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頓將軍是美軍近代最傑出、也最富傳奇色彩的將領,他親身參與兩次世界大戰,其軍旅生涯中,面臨著正邪交戰的關鍵時刻。世人對他的研究多半在於他的戰術思想及指揮風格,然而往往忽略了他對神的信仰,為著神意而戰的歷程……

巴頓將軍擅長創造「奇蹟」,他能在最短的時間內將一群沒有作戰經驗的「菜鳥」訓練成優秀的戰士,他所帶領的第三軍團普遍被認為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最強大的戰力,巴頓的為將之道為世人所稱頌,美國陸軍將巴頓生前運用的戰術加入軍校正式訓練課程,無數的指揮官都深受其啟發,筆者研究其生平事跡,發現其為將之道體現在下列三點:絕對的紀律、大膽地猛衝、對神的信仰。

絕對的紀律

巴頓在軍校時期就奉守紀律,他無時不刻都在追求完美,不論是訓練、內務或者競賽他都努力要做到最好。日後在投入北非戰場前夕,機動時他與士兵們閒在船上無事可做,但他仍過著自律的生活,他每日都節制自己的飲食,並且利用一具划船機鍛鍊身體,在房中繞圈練跑。

1912年,參加夏季奧林匹克運動會現代五項擊劍比賽的巴頓。(Materialscientist/wikipedia)
1912年,參加夏季奧林匹克運動會現代五項擊劍比賽的巴頓。(Materialscientist/wikipedia)

巴頓對他自己的服裝儀容十分講究,不論到任何地方都穿著剪裁完美的制服,他要求每位軍官在戰場上都要別上階級,哪怕會成為敵軍的目標都一樣,他認為階級不單是一種榮譽也是紀律。

在北非戰場時期,他接手了屢遭德軍挫敗的第二軍,他上任後率先整頓軍紀,要求每個人都戴鋼盔、紮綁腿,即使是護士及牧師都不例外,他對違反紀律及怠忽職守的下屬毫不留情,但是另一方面他又非常照顧官兵,所以人人對他又敬又怕。

巴頓將軍檔案照。(公有領域)
巴頓將軍檔案照。(公有領域)

巴頓的紀律也體現在親身領導上,他曾以高階將領身份與士兵一起搬貨,指揮交通。甚至幾次在前線中彈受傷;他親身照顧士兵,要求要下屬吃好睡好,有勇敢事跡時會當場認可獎勵,所有將士們都以身在第三軍團為榮耀。

士兵們都知道巴頓只是外表嚴厲,為人相當體貼。他總是鼓舞下屬,激勵部隊的每一個人,甚至是牧師、伙房兵、洗碗工都受到他的精神鼓舞,與他共事過的官兵都回憶道:只要是巴頓出現的地方,當地就彷彿被通了強大電流了一樣。

巴頓與正在等待被空運撤離的傷者交談。(Slowking4/Wikimedia commons)
巴頓與正在等待被空運撤離的傷者交談。(Slowking4/Wikimedia commons)

大膽地猛衝

巴頓認為戰爭只有三個原則:大膽、大膽、大膽!

這源自於法國英雄拿破崙的作戰方針:不論攻擊成功或失敗,永遠保持大膽的精神。巴頓曾多次說道:「要迅速地、無情地、勇猛地、無休止地進攻!」也就是這種只有前進的進攻精神,使得巴頓率領的部隊在戰場上所向無敵。

在1943年北非作戰時,他的戰鬥命令非常簡單,就是:我們將一直攻擊,直到筋疲力盡為止,然後繼續攻擊。

如果攻擊行動受到阻礙,他會不顧一切地增援。當他的第三軍團在歐洲戰場時一度遭遇到重大傷亡,為了補充兵源,巴頓從非戰鬥人員中徵兵:把後勤人力、幕僚全都變成前線的戰士,之後又以最快的時間讓他們成為強大的戰士,同時為了解決油料短缺的問題,他還發明了「紅球快車」。

那是二人一組的補給車,駕駛們在座位上吃飯、睡覺,然後沒日沒夜地、不停地在公路上狂飆,甚至蛇行、逆向穿越城鎮,就只為了能在最快的時間內支援前線。在作戰中為了強大的機動力,他使用大拖車充當第三軍團的司令部。他的作戰行動雖魯莽,但是一致被認為迅速、有效。

