繪本是通過圖畫與文字共同敘述故事的一種形式,其中圖畫占著多數的份量,還有一些繪本甚至只有圖畫,而沒有文字。以圖畫為主的繪本,因為符合幼兒的心理特點,能激發幼兒的閱讀興趣,已被專家推薦為幼兒早期教育的最佳工具。
繪本的優點不只是形式上的閱讀,還能成為幼兒了解日常生活經驗的工具,也可藉由繪本的故事提升幼兒情緒控制與社會互動的能力。繪本中的角色,能讓幼兒將自己融入故事情境中,帶著幼兒去了解在不同的情境中,會遇到哪些問題?出現了甚麼情緒?以及如何去解決?
幼兒通過繪本得到的收穫
台北市立聯合醫院仁愛院區復健科語言治療師潘子儀說,幼兒通過繪本能夠獲得許多解決問題的能力,並累積不同的經驗。不僅如此,在閱讀的過程中,還能訓練幼兒的專注力、培養美感與刺激創造力、想像力,並且認識豐富多彩的大千世界。
事實上,孩子並不是天生就會閱讀,閱讀習慣是需要經過後天的培養。曾有研究顯示,習慣的養成都是從被動開始,轉變為主動,再到自動。因此在親子共讀的過程中,要讓孩子感受繪本帶來的樂趣,體驗到快樂閱讀的感覺,這樣孩子就會對閱讀產生好感。只要長期堅持親子共讀,就能讓孩子從被動閱讀轉變為主動閱讀,最後轉換為自動閱讀,這樣就培養出閱讀習慣。
親子共讀繪本產生的影響
潘子儀表示,親子共讀繪本已被證實是增進親子關係、強化親子對話的好方法;甚至在胎兒5個月大聽覺器官開始發育時,父母就可以開始進行繪本朗讀。隨著孩子出生,在孩子0~3歲腦部快速發育的時期,父母就可以開始讓孩子接觸故事書與閱讀,每一個階段的孩子會有些許不同的共讀技巧,但在共讀的過程中,培養孩子喜歡書,喜歡聽故事,進而開始認識這個世界的事物,開始學習口語表達。
此外,親子共讀繪本還能幫助孩子建立早期讀寫萌發的能力,所謂早期讀寫萌發指的是孩子在真正出現讀與寫的能力之前,需要發展出來的相關能力,例如:如何讀一本書、音韻覺識、印刷字體和塗鴉的辨識能力、文字慣用用法、字形的知識等,這些都是屬於幼兒時期讀寫萌發的範圍。
研究發現,當孩子於對書本產生喜愛,以及對閱讀開始熟悉,在日後就學的學習表現會優於同齡孩子,其中又以閱讀理解能力、語文、數學、科學等各領域表現最為明顯。
親子共讀技巧——3T原則
潘子儀說,在親子共讀的技巧中,除了被廣泛運用的「對話式共讀」之外,此次分享給父母一項重要的技巧,是由美國芝加哥大學教授丹娜‧蘇斯金(Dana Suskind)博士所提出的「3T原則」,只要簡單地練習,父母就能更有效地吸引幼兒的注意力,一起享受共讀繪本的時光。
所謂「3T原則」包括了共情關注(Tune In)、多說一點(Talk More)、輪流說話(Take Turns);此原則並不侷限於繪本共讀時,也可延伸到許多日常生活中,例如:遊戲活動、日常對話、用餐時間等,只要與孩子在一起的時光都能運用。
第1個T : 共情關注
家長跟隨孩子正在專注的事物,維持兩人之間處在同一個「頻道」,並回應孩子的帶領,擴展延伸相關內容。其中很重要的一點,就是家長要跟隨孩子的注意,而非孩子跟隨家長。
第2個T : 多說一點
這裏指的不只是話語數量,其實話語的類型與說的方法才是重點。父母可以多描述自己所做的事、實況報導孩子正在做的事、少用代名詞、多用具體的名詞,或是幫助孩子擴展、延伸不夠完整的句子,例如:當孩子說「貓咪、魚魚」,家長可以擴展為「對啊!貓咪在吃魚魚」;如果年齡再大一點的孩子,家長可以擴展為「貓咪在吃大大的魚」「貓咪在吃黑色的魚」等,提供孩子更完整、更豐富的話語內容。
第3個T : 輪流說話
許多父母在陪孩子閱謮繪本時,多數只有父母讀給孩子聽,而非共讀,孩子因此少了許多練習描述事情或表達的機會。父母可以回想小時候老師上課時,老師在講台上奮力地一直講,但缺乏與學生交流與互動,學生很快就會進入夢鄉或是分心做別的事。相同地,與孩子共讀也是一樣,彼此要有交流與互動;因此鼓勵家長多創造機會,並邀請孩子參與對話,才能和孩子有更多的互動。
其實讓孩子參與對話的方式有很多,善用5個WH問句也是可行的方法之一,比如可以問孩子:這是甚麼?這是誰?在哪裏?怎麼了?甚麼時候?為甚麼?這些問句都能增加孩子說話的機會。◇
------------------
🏵️《九評》20周年
https://hk.epochtimes.com/category/專題/退黨大潮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