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覺得好像要窒息一樣」、「感覺自己快要死了」、「好像世界末日來臨」……,這些都是恐慌症患者在恐慌發作時的感受。但是在無法切身體會的旁人看來,難免會懷疑:真的像他們所說的那麼嚴重嗎?是否有誇大其辭?事實上,這些確實是恐慌症患者的真實感受。然而,恐慌症究竟會出現哪些症狀?發作時如何緩解?如何治療?

恐慌症和恐慌發作有區別

在介紹恐慌症是什麼之前,首先需要釐清「恐慌發作」(panic attack)與「恐慌症」(panic disorder)的區別。一個人恐慌發作了,不代表罹患恐慌症,而是要先確定是否罹患恐慌症,此時需要考量恐慌發作的頻率;也就是說,當某個人第一次經歷恐慌發作,未必是恐慌症,但如果反覆出現數次的非預期性恐慌發作,則可以進一步確定罹患恐慌症的可能性。

恐慌症屬於焦慮症的一種。恐慌發作通常是在身邊沒有任何危險或威脅,旁人完全看不出異樣的情況下,經常是在出乎意料的情境,甚至是睡夢中,患者突然感到強烈的恐懼、害怕災難發生、感到失去自我控制等,這些就是非預期性的恐慌發作。有些患者在初次經歷恐慌發作時,可能會以為自己心臟病發作,因此前去檢查心臟功能。

「美國心理協會」(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曾提出,每75個人中可能就有1人經歷恐慌症,通常女性比男性更容易發生。

恐慌症常見的十三個症狀

恐慌發作是突然感受到一股強烈的恐懼感,而這樣的感受通常是在沒有預警的情況下,強烈的不適感可能在10分鐘之內就達到高峰,而一次發作通常會持續10~20分鐘。

恐慌症有時可能1周內發作數次,或是1天內多次發作,而且患者經常會持續擔心不知下一次恐慌發作何時到來,因此生活在憂慮之中。在恐慌發作期間,患者會出現下列症狀、

1.出汗。

2.哽塞感。

3.發抖、顫慄。

4.打冷顫或發熱。

5.害怕即將死亡。

6.胸部疼痛、不適。

7.噁心或腹部不適。

8.呼吸困難或有窒息感。

9.肢體有麻木、針刺等異常感覺。

10.頭暈暈眩、步伐不穩或幾近昏倒。

11.害怕自己失控或是覺得快要瘋了。

12.心悸或心跳加快,感到心臟怦怦跳。

13.有失真感(derealization),或是失去自我的感覺(感覺身體和心智脫離)。

恐慌症除了符合上述至少4個症狀之外,醫生在診斷時,還有1個考慮條件,就在是至少1次的恐慌發作中,必須包含下列1~2個狀況,而且為期1個月或更久。

持續關注或擔心恐慌再發作,或是擔心發作的後果,例如:擔心失去控制、心臟病發作、快要瘋了。

出現一些與恐慌發作相關而明顯適應不良的行為,例如:因為擔心或害怕而避開過去恐慌發作過的地方,或是做出避免恐慌發作的行為,像是避免運動或是避免不熟悉的情境。

恐慌症的原因有哪些?

就如同其他許多的精神疾患一般,促使恐慌發作的因素眾多,而至今也未有定論。有學者認為患者的大腦在應對恐懼時可能特別敏感,也有的學者認為患者可能將無害的身體感覺誤解為是一種威脅。

目前醫學界提出一些假設,認為可能的影響因素包括遺傳,患者可能具有恐慌症的家族史,其它因素如童年遭遇困境、生活壓力、性格、社會心理因素等,或是也可以從神經生物學變化和認知問題的觀點來理解恐慌症的原因。

● 腦神經生物學變化

研究學者發現,恐慌症可能與大腦的神經傳導物質,例如:正腎上腺素、血清素、GABA(又稱γ-胺基丁酸,是一種廣泛存在於人體的一種胺基酸)的不平衡有關。

其中在大腦與恐懼反應相關的重要部位稱為藍斑,這是正腎上腺素的主要發源地,當正腎上腺素大量分泌時,交感神經系統活動就會反映出心跳加速,以及其它身心反應變快,使人們可以快速應對緊急情況。因此,實驗上如果提供增加藍斑活動的藥物則會誘發恐慌發作,而減少藍斑活動的藥物則能減少恐慌的發作。

● 認知問題

把恐慌症歸因於「認知問題」的觀點認為:患者把身體的改變進行「災難化」的錯誤解釋,也就是說,當一個人把身體感覺,例如:心跳加速、頭暈等,過度解讀成即將發生的毀滅性徵兆,就會形成恐慌發作。

像是一個人可能會把心跳加快的感覺解讀成心臟病的突然發作,而在這個過程中,焦慮顯然因為這樣的解讀而增加,然而焦慮增加則會進一步產生更多的身體感覺,因此形成惡性循環,最終導致恐慌症的情況。這樣的觀點目前已得到許多證據支持,可以在實驗室中經由實驗方法的設計而引發。

恐慌症的三大治療方法

恐慌症的治療重點在於減輕或是消除症狀,而且恐慌發作是能夠被治療好或克服。在治療方法上,通常結合藥物治療與心理治療最為有效;一開始,醫生會評估患者的過去病史和身心狀況,並考慮療效、副作用、安全等情況,再開立適合的藥物配方。

