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9月7日,進入入秋後的第三個節氣——白露。曆書記載:「斗指癸為白露,陰氣漸重,凌而為露,故名白露。」顧名思義,白露時節天氣漸涼,夜間草木上開始出現白色露水。

白露一到,也就是典型的秋天季候降臨了。而白露分為三候:「一候鴻雁來;二候玄鳥歸;三候群鳥養羞。」此節氣正是鴻雁與燕子等候鳥南飛避寒,百鳥開始貯存乾果糧食以備過冬的時節。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說:「白露,八月節。秋屬金,金色白,陰氣漸重,露凝而白也。」古人以四時配五行,秋屬金,金色白,故以白形容秋露。進入「白露」之後,早晚溫差大,要注意保暖。

白露「補露」 提升免疫

古人進補的做法是周備、漸進的,天氣轉涼,是從秋天轉涼的白露節氣開始就「補露」。若在此時透過滋補提升自身免疫力以及禦寒能力,下半年的體質自然能有較好的抵抗力。

白露是一年中晝夜溫差最大的一個節氣,也是「潤燥」補身的最佳時刻。不同地區相傳都有一些本地的白露當令滋補聖品,比如福州吃龍眼、南京飲白露茶等。還有的地方農家則在白露時吃蕃薯,說是得以一整年吃蕃薯、蕃薯絲飯不會發胃酸。

白露也少不了美食陪伴,由於此時氣溫逐漸下降,民間講究「補露」,吃一些食物,以表示補充身體能量,為進入寒冷氣候做準備的意思。

白露吃龍眼 有益心脾

福州有句俗話說「白露吃龍眼,一顆頂隻雞」。這說法雖然誇張,但是龍眼本身就具有益氣補脾、養血安神、潤膚美容等多種功效,還可以治療貧血、失眠、神經衰弱等等很多種疾病。

據《神農本草經》記載:「龍眼,味甘平。主治五臟邪氣,安志,厭食。久服強魂,聰明,輕身不老,通神明。」

此外,龍眼、花、葉、根、核皆可入藥,龍眼葉功能開胃健脾,補虛長智;龍眼含大量鐵、鉀,促血紅蛋白再生,養血力勝紅棗,也含大量有益人體微量元素,為滋補良藥,故有「南龍眼、北人參」之稱。

龍眼有諸多的好處,也能依據不同疾病、症狀來搭配藥膳,但是多食易氣滯、上火,特別是體內有發炎、上火者,以及孕婦不宜多食。因龍眼屬濕熱,潤而膩滯,能助火生濕。

在浙江溫州、蒼南、平陽等地,也有過白露節的習俗。人們於此日採集三樣至十樣不等的帶有「白」字的草藥、食材,如白毛苦菜、白木槿、雲耳等等,加上白毛烏骨雞(或鴨子)煨燉成進補珍品,據說食後可滋補身體、去風氣(關節炎)。

白露茶傳秋韻

中國上古就知道茶為養生聖品,老南京人非常重視節氣茶飲,喜愛喝「白露茶」。在白露節氣採摘的清茶耐沖泡、不苦澀,有著獨特的甘醇清香味,尤受老茶客喜愛。

有句話說:「春茶苦,夏茶澀,要好喝,秋白露」。「秋白露」溫和清香、口感澄淡。由於秋天降水量少、氣候乾燥,因而在茶葉成長、採摘和製作的過程中,留下屬於秋天的特有香氣。秋茶醇厚平和,比起春茶來比較耐泡,三泡留餘韻,這就是白露茶的特色。

按照中國傳統醫藥學的說法,茶葉因品種及產地的不同,便有寒溫甘苦等茶性的不同,對人體的功效作用也各異。為了取得更佳的保健效果,根據茶葉的性能功效,隨季節變化選擇不同的品種為宜,以益於健康。

秋天天氣乾燥,「燥氣當令」常常使人口乾舌燥,宜喝烏龍、鐵觀音等青茶。因青茶性適中,介於紅、綠茶之間,不寒不熱,適合秋天氣候,常飲能潤膚、益肺、生津、潤喉,有效清除體內餘熱,恢復津液等好處。

雖然白露茶謙沖清淡,但是飲茶時間也有禁忌,俗話說:「早時一杯茶,勝似強盜入窮家」,指早晨空腹不宜飲茶;吃過飯後也不宜馬上喝茶,這會沖淡胃液,降低對餐食營養素的吸收;睡前喝茶,也容易導致失眠。

