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清明節,中國有一則新聞在海內外引發強烈反響:中共第九任黨魁、前中共中央總書記趙紫陽的墓地,被中共當局嚴密封鎖,不許民眾去祭掃;前中共獨裁者毛澤東的第四任妻子、被中共判死緩後自殺的江青的墓地,則被中共當局向民眾開放。

江青在十年文革中害人無數。1976年10月6日,毛澤東死後不到一個月被抓捕,後被中共認定為「江青反革命集團」的首犯,予以嚴懲。

趙紫陽是中共否定文革、實行「改革開放」的代表性人物。當年有個說法:「要吃米,找萬里,要吃糧,找紫陽。」文革結束後,在安徽,老百姓窮到沒米吃;在四川,老百姓窮到沒糧吃。萬里在安徽,趙紫陽在四川搞「改革」,兩個省的老百姓總算有飯吃了。

民眾展出橫幅「吃糧不忘紫陽情」懷念趙紫陽在農村改革時的貢獻。(維基百科)
民眾展出橫幅「吃糧不忘紫陽情」懷念趙紫陽在農村改革時的貢獻。(維基百科)

趙紫陽1980年至1987年任國務院總理,1987年至1989年任中共中央總書記。趙在上世紀80年代主導經濟體制改革,對中共「改革開放」作出重大貢獻。

但是,在1989年的學生民主運動期間,因反對鄧小平武力鎮壓學生被罷官,只保留黨籍。之後,被軟禁在家,直至2005年1月17日去世。

被扣上「分裂黨」「支持動亂」罪名

1989年6月4日,根據時任中央軍委主席鄧小平的命令,中共軍隊開到北京天安門廣場,對「反官倒」(反腐敗)、「要民主」、「要自由」的學生進行武力鎮壓。

趙紫陽後來回憶說:「6月3日夜,我正同家人在院子裏乘涼,聽到街上有密集的槍聲。一場舉世震驚的悲劇終於未能避免的發生了。」此即震驚世界的「六四」天安門屠殺。

1989年6月24日,中共十三屆四中全會通過「趙紫陽在反黨反社會主義的動亂中所犯錯誤的報告」。趙在會上作了申辯:不承認自己存在「分裂黨」、「支持動亂」的錯誤。

趙被撤銷中共中央總書記、中央軍委第一副主席職務,僅保留黨籍。江澤民成為中共中央總書記。

2004年3月,原中共中央農村政策研究室研究員姚監復看望趙。臨別時,姚監復告訴趙:(原毛澤東的秘書)李銳說,中共歷任總書記都是以做違心的檢討、承認錯誤而告終的,下台的。但是,只有兩位總書記不是這樣的,一位是陳獨秀,一位是趙紫陽。

姚說完後,當時正在吸氧的趙,把氧氣管拔掉,從躺椅上站起來,走兩步,走到姚跟前,拿手指著姚的鼻子問:「是你說的陳獨秀?」姚說,不是,是李銳說的。

然後,趙背過身,在沙發後面有一塊空的地方,背對著姚,兩個手朝著天花板,放聲地、非常爽朗地大笑:「哈哈哈哈哈,陳獨秀,陳獨秀。」

差點被扣上「美國間諜」的罪名

旅美華裔學者程曉農披露:鄧小平曾密謀構陷趙紫陽為「美國間諜」,以此為中共軍隊在天安門廣場屠殺學生製造「合理」藉口。

鄧小平調動軍隊進北京,事先沒有經過中共政治局、中共政治局常委會,而是鄧和一批中共元老私下碰頭後,決定調50萬野戰軍包圍天安門廣場。

「六四」屠殺發生後,鄧自知國際國內形象基本被毀,於是,想到一個補救辦法,把趙紫陽誣陷成「美國間諜」。如果誣陷成功,就可以說軍隊進北京,是為了避免外國干涉採取的行動。