此外,還有多種療法,例如:音樂療法、芳香精油療法、按摩、針灸、減少咖啡因的攝取、限制酒精攝取等,但建議患者和醫生討論溝通後再決定採用的方法。以下介紹恐慌症的3大治療方法。

1. 藥物治療

選擇性血清素再回收抑制劑(SSRIs)、正腎上腺素與血清回收抑制劑(SNRIs)

此兩種藥物是目前治療上比較常用,而且最適合的第一線藥物,患者在服藥後約4~6周才能逐漸地看到治療效果,有一些患者會出現頭痛、噁心、難以入睡等副作用,但這些副作用通常不會太嚴重。

三環抗憂鬱劑(TCA)

此種藥物在治療上雖然有效,但服用過量可能會產生毒性,因此臨床上已經很少用於治療恐慌症。

苯二氮平類藥物(BZD)

此類藥物由於效果相較前3種藥物來得低,主要作為輔助型用藥,但需要注意其戒斷性和耐受性的問題。

乙型交感神經阻斷劑(beta-blocker)

臨床上比較不常開立乙型交感神經阻斷劑,但此種藥物能幫助患者控制恐慌症中某些身體症狀,例如:心跳加快等。

隨著藥物不斷地改良,副作用也逐漸地降低,但還是有患者在服用藥物後因副作用感到不適,大部份副作用都是暫時性,建議不要因為藥物副作用而自行減少藥量或停藥,或是想到再服用,這樣就達不到治療效果。

2. 心理治療

在心理治療方面,認知行為療法(cognitive behavioral therapy,CBT)是主要的治療手段,這是一種結合認知療法與行為療法的方法。

在認知上,主要是改善患者可能導致恐慌的思考模式。治療師會和患者一起討論,並協助患者仔細覺察伴隨恐慌發作而來的想法與感覺,並由此了解患者的認知模式。

通常患者的認知模式有一些扭曲,如同前面所說,會傾向對身體感覺有錯誤的解讀,因而產生更多焦慮,進一步引發更多身體感覺,形成惡性循環。

後續治療師將協助患者辨識在這樣的惡性循環中首先出現的錯誤解讀為何,再進一步改變患者的反應,例如:當患者想到「我的恐慌症要發作了」,或是「我快要死了」,治療師會教導患者改用其它句子來思考,比如「我只是感覺很緊張,但會過去的」、「這個症狀只是十分恐怖,但我並不會死」等。

在行為上,主要是協助患者改變行為模式,或是學習一些改善恐慌的技巧。有的治療師會刻意讓患者出現與恐慌相關的身體感覺,比如患者在恐慌發作時可能感覺喘不過氣,於是要求患者快速呼吸幾分鐘,而引發類似喘不過氣的症狀,但患者是在安全的環境下經歷這些症狀。

同時,治療師會教導患者學習因應的方法來改善,比如運用腹式呼吸法以避免過度換氣,或是通過肌肉放鬆訓練來改善身體感覺。隨著這樣的練習推進,患者將不再把身體的感覺認為是即將崩潰、失控的狀態,而會逐漸感到是可預測、自己可以控制且無害的情況。

3. 中醫治療

在古籍《黃帝內經》中提到:「百病生於氣也,怒則氣上,喜則氣緩,悲則氣消,恐則氣下,驚則氣亂,思則氣結。」因此治療上主要以內在的陰陽平衡調理為主,如疏肝理氣、健脾益氣、滋陰降火,進而開立適合的中藥方。

中醫治療恐慌症的方法是使患者亢奮的交感神經系統能稍微平靜下來,並提升狀態過度低下的副交感神經系統;更重要的是有別於西醫治療,能使患者整體狀況達到平穩,而且不會像西藥有副作用產生。

五招有效緩解恐慌發作

恐慌發作時,除了服用醫生開立的藥物之外,可以採取以下5種做法,以緩解恐慌發作時的身心症狀。

1. 調整呼吸方法

調整運用腹式呼吸法,或是其它呼吸放鬆方法以控制呼吸。

2. 轉移注意力

將自己的注意力從關注恐慌發作中轉移,並坐下休息,例如:正在上學、上班,可以試著先緊緊抓住椅子的把手;當在開車時恐慌發作,務必馬上將車停靠路邊,或將注意力專注在前面的車牌。

3. 反駁負面想法

反駁自己的負面想法,比如將「我快要瘋了」、「我快要死了」等負面想法,替換成「恐慌發作不會讓人瘋掉」、「不會死掉」、「我不會瘋掉」等正面想法。

4. 加強正面想法

不斷地加強正面想法,例如:「很快就會過去的」、「雖然恐怖,但我不會有危險」等。

5. 掐按兩個穴位

發生心悸、胸悶、喘不過氣時,用指甲用力掐按內關穴(腕橫紋向上3橫指寬處,手腕兩筋之間),以及神門穴(腕掌橫紋上,小指側肌腱內側的凹陷處),藉由按壓此2個穴位使情緒與身體狀態穩定下來,並慢慢地深呼吸,增加身體氧氣量。

文章參考來源:美國國立精神衛生研究院、美國心理協會、美國焦慮與憂鬱症協會、《變態心理學》、《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

------------------

🏵️《九評》20周年
https://hk.epochtimes.com/category/專題/退黨大潮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