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防作弊

為防止考場內外的串聯作弊,江南貢院的外面建有兩道高牆。兩牆之間留有一丈多寬間距,形成一圈環繞貢院的通道。圍牆的四角又建有四座兩丈多高的崗樓,圍牆的外面也留有一圈空地,嚴禁百姓靠近和搭建,這就是著名的「貢院街」。在鄉試期間,貢院圍牆的內外還佈滿了兵丁,戒備森嚴。因在貢院內外兩層圍牆的頂端佈滿了帶刺的荊棘,所以貢院又被稱作「棘闈」。  

考生進入考場有三道門,每道門都要對考生及其攜帶的衣服、筆墨、油燈等嚴格檢查,為防考生在食物(為防變質一般都帶大餅或月餅之類糕點)中夾帶作弊答案,在進考場時,衛兵會用刀將糕點全部切成一寸見方以下。  

最後一道叫龍門,如果最後查出夾帶違禁品,則前面兩道門的兵丁都要被治罪。而違禁的考生則將被革除一生的功名,即一輩子不可以再做官,還要被捆綁在貢院門前的木柱上示眾兩個月。  

由於科考事關仕途官運,作弊就成了科考揮之不去的陰影。  

江南貢院發現過一種飛鴿傳書,當時有考生家裏訓練了隻鴿子,鴿子晚上飛進考生的號舍,考生把考題寫得很小,拴到鴿子腿上帶回,家裏請了答卷高手,然後讓鴿子再送進考場。家人為了提醒考生不要抄漏了,就在正面的下方注了「背面還有」幾個小字,哪知這位老兄竟也照抄不誤,結果自然被考官發現。

當時還有一本書叫《增廣四書備旨》,書雖小卻包括《大學》、《中庸》、《論語》的全部內容和詳盡注釋,這本書被《健力士世界記錄》調查後,確認為中國現存十萬餘種古版書籍中,版面最小文字最小和至今唯一發現的一本清代石印科考作弊奇書。

說明科考「百密一疏」的,要數民國初年的胡漢民,他是歷史上著名的代考「槍手」,曾在清末兩次代人參加鄉試,皆獲得中舉。  

科考逸事 

讀過《儒林外史》的,應該都會對「范進中舉」印象深刻。其實,古代由於對士子參加考試實行「上不封頂,下不保底」的政策,無論甚麼年齡層的都可以報考,但因考試所涉四書五經等海量詩書典章,因此,能通過預試到江南貢院進入鄉試的,極少有「神童」,相反,「范進們」倒是常見的。在江南貢院的考生中,年齡最大的是廣東一百零三歲的陸雲叢。而年齡最大的狀元,是唐代的尹樞,「應試時年已七十有餘」,閬州(今南充閬中)人,與其弟尹極在二十二年中先後中狀元,時人稱「梧桐雙鳳」。

據江南貢院的工作人員統計,在該院產生的八百多名狀元中,唐代最多,達二百七十九位,佔歷代所產生的狀元的三分之一,宋代其次,有一百七十八位,最少的是元代,只有十八位。在這些狀元中,姓張的狀元最多,達三十六位。

古代每產生一名狀元,要舉國同慶三日,為何要這樣隆重慶祝,是因為狀元太難了,那麼,狀元的水平有多高?周道祥舉了一個例子加以說明——

明正德年間,四川有個狀元楊慎,電視劇《三國演義》選用的主題歌《臨江仙》用的就是他的詞,「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是非成敗轉頭空,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數百年來一直膾炙人口。

楊慎的仇家江彬舉報其考試舞弊,這可是滿門抄斬的重罪。正德皇帝非常重視,召來楊慎當庭詢問,楊慎說自己憑的是真才實學,不信可以再考。正德準備再試時,江彬進讒言建議不要出卷,而是讓文武百官提問以試其才學。正德皇帝採納了,於是讓楊慎站在大殿的鰲頭上回答眾人的問題,從太陽出山到落山,文武百官所有問題都沒有難倒他。

最後,進士出身的江彬親自來問,只見他拎著一隻俗稱「貓歎氣」的竹籃,上面還用布蓋著,問楊慎裏面裝的是甚麼。大家都替楊慎捏了一把汗。楊慎哈哈一笑說,你這裏裝的是東西,江彬說不是東西是南北,楊慎說,不可能,因為東方屬於木,西方屬金,南方屬火,北方屬水。所以竹籃裏裝的只能是「東西」而非「南北」,否則不是被火燒掉,就是竹籃打水一場空。他最終用博學的智慧戰勝了對手,「東西」一詞由此而來,而「獨佔鰲頭」此後也成為科考佼佼者專用的形容詞。

(pixabay)
(pixabay)

古代高考知識小點滴

一、怎樣獲得「高考」入場券

最高級的考試「殿試」,由皇帝親自主持。要想獲得這一資格,必須闖過六關;首先參加童子試、府試和院士三關,獲得「秀才」頭銜;然後通過學政巡迴舉行的歲 考,闖過第四關,保住「秀才」的頭銜;這樣才有資格參加三年一考「大比之年」的鄉試,連考三場中「舉人」,才過了第五關,取得了參加「會試」的資格;「會試」一般在鄉試後的下一年春天舉行,也要考三場,考中了得到「貢士」的頭銜,才最終取得了「高考」的入場券。由此可知,古代的「高考獨木橋」比現在要難得多。

二、古代「高考」要背多少書?

據統計,書生們要背誦《論語》,11,705字;《孟子》,34,683字;《書經》,39,324字;《禮記》,99,010字;《左傳》,190,845字。這四十多萬字,全部都要精讀背,還有其它非讀不可的經典、史書、文學書籍等。

三、古代「高考」的科目

有書、詩、論、賦一共四科,八股文、試帖詩、經綸、律賦。主要是八股文。八股文的題目主要摘自「四書」:《大學》、《中庸》、《論語》、《孟子》。試帖詩是詩體的一種,考試時以古人某一詩和成語為題,並限定某一韻腳,以歌頌朝政為內容,作出詩來。

四、古代「高考」怎樣防止作弊

考試是封閉式的,一排排號舍把考生隔開。試卷都要糊住姓名,這叫「彌封」。方法是在試卷交上來後,先由彌封官將卷面摺疊,封藏應試者的姓名,編上紅號;然後由謄錄人員將試卷用硃筆書寫,稱「朱卷」,將它送考官評閱。放榜的時候,按取中的「朱卷」紅號調取「黑卷」拆封,最後唱名寫榜。但是,制度再嚴格,舞弊醜聞時有發生。

五、古代「高考」的名次

「高考」成績分三等:一二三甲。一甲只取三名。第一稱「狀元」,第二名「榜眼」,第三名稱「探花」,稱「三鼎甲」,都賜「進士及第」;二甲取若干名(根據官場需要),都賜「進士出身」;三甲取若干名,都賜「同進士出身」。

六、古代「高考」狀元知多少

科舉史上第一個狀元是唐武德五年(公年六二二年)的孫伏伽,最後一個狀元是清光緒三十年(公元一九零四年)的劉春霖,前後一千三百多年的科舉制度,為歷代封建王朝選拔了十多萬名進士。有據可查,有名有姓的狀元共有五百九十九人,其中唐一百四十一人,五代十國十六人,宋一百一十八人,遼五十四人,金三十一人,元三十二人,明八十九人,清一百一十四人,張獻忠大西國一人,太平天國三人。科舉史上惟一的女狀元,是太平天國三年(公元一八五三年)的傅善祥。◇

------------------

🗞️9.17暫別實體 立即預購
https://bit.ly/buybyepaper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