這個陰謀是1989年7月上旬,時任公安部長王芳在一個內部會議上透露的。王芳說:

據調查,趙紫陽是美國中央情報局的間諜。趙通過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研究所,和美國富商索羅斯在中國開設的「改革開放基金會」聯絡,聯絡人是趙的秘書鮑彤。因為索羅斯的基金會是為美國中央情報局工作的,所以趙是美國中央情報局的間諜。

王芳的這個秘密講話不知被甚麼人洩露到海外。1989年7月中旬,《華盛頓郵報》的一位記者,把這條消息捅出來了。

索羅斯看到後非常震驚,立即給鄧小平寫信說,他的基金會的中方負責人,是時任中共國家安全部長凌雲。鄧擔心繼續追查下去,會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不得不放棄這一陷害計劃。

被軟禁長達十六年

趙紫陽下台後,一直被軟禁在北京市東城區富強胡同6號的家中。(維基百科)
趙紫陽下台後,一直被軟禁在北京市東城區富強胡同6號的家中。(維基百科)

趙紫陽逝世十周年,民眾在其故居富強胡同6號悼念趙紫陽。(維基百科)
趙紫陽逝世十周年,民眾在其故居富強胡同6號悼念趙紫陽。(維基百科)

趙紫陽下台後,一直被軟禁在北京市東城區富強胡同6號的家中。他的行為都受到中共的嚴格限制和軍、警的嚴密監控。趙多次寫信給江澤民,要求解除軟禁,都被江拒絕。

1997年9月12日,中共十五大前,應「六四」天安門廣場上被殺學生的母親們的請求,趙發出「致十五大主席團並轉交全體代表的一封信」,敦促中共重新評價「六四」。

趙在信中說,「六四」問題遲早要解決,不論拖多久,人們都不會淡忘,早解決比晚解決好,主動解決比被動解決好,形勢穩定時解決比出現麻煩時解決好。

但是,江澤民對這封信沒有任何積極回應,相反,對趙的軟禁更嚴厲。

1997年10月13日,趙致信江澤民等七位中共政治局常委,指控對他的軟禁是粗暴踐踏法制。信中說:「自從信(致十五大主席團並轉交全體代表的信)發出之後,我就被禁止會客、外出,完全限制了我的自由,把我從半軟禁升級為完全的軟禁了……我作為一個黨員,就某一問題向黨的代表大會提出建議,是正常行使黨員的權利,這是黨章明文規定了的……我不知道我究竟觸犯了甚麼法律?」

「自從1989年6月以來,我被非法軟禁、半軟禁已有八年之久,不知這種被剝奪自由的日子還要持續多久?這對我一個年近八十歲的老人的身心健康來說,無疑是一個很大的傷害……我希望能夠早日解除對我的軟禁,恢復我的人身自由,使我不再在一種孤寂、抑鬱的情境中度過餘年……」

對於這封信,江澤民也沒有任何回應。

2004年4月,姚監復又去看望過一次趙紫陽。姚後來回憶說:「我見到他的樣子,跟他當總書記接見外國記者時那種瀟灑自如的風度,完全不同了。是一個老態龍鍾、白髮蒼蒼的老人,一個病人,在那兒吸著氧,看著讓人非常心酸。我把我跟他照的照片拿給一些老熟人看,包括杜潤生、朱厚澤和其他人。我說,你們看我跟誰照相了?沒有一個人看出來這是趙紫陽。十幾年的軟禁,已經把他的健康,跟他的生活狀態,包括他的臉形,都改變了。這種軟禁生活是非常殘酷的,很孤獨,很悲涼。」

