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奘法師的弟子曾回憶說:「玄奘法師身高七尺多,膚色紅白,眉目清朗,端嚴若神;他聲音清亮,言談雅致,與人相處應對,即使一坐半天,身體也不會歪斜搖動。走路時,法師儀態從容,目視前方,從不左顧右盼 ‥‥‥」
高接遠迎的東歸
貞觀十八年(公元644年),玄奘抵達甘肅敦煌,他致信唐太宗,報告自己「私往天竺」,請求回國。七個月後,太宗言辭熱情地回信了:「可即速來,與朕相見。」
因太宗當時在洛陽宮,就敕令西京留守房玄齡,遣官奉迎玄奘入弘福寺,一切費用由朝廷供給。
長安城萬人空巷,沿路排成了長達十里的歡迎隊伍,人們爭前恐後,爭睹這位歷經千難萬險的僧人。在房玄齡的陪同下,玄奘法師從西部都亭驛緩緩步入弘福寺。十七年前,他棲棲遑遑離開長安,沒想到,回來時受到高接遠迎,盛況空前。
在長安朱雀大街南端,陳列出玄奘從印度用20匹馬馱回來的佛經,520夾共657部、如來肉身舍利150粒,以及金、銀等佛像7尊。僧尼隨行護送,各色儀仗莊嚴隆重,香煙繚繞,散花供養,梵樂偈贊不絕。競相瞻仰的百姓、士人和官吏集聚如雲,十分擁擠。為避免踩踏事件,官府通知大家就地燒香散花,不可移動。
當日,天空中出現七彩祥雲,宛轉盤旋在佛經的正上方,方圓幾里,迎送至弘福寺。
唐太宗與玄奘首次見面
太宗李世民9歲時,患目疾,父親李淵為此曾親自到長安草堂寺,拜佛以求保祐。後李世民果真疾癒,李淵就造了一尊石佛,送入寺內供奉。兒時的這段經歷,使李世民念念不忘,他曾親自撰詩,讚頌草堂寺祖師鳩摩羅什,登基就位之前,他和佛教僧侶也交往密切。
繼位後,太宗李世民立即宣布廢止限制佛教發展的詔令,開始「度僧立寺,廣事弘持」,大力振興佛教。
貞觀十九年(645年)二月,太宗召玄奘入宮。見到玄奘,太宗隨即起身恭迎,極為殷勤,賜坐說:「法師要西行求法,為甚麼不事先告訴我啊?」
玄奘謝罪道:「當初確實再三表奏,因為誠願微淺,沒有得到准許。求法心切,只好不顧國法,擅自出關。專擅之罪,深感慚愧。」
太宗安慰說:「法師是出家人,已與塵俗脫離,更何況冒生命危險,志在普度眾生,令朕非常欽佩,以後就不必再將此事放在心上了。」
接著,太宗又一一詢問西域風土民情、政教法令,玄奘法師隨問作答,條理分明,記憶清晰。
太宗非常高興,說:「從前苻堅說釋道安是法器,無人不崇敬。我看法師您言辭典雅、風節貞謹,遠超古人啊!」
太宗見玄奘法師的器度見識有公卿之才,就勸他還俗,輔政做官。玄奘法師辭謝說,讓自己還俗,有如水上之船,離開水到陸地,不但發揮不了作用,很快也會腐朽。因此他只想弘揚佛法,以報國恩,於是太宗便不再勉強。
太宗與玄奘法師相談甚契,不知不覺時間就過去了,他們的談話從日出卯時開始,一直持續到酉時,夜色降臨,閉鼓方罷。
一年後,玄奘法師奉詔撰述的《大唐西域記》完成了。這是由玄奘口述、辯機筆錄的一部歷史地理巨著,共12卷,介紹了玄奘所到的110個國家,以及傳聞中的28個國家的真實情況,包括地理形勢、農業物產、國王宮室、軍事司法、宗教風俗等幾十方面的內容,還記載了很多佛教故事和傳說,價值不可估量。
《大唐西域記》也為印度歷史彌補了詳細史料。根據Indu的讀音,玄奘將「天竺」正名為「印度」,印度史的重建,玄奘法師功不可沒。
看了《大唐西域記》,太宗對玄奘法師更是讚揚有加,他再次請玄奘法師還俗,幫助自己治理國家。但玄奘念念不忘的,是從印度帶回來的600多部經書還沒有譯成漢文,他請求太宗支持翻譯佛經。
開設譯場
在太宗的支持下,玄奘奉詔主持開設了國家譯場,一批最有學識的高僧,在玄奘帶領下一起從事經卷的整理翻譯。
