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香港金融業負面消息不斷,甚至有網民評論說香港從「亞洲金融中心」變成了「亞洲金融凍結中心」。不少評論認為近期民主人士賬戶遭凍結事件,已經讓相關的銀行、以至香港金融業出現了信心危機,更危及到了香港的金融中心地位。

前議員:凍結缺法例依據  危及香港地位

5日的時候,流亡海外的香港前民主黨立法會議員許智峯宣佈自己和家人的銀行戶口被凍結,涉及到滙豐、中銀和恒生等最少3間銀行以及5個戶口,而在第二天,警方發聲明說,正在從涉嫌違反「港版國安法」以及洗黑錢方向追查許智峯。

此外,在反送中運動中對抗爭人士積極提供人道救援的慈善團體「好鄰舍北區教會」,7日的時候也在深夜發出了面書聲明,指該教會唯一的銀行戶口、傳道人陳凱興夫婦的滙豐銀行戶口被無故凍結。聲明指,這是明顯的政治報復,要求滙豐立即解凍,並提供合理的解釋。

在這連續的兩宗事件之後,13日,《南華早報》在報道中說,上個月,中國銀行寫信給關押在中國大陸的反送中運動人士鄧棨然的家屬,稱出於「商業和行政原因」已凍結鄧棨然賬戶大約2萬港幣的餘額。

對此,《自由時報》在報道中說,為了阻斷香港民主派的資金,中共當局採取了凍結帳戶的手段,以讓支持香港民主運動的港人感到恐懼。

這些消息,也讓香港各界質疑警方及銀行的行為是否有法律依據。12月13日,前會計界立法會議員梁繼昌在受訪節目中表示,在許智峯及家人、好鄰舍教會銀行戶口被凍結事件上,警方都說是涉及洗黑錢,但是事發至今,警方都沒能指明案件涉及的法律條例,做法不僅不合理,更會對香港作為國際金融中心的運作及聲譽造成重大影響。

前恒生銀行法規部的調查主任、屯門區區議員盧俊宇對香港大紀元表示,對於警方要求銀行凍結戶口的指令,一般情況下,銀行並不是100%的跟隨執法部門的指示,除非有來自法庭的行政令,又叫作warrant,就是手令,即使銀行收到了手令,也並非必須立刻執行,仍可以進行自己的判斷和決定,平衡究竟應該繼續保持與客戶的關係,或是順從執法機關的指令。

盧俊宇說,銀行界未來將面對的選擇是遵從政治決定還是專業決定,這讓銀行業面臨好大壓力。

香港金融業職工總會也在面書上發表看法說,根據香港金融管理局(HKMA)發佈的反洗錢及反恐融資(AML / CFT)有關的常見問題解答(FAQ),其中第66條,「香港警察持搜查令並不足以要求銀行交出客人在其它司法轄區(外國)的戶口或是子公司資料,這些資料只有在涉事兩國進行司法互助程序下,銀行先需要交出。」意思就是,香港警察暫時不可以直接搜查離岸戶口。

但根據常見問題解答第67條,「如果有緊急情況,執法機關來不及拿指令,可以由助理處長級以上警員發出正式文書指令搜查。」就是在緊急情況下,警察可以作出搜查要求,不需要等律政司指令。

有評論認為,雖然現在還只是政治人物的戶口遭到凍結,但對不少香港人、商界人士以及企業來說,這些做法已經「越界」,他們不會再有信心把資產放在香港。

粵語配音影片

輿論:香港滙豐及銀行業或陷信心危機

而滙豐銀行,因為屢次涉及凍結民主人士戶口,也成為了輿論的關注焦點。

有非銀行業金融人士表示,雖然現在市面還沒有出現銀行擠兌的情況,但是身邊的朋友因為政治因素已經擔心在滙豐的存款,想轉去其它外資銀行,或者離岸戶口。

這位人士還說,按照目前香港的情況,兩個趨勢已經很明顯,一個趨勢是中產將會加速分散資金。雖然對於香港人,大部份資金都是放在滙豐恒生及其它港資銀行,但是已經開始流出,而且也一定會加速。第二個趨勢是,英國疫情影響了港人赴英,如果疫情好轉,會有數以萬計的港人赴英,並且這也會是一個加速的趨勢。

