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憶父親蔣介石的教誨,蔣經國曾以《易經》中的話「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來形容父親蔣介石在日常生活中修身的細節,數十年如一日,從來沒有絲毫懈怠和含糊。而蔣介石對兒子的教育,從《總統蔣公思想言論總集‧家諭》所記錄的家書中可見一斑。
1919年,蔣介石的老師顧清廉先生來到了上海。他對蔣介石說,蔣經國的天資雖然不是很高,但是很愛讀書。為了教育好孩子,蔣介石親自制定了課程。由於他常年在外為國奔波,無法親自教育兒子,於是延請王歐聲先生來教導。
蔣介石給蔣經國寄去了四本《說文解字》。在信中,他叮囑蔣經國:「這本書每天能認識十個字,那麼三年之內必然可以讀完,日後一生將受用不盡。」還告訴他「讀書總以爛熟為度」。
對於讀書認字這一項,他要求蔣經國:「讀書第一是要用心聽講,認識一個字,必須要知道這個字的涵義,不能讀過就算完了。」
除了叮囑學業,對於蔣經國平日的儀表和德育,蔣介石在信中叮囑說,「說話走路,皆要穩重,不可輕浮。」「你在家裏,對親人要孝順,對長輩要恭敬。走路不可輕佻,要著重腳踏實地。與同學相處要和睦,不可以互相打罵。」
1921年,蔣介石的母親去世。安葬亡母后,蔣介石在寫給兒子的信中,談起他的心念所想,以及對二個孩子的牽掛。蔣介石從十八歲立志投身革命,早已將生死榮辱置之度外,唯獨時常念及年邁的母親。由於軍務倥傯,他不能待在母親身邊,孝養親恩。於是,每當戰事面臨決一死戰之時,蔣介石必會託付好友,請對方向蔣母留下遺書,一旦不幸戰死,遺書還可以聊解親心於萬一。
蔣母去世後,蔣介石對二個孩子說:「你們兄弟二人要相親相愛,繼承先人的誌願,以報答你們祖母的撫育深恩,也就可以代我慰藉母親的在天之靈。」
1922年,蔣緯國六歲。蔣介石雖是他的養父,但是待他視若己出。對這個幼小的孩子,蔣介石在信中流露出滿滿的父愛,對他寄予了殷切的希望。民國十一年(1922年),蔣介石在桂林和孫中山先生等人度過了黃曆新年。在桂林,蔣介石居住的八桂廳環境極為幽雅,當地過節的氣氛也很熱鬧。
他在信中對蔣緯國說:「心裏很想念家庭今天的樂趣,自嘆不能在家裏,和大家歡笑一堂,因而更加想念你的活潑神態,不能忘懷。又想起我的母親逝世,不能再生,若我在家過年,可憐我的人又少了一個,喜歡你的人也少了一個。從此以後,我永世不能與我母親在家享受過年的樂趣,而且永遠不能見我母親的面,盡一些孝心了。」想到這裏,蔣介石心裏深感悲傷,所以他希望蔣緯國在家裏能好好的孝敬母親,友愛哥哥,從少年時就樹立起一個做人的模樣。
蔣介石戎馬倥傯,長年遠離家鄉,每當他收到孩子們的信件,看著孩子們歪歪扭扭的筆跡,對他「真是如獲至寶」。他鼓勵二個孩子多給他寫信。他想多了解二個孩子在家裏、在學校的情況,同時還可以解慰他冷寂的征途。蔣介石經常和兒子們通信,有意地言傳身教,告訴他們應如何寫信,寫信的格式等等。
蔣介石家書的內容,除了叮囑兒子的學業和德育之外,他也會和孩子們暢想。有一回,蔣介石在信裏給孩子們談到騎馬的事,他說很喜歡騎馬,等他回家後,要給孩子們買匹小馬,教他們騎馬。他要給自己買匹大馬,跟孩子們一起騎馬遊行。
有一天,蔣介石在大本營前的空地上,看見了別家的小孩子正在放風箏,他觸景生情,想起了蔣經國去年(民國十年)在城裏放風箏的事,於是在信裏問他:「不曉得你今年在家有做風箏去放沒有?」他從抽屜裏找出兩張賀年卡,一張是富貴花,一張是小孩遊戲,其中有放風箏的圖案,他把這些賀卡寄回去給孩子們,希望他們能玩得快樂。
蔣介石對孩子的教育,很多都是日常生活中的小事,譬如提醒買書要和大人商定,「對師長要敬重,對同學要和氣」。關於家中的賬目及匯款一事,叫年方六歲的蔣緯國寫信詳細給父親說一說。或清明節時,蔣介石在外不能親自掃墓,就叮囑兩個孩子,到清明節時,托才火伯伯在祖母墳上多種幾株樹。蔣介石得知蔣經國流鼻血頭暈,就叮囑他看書一個小時,就要休息遊戲十分鐘。為了不讓蔣經國總是低著頭讀書,就寫信告訴他去買一個看書的書架子。如果上海買不到,就託人去做一個。看書和字帖都擺在架子上,頭就不會老是低著,可以避免頭暈、流鼻血這類情況的發生。蔣介石對孩子的教育,可謂細膩周到。
蔣經國小時候,書法不是很好。在1922年(民國十一年)8月4日的信件中,蔣介石提醒蔣經國平常多練習書法,讓他每隔一天摹寫一、二百字,才會使書法有所進步。有時候,蔣介石看到蔣經國的來信中有錯字,他都會用紅筆圈起來,回寄給兒子,讓他改正。當他看到蔣經國的字體太小,就提醒他以後把字寫得大一些,好看清楚筆畫,「筆畫宜清楚,且要字字分明,切不可潦草糊塗。寫信的字,亦要像我寫的一樣大,不可太小」。