秋不食燥 少食苦辣薑

《素問‧五臟生成篇》中說:「多吃苦則皮槁而毛拔」。意思是如果過多地食用苦味食物,就會傷害肺臟,引起皮膚枯槁不滋潤,使毫毛脫落,就好像連根拔掉一樣。秋季燥邪正濃,很多慢性病從秋季開始復發或逐漸加重,所以在秋季應少吃苦味的食物,這樣才能讓脾胃滋潤,肺氣通達。

在古代醫書中出現這樣的「警示」:「一年之內,秋不食薑;一日之內,夜不食薑。」由於生薑屬辛辣之品,屬於熱性,又在烹飪中失去了不少水份,食後容易上火。 所以,秋天以少吃薑為宜。而「夜不食薑」,是因為生薑的辛溫發散作用會影響人們夜間的正常休息,且晚上進食辛溫的生薑還很容易產生內熱。

當然,不是說秋季就絕對一點也不吃,關鍵是不能「多食」和「夜間勿食」。此外,秋季最好少吃或不吃辛辣燒烤之類的食品,比如辣椒、花椒、桂皮等。

白露防秋燥 熟梨為首選

古籍《素問‧陰陽應像大論》提到:「燥勝則干」,肺臟是一個嬌嫩、容易受外邪傷害的臟器,有「喜潤惡燥」的特性。在秋天如果喝再多水也無法解渴、皮膚乾燥脫屑,還是乳液再怎麼擦還是乾燥,這就是肺受到了燥邪的傷害。

在白露時節,預防乾燥,此時宜多吃一點滋陰潤肺的食物,如梨、龍眼、百合等;也適合喝粥,做粥的大米、糯米等主料可以健脾胃、補中氣、防秋燥,像蓮子百合煲、雲耳枸杞蓮子大棗湯等,都很適宜。此外,還可以時常用清水慢慢滋潤鼻腔,或在夜晚時在屋內放一盆水,這些都對緩解秋燥有良效。

俗話說:「七月核桃八月梨」, 秋天養生食補,梨是潤肺的首選水果,也是最常見的清肺食物。梨具有生津、潤燥、清熱、化痰等功效,可以蒸食、煮湯,還可以搗泥成梨糕,是能改善肺熱、咽喉腫痛、熱咳、失音、消化不良的天然良方,也是最常見的清肺食物。

梨生者性涼,善於清熱降火;熟者性平,功在生津滋陰。正如明代醫家李中梓在《本草通玄》中所說:「生者清六腑之熱,熟者滋五臟之陰。」所以凡屬熱病,生者為佳;用於滋陰,熟者為優。清代名醫王孟英也強調:「新產及病後,須蒸熟食之。」

梨味道甘甜,汁水多,潤喉效果佳,中醫經常用梨治療咽喉紅腫疼痛。

梨還有解毒瘡之功效。《本草綱目》記載了一則民間故事:古代有一位讀書人,看起來像有病的樣子,精神萎靡不振,便去拜見楊吉老,請他診斷疾病。楊氏說:「你的病情屬極熱之症,氣血都消亡了,不到三年,便會得到毒瘡之症而死去。這位讀書人聽到之後,心中悶悶不樂而離去。後來他聽說茅山有位道士,醫術如神,卻很內斂而不誇大其醫術。於是讀書人便裝扮成僕人的樣子,到山裏去拜訪他,願意待在他身邊做打雜的工作。這位道士便把他留下來收為弟子。

經過一段時間,讀書人終於告訴道士他來此的目的。道士幫他診病後,笑著說:「你現在就下山,只要每天吃一顆上好的梨子。如果生的梨子已吃完,就拿乾的梨子泡湯,吃它的滓並喝湯汁,你的疾病自然就會痊癒。」讀書人遵從道士的告誡,經過一年之後再去拜見吉老。

吉老看到讀書人容貌豐腴潤澤,脈象平和,吃驚地說:「你一定是遇到異人幫助,不然病情哪有痊癒的道理呢?」讀書人便對吉老據實以告。吉老聽到之後,便穿著莊重的衣服面向茅山而拜,責備自己所學未精。

這裏再介紹一個「川貝燉蜜梨」的方子,清肺又養生,料理過程簡單:可先將蜜梨洗淨抹乾,對切去核,先將半顆梨置入湯碗,放進電鍋。再將一匙冰糖和5克川貝粉泡水溶開,淋入挖空的梨心,加2碗水於電鍋內膽燉煮即可。

食用要趁溫熱,梨肉軟潤多汁,清甜爽口不膩,而且要連皮一起吃,更具潤肺、鎮咳、化痰功效。◇

------------------

🏵️《九評》20周年
https://hk.epochtimes.com/category/專題/退黨大潮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