盧俊宇也表示,根據這段時間的觀察,雖然在滙豐排隊的只是零售客戶,但香港社會的整體氣氛,的確對滙豐銀行出現了信心危機。因為私人銀行客戶不用在分行來做,所以未來要觀察滙豐銀行的數據,例如存款數字等信息的披露才能反映出情況。

而滙豐銀行的舉動,也引發了對整個香港金融界的信心危機。

有評論表示:「香港國際金融中心的地位得來不易,這次可以說是極嚴重的信心危機!」「連帶整個金融業跟著陪葬!」也有評論說,「這次事件其實反映警方濫用金管局通報機制的情況越來越嚴重,讓金融業從業員無所適從。」「香港的法律不應該被政權濫用成為打壓異己的工具,法治的破壞從來不是來自於人民反抗,而是政權本身對法律的濫用。」

也有貨幣兌換店的老闆對媒體表示,12月7日,兌換外幣的交易量與以前相比出現了明顯增加。

切割「成功」 中港銀行逃過制裁

滙豐銀行一邊凍結著民主人士的賬戶,一邊又逃過了美國的制裁。在美國推出《香港自治法》之後,10月14日,美國國務院發佈了第一份《香港自治法》報告,制裁中共港府10名高官,並警告國際的金融機構,不要與他們有業務往來,否則很快受到二級制裁。

滙豐銀行雖然是英國銀行,但多年來,早已投向中共的懷抱,為利益不惜向中共卑躬屈膝表忠心,就在外界預測滙豐很可能會被美國制裁時,彭博社報道說,12月11日,美國財政部表示尚未發現有銀行或金融機構與10月公佈的受制裁人士進行重大交易,但將繼續監視任何違反制裁的交易活動,這說明滙豐在這一輪的制裁中似乎僥倖逃過了一劫。

此外,有知情人士表示,8月份時花旗集團已採取行動,包括暫停與制裁人士相關的賬戶,渣打銀行也審查了與受制裁官員的交易與服務,甚至中資銀行,包括中國銀行、中國建設銀行、招商銀行也都和受制裁官員作出了切割,以保障美元資金和海外渠道。

正當中、港銀行覺得切割成功,大鬆了一口氣兒時,「對華政策跨國議會聯盟」的一個調查,又把這些銀行打回了原形。8月份時,一則上海195萬黨員個人信息外洩的消息曾經引爆網絡,而在幾天前,英國《星期日郵報》(Mail on Sunday)報道了「對華政策跨國議會聯盟」調查的結果顯示,中共黨員已遍佈英國外交部門、跨國銀行、金融、及學術機構和國防製造商等等,而且報道透露,僅滙豐和渣打銀行英國分行的19個部門,在2016年時就曾僱用了600多名的中共黨員。中共的滲透可謂全方面無死角。

目前,美國已要求嚴厲審查中共黨員身份,而「對華政策跨國議會聯盟」的這份調查,讓滙豐銀行的前景又蒙上了陰影。

郭嘉榮:證券實名制 危及港金融中心地位

此外,香港證監會還在幾天前宣佈,將會就香港證券市場實行港股實名制的建議展開諮詢,這個建議,要求持牌法團及註冊機構須向數據中心提交交易客戶的名稱和身份證明等資料,以便香港證監會及聯交所識別投資者的身份並進行監察。

在目前香港證券市場的架構下,市場交易人員在透過聯交所交易系統輸入、執行以及匯報交易時,無須披露客戶身份。就是證監會只能監控到由交易所參與者所發出的交易指令,並非實際下單客戶的資料。

根據消息,證監會預計最早將在2022年第一季實施這一方案。

對於這個港股實名制,香港金融業職工總會主席郭嘉榮分析,不少外國投資者並不希望披露自己買賣股票的情況,尤其是向政府披露,所以此前不少這類投資者願意來香港投資,也有很多公司選擇來香港上市,方便投資者在香港做交易而不需要向國家政府申報。資金自由出入,這是香港作為金融中心的一個優勢。

