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春天時,就在我的家庭學校進入暑假前,我都會和拉丁語課學生去一趟北卡羅來納阿什維爾(Asheville)的聖勞倫斯教堂(the Basilica of St. Lawrence)。我們會約在教堂的中庭,然後我會再三提醒他們:「保持安靜,不要打擾到禮拜堂裏祈禱的民眾,用走的,不要跑,要尊重他人。」

北卡羅來納阿什維爾(Asheville)的聖勞倫斯教堂。  (公有領域)
北卡羅來納阿什維爾(Asheville)的聖勞倫斯教堂。 (公有領域)

聖勞倫斯教堂的一扇彩色玻璃。(CC BY-SA 3.0, Jane023/Wikimedia Commons)
聖勞倫斯教堂的一扇彩色玻璃。(CC BY-SA 3.0, Jane023/Wikimedia Commons)

我把學生分成幾個小組,每一組給他們一本拉丁字典,然後放他們到教堂內,開始一場尋寶遊戲。他們的任務是找到拉丁銘文並將它翻譯。我在各組間遊走,指導他們翻譯上的問題,或者點出他們遺漏的地方。接著,我把牆上一扇厚重的金屬門打開,當他們看到設計並捐助建造這座教堂的建築師拉斐爾‧瓜斯塔維諾(Rafael Guastavino)之墓時,幾乎所有學生都感到震驚,然後我要他們翻譯棺木上的拉丁文。

學生中有一些是羅馬天主教徒,有些沒有任何信仰,但絕大多數是虔誠的基督教徒,而且很多也是傳統美國長老教會的成員。這些基督徒學生第一次進入聖殿時,看到裏面的雕像和畫作、成排的還願蠟燭、有人跪下朝拜聖體,他們都不禁停下腳步,好奇地觀察著這些奇特的場景。

藝術和宗教:不同詮釋

結束後,他們都圍著我問:「為甚麼要點亮那些蠟燭?」「天主教膜拜神像嗎?」「為甚麼有那麼多聖瑪利亞的畫像?」「可以再跟我解釋為甚麼那個人會埋在教堂裏嗎?」

在過去,宗教雕像和繪畫曾引起基督信徒間的衝突。西元8、9世紀時,拜占庭帝國的聖像破壞者(iconoclast)引用了十誡中對崇拜「雕刻偶像」的禁令,並在利奧三世頒布聖像禁令後,開始對教堂內的人像繪畫宣戰,摧毀了許多藝術品。有時候這場激烈的運動,甚至導致了流血衝突。

宗教改革期間,基督教徒也進行了類似的聖像破壞運動,推倒教堂內的雕像、燒掉畫像、摧毀聖壇,並敲碎彩色玻璃。耶穌受難像換成了十字架,而許多馬賽克則被白色灰泥取代。

甚至到了今天還有人繼續著這場古老的戰爭。一位朋友去歐洲參觀了很多教堂,回來後告訴我說,他永遠也無法加入信徒會親吻並觸摸畫像或者跪在聖瑪利亞雕像前的教會。當然,跪在雕像前禱告的動作確實容易讓人聯想到偶像崇拜。

俄羅斯聖像

不過,這些人並不是在崇拜藝術本身,而是它代表的東西。舉例來說,在俄羅斯東正教中,聖像長期以來被視為神聖的物件,並不是因為它的顏料和筆刷,而是因為這些圖畫開啟了連接天堂的一扇窗。

在「透視俄羅斯」(Russia Beyond the Headline)網站上有一篇由作家伊蓮娜‧奧辛波娃(Irina Osipova)和設計師葉卡捷琳娜‧奇普連科(Ekaterina Chipurenko)共同撰寫的文章〈如何閱讀和理解俄羅斯聖像〉,裏面提供了非常棒的聖像藝術介紹。在木板上的每個細節——色彩、透視法、服飾、最微不足道的圖像——都有其對應的目的和涵義。奧辛波娃告訴我們,譬如在聖像中絕對不使用灰色,因為這是白色和黑色,亦即善、惡兩種象徵的綜合體。眼睛是靈魂之窗,所以都被刻意地畫大。而我們西方人常覺得聖像看起來生硬且部份地方有點古怪,因為畫家使用了反向透視,也就是將「圖畫的消失點安排在畫面之外」,來製造「這些點都在圖畫之前的錯覺」,讓觀者將焦點放在其所描繪的宗教人物身上。