對孩子們的來信,蔣介石都會細心批閱,不僅糾錯,還剖析錯誤原因。逐一批改後,再回寄給他們。比如1924年,蔣經國抄寫的陳公的革命計劃,以及相關的一篇事略,裏面出現了多個錯別字,比如把「請」字誤寫為「清」字。蔣介石回覆信件,為蔣經國分析抄寫錯誤的原因,提醒他若寫字太潦草,不很留心會造成這種情況。蔣介石教誨蔣經國:「凡是抄寫東西,必須先讀一遍,領會其中的意思,然後再著手抄寫。」「如果慌裏慌張的,不管對錯,只要抄完就算完事,那有甚麼益處!凡事總要認真實在,不可當作還債看待。」
在1924年5月30日的信件中,蔣介石為蔣經國引述了曾國藩的一句話。曾國藩說:「辦事、讀書、寫字,皆要眼到、心到、口到、手到、耳到。」凡是做事,眼、心、口、手、耳,都要專注在一處,專心一志就能做好事情。無論讀書,還是寫字,都應將其當作辦事來看。在這封信中,蔣介石諄諄教誨蔣經國,讓他記在心裏。在多封信件中,都提醒他看看《曾公家訓》。
為了讓孩子們提高英語閱讀,蔣介石讓蔣經國每個星期天,到商務印書館買些英文小說、雜誌閱讀,並讓他為弟弟蔣緯國訂些兒童畫報和兒童世界等雜誌。
關於閱讀古書,在蔣經國1925年去前蘇聯之前,蔣介石曾多次提醒過他。提醒他閱讀《曾公家訓》。如果要想做好文章,就「必須熟讀孟子」。蔣經國幼年時曾讀過《孟子》,但是出國回來後很多都已經忘記了。於是蔣介石在信中告訴他閱讀古文的辦法,就是熟讀和多讀,「如果妳能懂得四書的意義,又能讀熟《左傳》、《孟子》、《莊子》、《離騷》的菁華,那麼以後寫作文,就能自如了」。並說要想能記得住,以後不會忘記古文菁華,「每篇總要讀三百遍」。
多年以後,蔣經國回憶道:「父親指示我讀書,最主要的是四書,尤其是《孟子》;對於《曾國藩家書》,也甚為重視。」又說:「平常我寫信去問安,父親因為事忙,有時來不及詳細答覆,就指定《曾文正公家訓》的第幾篇代替回信,要我細細去參閱。偶或因我報告身體有病,父親回信就說是我沒有好好地讀《曾國藩家書》的緣故,因為那書裏面對於如何保持健康,是說得很詳盡的。父親又常常把自己閱讀過的各書交給我讀,書裏不但有父親親筆圈點、批語和心得,並且還將重要的地方用記錄提示出來。」
蔣經國在俄羅斯待了十二年(1925年至1937年),當他回到中國後,已經二十七歲了。蔣介石先讓他在家安心讀書一年,專心研究國文,練習書法,同時研究中國農村事務的利弊。蔣經國在俄羅斯期間,曾在冰天雪地的西伯利亞做苦工,身體狀況也不佳。他回國後,蔣介石叮囑他加強鍛鍊,儘可能在半年內使體格恢復強健。
由於蔣經國回國後中文書寫顯得生疏,蔣介石常常教誨他,在閱讀古文上多下些功夫。他的要求是多讀古文,先讀得爛熟,然後每篇背上一百遍,可保文筆暢通;若能背誦百篇古文,並爛熟於胸中,則能成為文豪。甚至蔣經國回國五年後,蔣介石仍時常提醒蔣經國抽時間練習書法。平日多讀曾國藩、胡林翼等人的書牘與家書。還建議他從《古文觀止》選二三十篇文章,熟讀背誦,背到能夠隨時默記,這樣有助於他提筆作文,左右逢源。
1939年,蔣經國已經是二個孩子的父親了。蔣介石在家書中,仍會批改蔣經國書信的錯誤之處,特別鄭重地告訴他:作事應當注重當地的實際工作,不必高調地對外宣傳。蔣介石說蔣家的子弟愈是能夠低調行事,隱藏不露,愈不會招人妒嫉和忌憚,這樣也就越能為蔣家種福積德,報答祖先的福澤,也能為後世子孫多留些蔭德。他希望蔣經國等人要知道這一點。
1942年,正是日本侵華時期,當時全中國舉步維艱。在這一年的家書中,蔣介石特別叮囑蔣經國,對於來到江西的親友,不論親疏遠近,都應當妥善招待,使他們的衣食住用經費不致於困難。在內憂外患的艱難時期,蔣介石讓蔣經國對親友勿要節省費用,要同甘共苦。對於還在家鄉的親人,如果他們的生活困難,他叮囑蔣經國應當想辦法秘密接濟,但行事應當謹慎,以免被敵人察覺,反而連累親友。
多年以後,蔣經國回憶說:「父親對於我們兄弟的教育,是非常嚴格和認真的;不管在家、在外,都是經常來信指示我們寫字、讀書和做事、做人的道理。」
這些家書中,涵蓋了蔣家父子許多日常生活中的細節。身在亂世,蔣介石對兒子的言傳身教細緻入微,兼濟修身與學業,將中華傳統最純粹的做人之道,潛移默化地教給兒子。雖然他軍務倥傯,戎馬一生,但每封家書流露的慈父仁心,可謂教誨不盡,用心良苦。#
(資料來源:《總統蔣公思想言論總集》 卷三十五)
------------------
💎成為會員 📧訂閱電子報
https://hk.epochtimes.com/subscribe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