他認為,如果證券實名制實施,就是股票交易要實名制,那麼在亞洲地區,香港的金融市場就會同中國大陸、台灣、南韓以及印尼一樣,香港的優勢會消失。當香港的金融市場與亞洲其它地區金融市場沒有區別的時候,不僅國際金融中心地位,甚至作為亞太金融中心地位都將不保,同時,香港的經濟基礎也會受到傷害。

郭嘉榮分析,市場認為不少中資企業將會從美國股市退市,對於這些企業,或選擇倫敦交易所,或是香港交易所。若港交所未來有執行證券實名制的可能性,對這些回港上市的企業則構成了風險,讓這些企業未必想來香港上市。因為這些企業在美國上市,吸引了大量美國及國際投資者,當它們回到香港市場,那麼這些美國、歐洲投資者知道自己會被監測到投資了中資企業,甚至是美國政府制裁的中資企業,讓這些投資者在本國面臨更大的政治風險,甚至會被民眾抗議。考慮到投資者的投資顧慮,不排除這些企業會考慮到新加坡等不需要實名申報的資本市場上市。

除了港股實名制之外,香港金管局還可能在明年7月份推出「電子錢包」實名制。

14日的時候,香港《信報》報道,金管局研究加強了電子錢包的身份認證標準,雖然客戶仍然可選擇實名賬戶或是非實名賬戶,但非實名賬戶的錢包功能將面臨較多限制,甚至包括不可轉賬到其它銀行或電子錢包,也無法進行跨境的匯款。

報道中說,對實名賬戶,金管局則採取更加嚴格的身份認證,客戶不僅要提供姓名並上載身份證,還要出示地址等其它資料,甚至驗證還需要容貌辨識。

傳統基金會:「港版國安法」威脅港金融中心地位

12月7日,美國傳統基金會(Heritage Foundation)發佈文章說,中共自從7月1日開始在香港實施「港版國安法」,已經威脅到香港的國際金融中心地位,外資公司已經開始撤離香港。文章說,香港有9千家外資公司,都在分析「港版國安法」帶來的威脅,認為它侵害了中共曾經對國際社會作出的有關人權及法治的承諾。

雖然香港行政長官林鄭月娥曾宣稱,「港版國安法」不會影響到香港的國際金融中心,但事實卻似乎並非如此,7月份時,德意志銀行宣佈,新上任的亞太地區行政總裁將到新加坡辦公,而不是原本的香港,外界認為此舉打響了外資金融業撤離香港的第一槍。

9月份時,德國智囊弗里德里希·瑙曼基金會宣佈,關閉駐港辦公室,成為第一個撤離香港的外國非政府組織,這家基金會的行政總裁巴奎(Karl-Heinz Paque)表示,香港瀰漫著恐懼和威脅的氣氛,推動民主自由恐面臨危險,基金會實在不願讓員工和合作夥伴再冒風險。基金會預計2021年年初,全球創新中心將在台北重新揭牌。

10月7日,美資金融機構The Motley Fool在官網上刊登了一封給香港會員的信,表示在權衡最適合自身的業務發展之後,決定撤出香港。

美國傳統基金會分析說,中共或許還有時間阻止撤離潮,但中共當局毫無退讓跡象,這不但成為了香港人的悲劇,也讓未來中國與西方經濟及政治進一步接軌的希望變得越加渺茫。

11月29日,香港政府公佈了一組數字顯示,外資在港機構一年內減少了202家,跌幅增至2.7%,這是十年來首次下跌;另有4%的境外公司表示有意在未來3年從香港撤資,與去年比較增加一個百分點。而境外公司的僱用人數也大幅減少到48.3萬人,是至少近5年來首次下跌,跌幅達到2%。

這些跡象都在顯示,中共用金錢換人權的交易正在失去市場,一場逃離中共的大潮正在進行中。@


策劃:許巧茹、宇文銘
主播:尉然
撰文:李曉彤、財商經濟研究所
剪輯:大中
監製:Ingrid
粵語配音:Ada
影像:香港新唐人攝製組

國語影片

------------------

💎成為會員 📧訂閱電子報
https://hk.epochtimes.com/subscribe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