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非常喜歡看象。天有天象,就是所謂的天文;地有地象,即所謂的地理;人有人象,即所謂的人事。

時也,命也。

「時」指的是時機、時勢。

孔子晚年讀《易經》讓他最有感想的就是這四個字:「時也,命也。」時到了,命該去做甚麼就做甚麼,最後結果怎樣,由老天決定,這裏的「時」便是孔子提出的。

《易經》複刻本(維基百科/ Cooltoye)
《易經》複刻本(維基百科/ Cooltoye)

人做事都要掌握時勢和時機。時機不對就不要出頭。「虎落平陽被犬欺,龍困淺灘被蝦戲。」沒有時機,就不要盲動,盲動只會落得被動。保存實力,待時而動。

人和龍一個道理,人要像龍一樣,把握時機,做到能大能小,能升能隱。大則興雲吐霧,小則隱介藏形;升則飛騰於宇宙之間,隱則潛伏於波濤之內。

《周易》上說「君子藏器於身,待時而動。」意思是君子有卓越的才能,超羣的技能,不到處炫耀。而是在必要的時刻把才能或技藝施展出來。這話也提醒我們在默默無聞的時候要加強自身修養,等到時機來時,就要充份展露自己才華。

懂得「時」,就要做到守時。時機,時勢是客觀的,不是人為的。我們無法創造時機,我們能做的,就是等待時機,把握時機。這就是守時。一個守時的人,一定會做好充份的準備,不會讓時機白白溜走。

項羽《垓下歌》唱到:「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姬虞姬奈若何?」即使力可拔山,氣概過世人的項羽也有「時不利兮奈若何」的悲嘆。回想當年,鉅鹿之戰,破釜沉舟,四面楚歌,十面埋伏,英雄也只能「時不利兮奈若何」的哀嘆,最終烏江自刎,遺恨千古。

不管「時勢造英雄」還是「英雄造時勢」,其核心還是一個字「時」。時機未到,則潛伏不動,靜若處子。時機一到,則順勢而發,動如脫兔。

孔子最大的貢獻在「時」

一般人都會認為孔子最偉大的地方是提出一個「仁」字,其實並不是。沒有果仁哪裏來果實,沒有果仁這個果子,怎麼能夠一代一代的傳下去?所以「仁」並非孔子提出來的,它很早就有。

孔子最偉大的貢獻在「時」,時間的時。孔子講過「聖之時者也」。孔子帶那麼多弟子,最起碼有七十二賢,所以孔子是至聖,不是大聖。慢慢地我們會了解到叫大聖,就變齊天大聖了。孔子叫至聖,那麼接下來的孟子,就叫亞聖。

孔子在曲阜孔林內的墓地,墓碑上書:「大成至聖文宣王」 (維基百科)
孔子在曲阜孔林內的墓地,墓碑上書:「大成至聖文宣王」 (維基百科)

孔子告訴我們,就算你是聖人也沒辦法選擇時間。就算你是聖人,也只能隨着時去做自己的調整,這叫做順時應命。這樣我們就知道為甚麼對時非常重視。你無法選擇你降生的年代,你無法選擇時間,你能做到的,就是等待時。時辰一到,你沒有把握住,時辰失掉以後,也只是白白地花費力氣。這樣你才懂得孔子為甚麼講「時也,命也。」

依時而動, 依時而做出不同的選擇

盡人事,最後還要聽天命。時,是主動的,不是被動的。時配合我們,它主動,它願意配合就配合,它不願意配合就不配合。不如老天說下雨就下雨,說颳風就颳風,我們支配不了。我們能做的只有盡人事,聽天命。

藏道於民是孔子一生最大的貢獻,孔子一輩子在做的就是一個字,叫做「藏」,藏道於民,就是把道從有位置的大人藏到一般的小人。孔子有教無類,他是第一個把教育推到平民。

人們為甚麼那麼尊重孔子?其實是因為孔子讓人們變得聰明了,大家應該可以感覺到,有了孔子之後,老百姓變得越來越聰明。由此可見,孔子經常講的「時也,命也」並不消極。更加重要的是,你要依時而動,依時而做出不同的選擇。

我們讀《易經》最重要的,就是讀懂這一個「時」字。此一時,彼一時也。時一變,整個情勢就都變了。一件事情,當時去做非常順利,時間一拖就錯過了,明明是好事也會拖成壞事。同樣的道理,在時機沒有成熟的情況下,硬要去做也不會成功。

所以,我們中國人知道一定要守時待命。即使一切都準備好了,還是不能動,一定要守到那個時。時一到,馬上就出動,自然很快就完成了。時沒有到就動,別人都知道你要幹甚麼了,你反而幹不成事,就是這個道理。

~載自【希望之聲】◇

------------------

🏵️《九評》20周年
https://hk.epochtimes.com/category/專題/退黨大潮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