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日前到深圳,強調要把深圳作為「粵港澳大灣區經濟建設」引擎,但根據當地民眾反映,自從貿易戰開打以來,工廠外移、倒閉,工業區日漸蕭條。專家認為,這說明內循環不足以替代外銷訂單,七成企業選擇外移。

有中國公民前往深圳寶安區實拍當地工業園區的景況,發現許多工廠捱過了疫情,苦撐到10月份,原本期待旺季訂單能夠逆轉虧損,11月馬上到了,訂單還沒來;有民眾前往深圳松崗街道、龍華區,過去人山人海的景象不復存在,多處廠房空無一人,招工、找工的人都少了;網友提到,曾經是世界級代工廠的城市,現在幾乎每天都有工廠倒閉。

深圳日益蕭條 外移、倒閉潮襲來

廣東某食品供銷公司經理吳欣(化名)告訴大紀元,廣東、深圳許多工業區普遍蕭條,從今年4、5月到現在,比較明顯的就是今年疫情以後,很多商戶、酒店、門店、工廠,大量倒閉。連汕頭那邊做玉器、做珠寶的工廠,也倒閉或搬遷。

吳欣表示,大量的企業搬走,主要原因是工資貴,房租方面也居高不下,二、三手轉租的廠房,房租不一定降得下來,企業很難維持。

從江西到深圳打工的農民工曾先生,從事家庭清潔服務業,對於景氣好壞也深有感受。他說,今年很多行業都不大景氣,他自己的工作,上半年感覺還影響不大,但是到了下半年,特別是十月份,感覺明顯沒有去年好。

「因為行業不景氣,造成很多人收入不景氣,就影響了我的工作、我的收入了,今年十月份的收入,比去年少了三分之一到四分之一左右。」曾先生說。

廠商外移越南、柬埔寨 大量失業

吳欣提到,中美貿易戰後,大量的企業移到了越南和柬埔寨,不僅外資企業,很多中國廠家也搬過去了。

他說,「現在招工也困難,現在很多廠商都轉到越南和柬埔寨了,那邊整個勞動成本比較低,加上現在美國制裁,很多中國製的商品,就受到限制,因此,包括很多中國廠家也搬到越南。」

曾先生說,工廠搬遷以後,對於底層打工仔的影響比較大,「很多普通打工的,都面臨了失業,如果工廠沒有了,低端打工的就業就麻煩了。」

外貿企業即使國外沒單 也做不了內銷

根據渣打集團10月27日公佈2020年度大灣區調查結果,受到中美貿易關係緊張與疫情影響,43%企業更積極考慮轉移產能,另外有近25%受訪企業出於其理由也考慮遷廠,合計有近七成企業正考慮將產能移出中國。

宏觀經濟學家吳嘉隆對大紀元表示,針對大灣區企業的調查結果,說明國外訂單在流失,尤其是來自美國市場的訂單在流失,同時,國內需求又填補不上來,「這反映內循環有很大壓力,國內需求不足以填補國外訂單的流失,企業衡量整個經營環境惡化,只能選擇撤出。」

有做外貿的網友提出一個觀點,外貿企業不做內銷,是因國內訂單質量很差,好一點的,可以收回九成的帳款,差一點的就血本無歸,而且即使能收回九成款項,也要耗費極大精力,很沒有效率,其它外貿企業即使沒單,也不做內銷的主要原因。

習推動大灣區 民眾對未來感到悲觀

兩周前,習近平特地來了一趟深圳,出席「深圳經濟特區建立40周年」集會,他長篇談話強調要建設深圳成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範區」,推進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等。

習近平將深圳定位為大灣區「引擎」,是否幫助企業解決問題,並且提供優惠政策?吳欣連說「沒有」。

吳欣強調,美國主導的關稅戰和貿易戰,使得中國製造成本墊高,當局提出以內循環來應對,但是民眾並不看好。

吳欣說,「老百姓普遍比較悲觀,最壞的情況就是內循環嘛,內循環以後就變成第二個北韓,所以說有這個擔憂,回到人民公社、供銷社的時代,對形勢比較悲觀。」#

------------------

💎成為會員 📧訂閱電子報
https://hk.epochtimes.com/subscribe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