西歐宗教藝術

《凱爾經》(Book of Kells)第32頁左頁中的基督登基圖。愛爾蘭國家博物館、愛爾蘭王家科學院和都柏林聖三一學院。(公有領域)
《凱爾經》(Book of Kells)第32頁左頁中的基督登基圖。愛爾蘭國家博物館、愛爾蘭王家科學院和都柏林聖三一學院。(公有領域)

就如俄羅斯,1千多年來西歐的畫家投注了大量心血在宗教題材上,製作繪畫、雕像、玻璃,甚至還有文學著作像是《凱爾經》(Book of Kells)、《聖詠經》和《聖經》,這些物件的美,反映了他們對上帝榮耀的詮釋。

有些人可能認為這些藝術家們被宗教控制了,實際卻非如此。他們身處的文化是我們當今難以想像的,那是一個信仰涵蓋了所有生命、主導了道德規範、制定了節日慶典,並且規範了從加冕到受洗、婚姻、喪禮等文化禮俗的時代。

通過這種藝術,也起到教導未識字民眾認識《聖經》和耶穌生平故事的作用。喬托(Giotto)的《猶大之吻》(Kiss of Judas)、簡提列‧德‧法布里阿諾(Gentile da Fabriano)的《三博士來朝》(The Adoration of the Magi)、匿名藝術家Rohan Master的《死者等待審判》(The Dead Man Before His Judge)、揚‧范艾克(Jan van Eyck)的《天使報喜》(Annunciation)、羅希爾‧范德魏登(Rogier van der Weyden)的《降架》(Deposition),皆是不論國王或平民都看得懂的圖畫故事,運用繪畫而非音樂或文字來表現教誨和聖歌內容。過去這500年來,文化逐漸世俗化使得人們淡化了對聖像藝術的熱情。(譯者按,Rohan Master是活躍於15世紀上半葉的匿名法國圖書裝飾畫家的名字,其主要作品是《Rohan時禱書》「Rohan Hours」。)

至今也仍有藝術家在繪製宗教作品——維吉尼亞州弗蘭特羅亞爾(Front Royal)的施洗聖約翰教堂(St. John the Baptist Catholic Church)就是其中一個,該教堂以4幅亨利‧溫蓋特(Henry Wingate)關於聖約翰生平的畫作著稱。然而,大部份的具象派(representational)藝術家都轉向取材風景、人物肖像和其它主題,而很少繼續探索宗教題材。

藝術和沉思

任何人——不論有無特定信仰——都可以通過藝術達到寧靜,讓繁亂的思緒平靜下來。吉奧喬尼的《暴風雨》(The Tempest)、波提且利的《維納斯的誕生》(Birth of Venus)、倫布蘭的《自畫像,1629年》等畫作,似乎都具有一股神奇的力量,當我們沉浸在這些畫裏,思緒就像被畫帶往遠處,進入沉思的美好之中。以倫布蘭的《自畫像》來說,它引導我們思考一場充實人生伴隨而來的勝利和頓挫。

不過,我們也不需要特別去參觀藝廊才能體驗到。從網路和當地圖書館中,也可以找到值得我們細細品味的漂亮複製畫。

就讓我以個人的例子為藝術的力量作結。這個月由於喉嚨裏有腫塊,讓我很緊張(後來發現確實有腫瘤,不過是無害的)。我坐在當地著名耳鼻喉科專家徐醫生的辦公室裏,房間裏有一幅裝裱精緻的米勒《晚禱》(The Angelus)複製畫。在候診時,我細細觀賞了這幅美麗的作品:溫和的顏色,一位男人和一位女人站在田野中,雙手握起禱告。當我沉浸在畫裏,一股寧靜祥和之意將我籠罩起來。

我找到了內心的平靜。◇

原文 Glimpses of Heaven: Icons, Paintings, Prayer, and Meditation 刊登於《英文大紀元時報》。

作者簡介:

傑夫‧米尼克(Jeff Minick)在北卡羅萊納州阿什維爾(Asheville, N.C.)為家庭學校的學生教授歷史、文學與拉丁文研究已20年,現居於維吉尼亞州。

------------------

🏵️《九評》20周年
https://hk.epochtimes.com/category/專題/退黨大潮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