1942年11月,巴頓(左)和海軍少將亨利・肯特・休伊特(Henry Kent Hewitt)在北非外海的美國海軍奧古斯塔號重巡洋艦上。(Cobatfor/Wikimedia commons)
1942年11月,巴頓(左)和海軍少將亨利・肯特・休伊特(Henry Kent Hewitt)在北非外海的美國海軍奧古斯塔號重巡洋艦上。(Cobatfor/Wikimedia commons)

巴頓痛恨防禦的概念,以至於幾乎不讓自己的士兵們挖戰壕,做防禦工事。他研究過古今中外的戰史歷證,認為挖戰壕自衛多半都會戰敗。哪怕是盟軍總部下給他防衛的命令,他都會在防衛戰中緩步向前,做出「積極的防衛」,另一方面,他總是非常快地讓參謀們完成作戰計劃,他始終深信,持續積極進行的普通計劃,好過於完美計劃。

巴頓曾說道:你不該在思慮後去行動,而是應該儘可能地先行動再思考,在戰爭過程中反覆思考,完善行動。

對神堅定的信仰

巴頓兩個堂兄弟當了牧師,他早年時也曾考慮當神職人員,然而最後決定要當軍人。他在西點軍校時期的室友菲利浦曾回憶說道:巴頓每天夜晚都會跪在床邊禱告,他在默默地祈求神的指引,在日後的戰爭時,巴頓都維持不斷地禱告,他經常參加戰地禮拜並且隨身帶著《聖經》。

在毫無經驗的首次大規模的渡海,進攻北非時,他在日記寫著:

大海一片死寂沒有波浪,神與我們同在……

再四十個鐘頭後我就進入戰場,沒多少資訊,憑著一點衝動就要下決策。但我相信憑著神的幫助,我將下對決策……

最有名的一個案例,是解救巴斯通的行動:1944年12月,納粹德國發起「突出部之役」,美軍101空降師及兩個裝甲師被圍困於比利時巴斯通,情勢危急。這時巴頓將軍授命急率第三軍團趕赴巴斯通解救,然而當時該地區正遭逢歐洲數十年來最冷的冬天,戰場被大霧和大雪籠罩,盟軍無法提供任何空中火力支持。

在這裏巴頓必須以三個師的兵力劣勢下對上納粹德國的七個師,所有的盟軍將領都不看好這次行動。

巴頓在日記寫道:在攻擊發起前夕,每個人都憂心忡忡,我似乎永遠是那道曙光,而上帝與我同在,我永遠是那道光。我們也定將獲勝,願上帝幫助我。

當晚,巴頓要求隨軍牧師製作祈禱卡片發給全體官兵,上面寫著那段著名的「巴頓禱告詞」,要求士兵們在何時何地都要祈禱,尋求神的支持。就這樣,隔天天氣放晴,巴頓的第三軍團得以順利解救了被困在巴斯通地區的101空降師。「巴頓的祈禱」也成了名滿天下的神蹟。

戰後,巴頓並不貪天之功,他說:這是神助我完成使命,我個人微不足道。

未能完成的使命

1945年是關鍵的一年,也是巴頓生命中的最後一年,這一年中盟軍勝利在望,然而一股強大的邪惡勢力虎視眈眈,準備在全球各地肆虐,巴頓早一步看穿了邪惡的意圖,然而卻無法改變局勢,留下了一條未盡之路,未能完成的使命…

1945年5月德軍投降,然而巴頓並無太多的喜悅,他憂心於蘇俄紅軍勢力的擴張,他早一步早看穿了共產國際要赤化全世界的意圖:未來自由與共產集團將發生大規模的交戰。

1945年,身在歐洲戰場的佈雷德利、艾森豪威爾與巴頓。(Mayyskiyysergeyy /Wikimedia commons)
1945年,身在歐洲戰場的佈雷德利、艾森豪威爾與巴頓。(Mayyskiyysergeyy /Wikimedia commons)

這時蘇俄紅軍在歐洲各地掠奪百姓的資產,然而盟軍總部不願得罪蘇俄,默許著紅軍佔領東歐各地,甚至對佔領區百姓燒殺擄掠的暴行予以漠視,巴頓原本準備讓第三軍團佔領布拉格與柏林這些大城市,然而遭總部否決,最後這些地方遭蘇俄佔領。

他眼睜睜地看著這一切,只能讓第三軍團收容戰俘與難民,幾個月後已收容了近二百萬人,這時巴頓懇請總部讓他參加太平洋戰區協助蔣介石對日作戰,然而又遭到否決。

8月,日本投降,戰爭似乎已結束,巴頓被任命為德國北部巴伐利亞軍政府首長,執行去納粹化的任務,然而他認為不該過早解除德軍武裝,應該學習美國南北戰爭時期的先例,寬大應對德國。這時他向統帥部提出了自己的見解:

歐洲在戰後殘破不堪,蘇俄共黨正虎視眈眈地意圖赤化歐洲,英國人隔著海峽難以顧及歐陸,而法國人剛從戰亂中走出來虛弱得很,只有在戰爭中有著卓越表現的德國人才是可靠的盟友。

然而總部未能重視巴頓的警告,任憑蘇俄予取予求,巴頓的心情充滿憤慨,他感到在這看似和平的背後有一股龐大的邪惡勢力虎視眈眈著,但是幾乎所有人都渾然不知。

加上過去在戰鬥中曾受過的舊傷復發,巴頓的情緒一直不安,他多次的失言遭到左派媒體斷章取義的解讀,最後引起了輿論的騷動,當局為了平息輿論,決定解除巴頓的職務,安排他閒職。

這時的巴頓感到心灰意冷,苦於媒體的言論攻擊,他不再接受記者的採訪,他在離開美國前往歐洲前那段時間,曾有一次差點被墜落的戰機砸中;又有一次差點被失控的牛車撞上,他對家人表示,自己雖然年僅六十歲,但是已感到大限之日即將到來,家人聽了都勸他別胡思亂想。

這時巴頓在日記中如此寫道:

「真希望我還年輕,這樣我就可以在未來與蘇俄紅軍作戰……

「我越想越是憂心,終日眉頭深鎖著,我的身體狀況越來越糟……

在他的日記中,甚至出現了自言自語的字句:

「為甚麼?為甚麼?……」

「為甚麼不讓我佔領布拉格?為甚麼不讓我佔領柏林?」

「美國未來的命運將如何?世界的命運將如何?」

「我眼睜睜地看著共產集團的勢力日益擴張,這世界有誰能夠制止???」

該年12月9日,巴頓在德國施派爾附近不幸發生車禍而受到重傷,12天後因肺水腫及心衰竭在睡夢中去世,享年六十歲,依照遺願,巴頓選擇陪伴戰死的第三軍團將士安葬於盧森堡美軍公墓。

過世當天是星期五,在當地海德堡所有招待美軍的俱樂部全部停止營業,家家戶戶都降半旗為他誌哀。巴頓過世之後,美軍收到了無數封官兵的致意信。

似乎在他過世後世人們才了解他的偉大:他生前運用的戰術被加入軍校正式訓練課程,世界各國無數的軍事指揮官都深受其啟發,西點軍校也為他立起了銅像。幾乎所有主流媒體都收到了讀者關於巴頓將軍生前事跡的投書,也有學者為巴頓將軍寫傳記,甚至拍攝電影重新評價了他的一生,巴頓將軍成了一位民族英雄。

西點軍校的一尊巴頓將軍的雕像。(Ahodges7/Wikimedia commons)
西點軍校的一尊巴頓將軍的雕像。(Ahodges7/Wikimedia commons)

他的摯友哈利上校的夫人,莎莉女士曾對他有這樣一段描述,普遍被認為是對他最中肯、傳神的一段記載:

除了巴頓的家人外,很少有人知道真正的巴頓是一個溫文有禮,剛正不阿,對神的信仰奉獻終身的人。

在那看似粗魯及硬狠的外表下,隱藏著體貼甚至是稚氣的內心;他一直想將自己塑造成一個理想的戰士,因此他必須讓自己在身體、精神與道德勇氣都維持在巔峰狀態,他也必須無懼於死亡、血腥以及一切恐怖的事物。

他所有強悍、粗俗的言語以及在看似冷酷無情的行為,只是為了讓自己成為一位理想戰士的手段,在他那看似強悍的外表下卻有著溫情的內心,他其實是一位溫和善良的人。

巴頓卓然不群,他一生中似乎要完成一個偉大的使命,就像過去基督的聖徒在追尋聖盃的下落一樣,他要竭盡全力去實踐那一切。他一直努力不懈,他隨時提醒自己不可自滿,直到生命的最後。#

參考資料:

1.《十九顆星:美國近代四大陸軍名將》,麥田出版社,民八十三年十月十五日出版。

2.《巴頓將軍:美國的閃擊英雄》,麥田出版社,民八十四年六月十五日出版。

------------------

💎成為會員 📧訂閱電子報
https://hk.epochtimes.com/subscribe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