逝世十五年後才安葬

2005年1月16日,趙紫陽全天昏迷,病情持續惡化,1月17日凌晨4時,腎功能和微循環衰竭。趙紫陽的五個子女依次走到床前,向趙做最後的傾吐。

趙五軍說:「爸爸,你不僅生下了我們,也教育了我們怎麼做人,你放心,我們已經知道甚麼是善良、正直,我們的所作所為決不會玷污你的名字。」

很少在孩子們面前掉淚的趙紫陽,眼角處流出了淚花,接著淚水流淌不止。17日早上7時1分,趙紫陽的心臟停止跳動。

趙的女兒趙雁南公佈父親去世的噩耗時說:「他終於自由了。」

但是,直到2019年10月18日,趙百歲冥誕時,他的骨灰才與夫人的骨灰合葬於北京昌平區民間公墓——天壽園。

趙的子女與中共當局協商後,為順利舉行葬禮,做出承諾:僅安排直系親屬參加,以家禮送葬。北京數名原本聽到消息,準備參與葬禮的人被限制行動,未能成行。

趙的子女在香港的出版商鮑樸散發的一份聲明說:「經過多年拖延之後,趙家子女終於能夠讓他們早已去世的父母入土為安」。

趙去世後,中共想把他的骨灰放入一個官員公墓,以便嚴加看管。趙的子女則想把他葬在民間公墓,以便有更多自由瞻仰的機會。中共長時間不同意,以至於趙的骨灰不得不存放在家裏。

趙家五兄妹對父親的紀念

2019年10月17日,是趙紫陽百歲冥誕的日子。10月14日,趙家兄妹在香港《明報》發文紀念。文中寫道:

「對於權力,先父與其他一些人有不同的理解,他曾說:『辦不了事,權有何用?』他認為,天下是大家的,我們是為大家辦事的。他一生臨淵履冰,言行謹慎。但在泰山壓頂時,卻是咬定青山不放鬆。為甚麼呢?他說,因為『我們欠老百姓太多,我們正在還債!』

「今天,我們面臨的,是思想的退化、哲學的貧困;失去了龍騰虎躍的深刻探索,看不見微弱閃爍的智慧火花;既沒有人道關懷的點滴溫暖,也沒有動人心弦的絲毫感動。這是百年未見的精神困局。」

「古人有言:『野無遺賢,乃盛世之氣象』。而今,經過多年的優敗劣勝的『逆向淘汰』後,有道是:剛正耿介者寥寥無幾;寡廉鮮恥輩洋洋大觀。」

「這些『其興也勃,其亡也速』的現象,在中國歷史上並不罕見,但如此神速,如此徹底,亙古未聞。」

「曾經,家父在與我們閒話時說道:『膽小的人有原則』。此話頗費解,因為是悖論;膽小的人,怎麼會有原則呢?後來我們明白,他說的膽小的人,是指不敢肆意而為的人。在眾所皆知的那件事上,他是一個『膽小的人』,他選擇了苦路,他懼怕那悠悠後世的罵名。『心之所善,雖九死而未悔;違君之痛,長太息而掩涕。』嗚呼!自古君臣相濟多美談,能有始終者,難矣哉!」

結語

趙紫陽是被鄧小平趕下台的第三個中共黨魁。十年文革中,鄧小平兩次被毛澤東打倒。1977年7月鄧小平復出後,1981年6月廢黜中共中央主席華國鋒,1987年1月廢黜中共中央總書記胡耀邦,1989年6月廢黜中共中央總書記趙紫陽。

趙之所以被廢黜,被污名化,被禁忌,最重要的原因是,在「六四」屠殺這個重大問題上,趙用人性戰勝黨性。因為趙有人性,而為「黨性至上」的中共所不容。

用黨性泯滅人性,黨說白的是黑的,全體黨員都必須跟著說白的是黑的,黨說黑的是白的,全體黨員都必須跟著說黑的是白的。這是中共百年給中華民族帶來深重災難的重要根源之一。◇

------------------

🏵️《九評》20周年👉🏻 https://hk.epochtimes.com/category/專題/退黨大潮

💎成為會員 📧訂閱電子報
https://hk.epochtimes.com/subscribe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