石破天驚逗秋雨」可能更勝一籌,因為大部份人也能想到銀瓶乍破,但聯想到樂聲把煉石補天處擊破,思維絕不一般。
「夢入神山教神嫗,
老魚跳波瘦蛟舞」
迷迷糊糊中彷彿看到李憑進入神山將箜篌技藝傳授給女仙;老魚聞曲後興奮得在水中跳躍,瘦蛟也翩翩起舞。
正如前文所說,詩人描繪的仙界場景或為幻想,或為寫實,那麼入山教神嫗、瘦蛟老魚起舞或許也是作者陶醉時所見。另從字詞選取方面分析,「老」和「瘦」二字看似普通,其實用得極好!老魚和瘦蛟原本羸弱乏力,連游動都覺困難,更不用提跳出水面了,可現在竟隨旋律騰躍起舞,李憑奏樂之美不言而喻。傳說春秋戰國時楚國著名琴師瓠巴彈奏的曲子能使「鳥舞魚躍」,出自《列子.湯問》,而李賀於用典的基礎上在「魚」前添了個「老」字,藝術效果立刻翻了一倍,亦引發讀者設想:李憑的技藝比前人瓠巴更勝一籌嗎?
「吳質不眠倚桂樹,
露腳斜飛濕寒兔」
月宮裏的吳剛陶醉於樂聲中,徹夜不眠地依著桂樹。玉兔也認真聆聽,不顧寒露斜飛、打濕了一身白毛。
詩尾兩句主寫靜態,向讀者呈現出冷色調畫面,也暗示高潮結束,樂曲及詩文亦即將收尾。吳剛這個人物,想必不少讀者都很熟悉,他曾因學仙有過而受罰,須伐樹不止。成日勞累的吳剛在聽到樂聲後竟徹夜未眠,足見李憑的曲子有多大的吸引力,還能使人忘記疲憊;玉兔負責在月宮中搗藥,也經常要活動身子,此時竟為聽曲而一動不動地任憑深夜的寒露灑落在身上,不禁令人讚歎:究竟是何等神曲,既能使靜物動,也能讓動者靜啊!全篇以靜結尾,達到了意猶未盡的效果。
縱覽全詩,作者何止是在聽樂?分明是神遊天地、暢遊四海!李賀筆下,樂已非聲,而是一部遊記、一幅畫卷,也是一場飽覽萬物的視覺盛宴。
(未完,下周三續)◇
------------------
🏵️《九評》20周年
https://hk.epochtimes.com/category/專題/退黨大潮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