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字經》高居「經」書的地位
《三字經》是我國著名的儒家經典之一,最早是宋朝私塾教本,相當於現在的小學教科書,由宋朝大儒王應麟先生所寫。它最神奇的地方,就是將儒學的根本內涵和文學、歷史、哲學、天文地理濃縮在此,如同中國傳統文化的縮影,被古人推崇為「經」書。經,是不變的道理。是古人認為值得所有人遵從和學習的典範。
有位大陸文學系的大學生因好奇翻看,不曾想欲罷不能,驚呼博大精深,相識恨晚,連連歎道:如果我國古代的小學生,思想深度和學識的廣度能達到這種程度,起點實在是太高了。他深受震撼,後悔知道太晚,空度青春歲月,決心研讀國學。
我國古代經典著作眾多,《三字經》可說是最淺顯易懂的讀本,有學者把它比喻為通俗的《論語》(四書五經中的第一本,記錄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首要儒家經典),文詞精簡,三字一句,朗朗上口,十分有趣,能迅速啟迪心智,將人導向正途,讓人胸懷大志。背誦三字經,等於開啟傳統國學大門,懂得幾千年的歷史,還懂得了做人的道理,所以《三字經》廣為流傳、歷久不衰,一直以來都是兒童啟蒙教育的首選教本。
為讓今天的孩子重新受教於正統的文化,也為糾正被長期歪曲和誤導的關於儒學的說法,讓我們這些遺忘了傳統國學的大人,也能快速、簡便地領悟儒學的最根本的要點,受益於祖先的智慧,讓我們一起時光倒流,回到傳統的私塾,以輕鬆自在的心情,邊讀邊領悟當初的大儒,是以何種心情來教育我們的孩子,目的何在,對我們的人生有何影響,為何儒家的教育,如此看重做人,如此看重做學問,這個學問到底指的是甚麼?讀書為的是個人的功名和做官嗎?看完這本三字經,一切都明白了。也就知道現代教育諸多令人頭疼的問題,都是源自德育與智育的本末倒置。
下面就讓我們邊讀邊談吧。估計讀著讀著,大家都會感歎,原來儒家講的都是我們的生活啊,都是我們最需要的呢,一點也不難,如果早就了解,也不至於碰到各種糾紛不懂如何解決,也不至於擁有一身才智卻鬱悶受挫,人生找不到方向了。
【原文】
人之初,性本善,
性相近,習相遠。
苟不教,性乃遷,
教之道,貴以專。
(1) 之:的。(2) 初:初生,剛開始的時候。
(3) 性:本性,天性。(4) 本:本來。(5) 善:善良、好的。
(6) 相:相當。(7) 近:接近。
(8) 習:學習、指後天受到的影響。(9) 遠:差別大。
(10) 苟:如果。(11) 教:教導。
(12) 乃:就會。(13) 遷:改變。
(14) 道:方法。(15) 貴:注重。(16) 專:專心。
人剛生下來的時候,本性都是善良的。這時候善良的本性,大致都很相近,沒有多大的差別。等到長大以後,因各人的環境不同,所學習的也不同;在好的環境人就會變好,在不好的環境人就容易學壞,於是性情開始有了差別。假如在這個時候,不給他適當的教導,學了種種不良的習慣,他原本善良的本性,就會漸漸變壞;而教導的方法,最重要的就是必須專心一致,才能完整的學習。
《三字經》開篇僅僅用了短短的十八個字,就揭開儒家幾千年來各種經典著作的最終目的,道破了天機。
「人之初,性本善。」六個字,道明了儒家對人性本善的認識,接著以「性相近,習相遠。苟不教,性乃遷。」十二個字開宗明義,把儒家教育的根本目的說得明明白白:教育之本,就是要守住、維護人善良的本性始終不變。
因為人性雖然在剛生下來時,是善良的,人人相近(性相近),但是,由於成長的環境不同,遇到的人和事不同,接觸的東西和受到的影響就千差萬別了,甚至差得很遠(習相遠)。所以如不接受教育(苟不教),就會在後天的影響下,漸漸使人迷失本性,甚至走向邪惡而不自知(性乃遷)。
當然最後六個字,講的是教育要持之以恆,不可半途而廢,明白了教育的目的和重要性,下一課自然轉到實際的例子—孟母三遷的育兒典故。
【故事天地】 周處除三害
晉朝時,義興有個年輕人叫周處,從小爹娘都死了,因此無人管教,他雖然天生有豪俠氣度,但常仗著一身蠻力在鄉里間打架鬧事,無惡不作,村裏人見了他就像碰到毒蛇猛獸般,總是躲得遠遠的。
這一天,他正在街上閒逛,看到一群人正在談論著甚麼,他連忙走過去看熱鬧,大伙們都不做聲地走開了。周處覺得很奇怪,便抓住一個老人問道:「你們在說甚麼?」老人很害怕,只好如實地說:「我們這裏出了三害,其一,是南山的山裏有一隻吃人的老虎;其二,是長橋下的河裏有一條蛟龍;牠們害死了很多人……」老人的話還沒有說完,周處便大聲說道:「老虎、蛟龍有甚麼可怕的,讓我來消滅牠們。」說完,就轉身跑了……
話說周處跑到南山上,尋找那隻吃人的老虎。這一天,他終於找到了那隻老虎,當那隻老虎向他撲來時,他就勢一閃,騎到老虎的背上,揮起拳頭,狠狠地擊打老虎的頭,把老虎打死了。接著他又跑到長橋下,跳進河裏去殺蛟龍。周處在水裏與蛟龍打殺了三天三夜,最後終於殺死了蛟龍。
村裏的人們見周處還沒有回來,以為他被老虎或蛟龍吃掉了,高興地敲鑼打鼓,慶祝了起來。沒想到周處興高彩烈地回來了,聽到百姓們說除掉了三害,正高興地慶祝,才明白自己也是三害之一。
周處感到很慚愧,很內疚。由於自己平時胡作非為,使得百姓們把自己也當成了一害。因此,他下定決心改過,重新做人。後來,他拜了陸雲為師,努力讀書,終於做了大官,為百姓做了很多善事。
看來人從小本性都是善良的,周處不過是因父母早亡,無人啟發引導,所以被後天不好的事物污染蒙蔽才變壞的,一旦醒悟,還是會做好人的,可見早期教育的重要,一個人光有本事才華還不行,就如一把刀,不同的人用就會得出不同的結果。一個大夫如果心術不正,甚至用手術刀來殺人,那是非常可怕的。
或有人因為有才華,或者受過高等教育而自視高人一等,不懂尊重別人,待人傲慢,自命不凡,導致人人避之唯恐不及,這也是要注意的。
~資料來源:【正見網】◇
------------------
🏵️《九評》20周年
https://hk.epochtimes.com/category/專題/退黨大潮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