貞觀十九年至二十二年,玄奘主持弘福寺譯場,翻譯工作有十道工序,設各類專職,分工明確。每天,玄奘對當天完成的任務都有安排,白天沒有完成的,晚上一定繼續完成。譯經結束,還要誦經拜佛,直至三更才睡,然後五更起床,繼續翻譯。
不到20年的時間,玄奘主持翻譯佛經1,335卷,幾乎是每5天就翻譯出一卷,相當於歷史上另外三大翻譯家譯經總數的一倍還多。
貞觀二十二年,玄奘翻譯完成《瑜伽師地論》100卷,送太宗詳覽。太宗看後,連讚「佛教廣大」,並承認自己以前對佛教的一些非議都是妄言。
太宗特別供養玄奘法師摩雲袈裟一件、剃刀一把。這件價值萬金的摩雲袈裟,可謂天衣無縫,繡製精妙,看不出針線縫製的痕跡,費時達數年之久。
太宗下令把新譯的《瑜伽師地論》複抄9本,流通全國,並親自為經書寫序,名〈大唐三藏聖教序〉,共781字。此篇聖教序說明了佛教東傳、奘師西遊的情形,讚譽玄奘法師為「法門之領袖」、 「超六塵而迥出,只千古而無對」,敕令將之貫於眾經之首。太子李治為經書寫了後記。
在慶福殿中,百官侍立,太宗獨賜玄奘法師上坐,使人對群臣宣讀〈聖教序〉。從此,朝廷眾臣紛紛讀經,佛法得到了空前弘揚。玄奘法師經常被留在宮中,太宗向他諮詢佛法。朝廷重臣如長孫無忌、褚遂良、宰相于志寧等,也都與玄奘法師交好,成為佛教信徒。
貞觀二十二年十二月,玄奘法師入住新建的大慈恩寺翻經院譯經,慈恩寺譯場是唐代規模較大、設備周全、組織完善的欽定譯場。
在太宗的扶持下,佛教在大唐開始復甦,貞觀年間得到了極大弘揚,「天下僧尼,數盈十萬」,海內各寺達3,716所,氣象繁盛。
太宗由多次勸玄奘還俗輔佐朝廷,也逐漸轉變了觀念,對學佛出家更為尊重景仰,他曾嘆曰:「出家者乃大丈夫事,非將相所能為!」
在御榻前為太宗講經
太宗自年少就征戰奔波,即位後又操勞國事,遠征遼東以來,精神氣力大不如前,受玄奘影響皈依三寶後,身心才得到調劑,對人間無常,也漸漸有所感悟。所以太宗對佛法就越加虔信。
玄奘不僅通達佛門奧義,對世事人情也非常圓容。貞觀二十三年(公元649年),玄奘陪太宗在終南山的翠微宮同住,他們形影不離,談論佛教中有關生死之事。
在御榻前,玄奘為太宗講經,給了病重的皇帝很大的安慰。太宗去世前3天,玄奘完成了《心經》的翻譯,此書的第一個讀者就是太宗。
玄奘陪太宗走完了生命的最後進程,直到臨終之前,太宗仍和他談論佛法因果報應與輪迴,深以「相見之晚,沒有能力興扶佛事了」為嘆。
太宗病逝後,玄奘才隨著送葬靈樞返回長安。
大唐盛世,佛家思想傳播規模空前,官吏深信因果,廉潔奉公,百姓修心向善,民風淳樸,朝野上下政治清明,社會安定,其時夜不閉戶,行旅不需帶食糧。
翻譯《大般若經》
659年秋天,60歲的玄奘入住陝西銅川附近的玉華寺,專心翻譯《大般若經》。
《大般若經》內容繁浩,梵本原文就有20萬頌。參譯的人一再請求效法鳩摩羅什,去繁從簡,著重意譯。
玄奘法師也想以刪節翻譯。但當天夜裏,他做了惡夢:夢中或經歷危險,孤獨無助,或遇猛虎追逐,不能脫身,非常恐怖。
玄奘悟到,佛經翻譯不可刪繁從簡,於是決定宣告採取廣譯。
宣告當晚,他就夢見,諸菩薩眉間放光明,照在自己身上,身心十分愉悅,又夢見自己持花執燈供養諸佛,還夢見自己升高座,為大眾說法,許多人圍繞著自己,讚頌行禮。
從此,翻譯《大般若經》時,玄奘完全按照梵文原本翻譯,不敢刪減一字。凡是漢文中無可對應的佛教特有用語,只取音譯而不作意譯。
此前的漢文譯經,或偏直譯,不符合漢人的語言習慣,或偏意譯,損失了原意。玄奘提出了譯經「五不翻」原則,以直譯為主同時配合意譯,既不損原意,又便於理解。
玄奘的譯經,在語句、結構和風格上,更接近梵文,內容也較前人更加完備,在翻譯史上樹立了一個新的典範,後人將玄奘所譯佛經稱為「新譯」,而將此前的譯經統稱為「舊譯」。◇
------------------
🏵️《九評》20周年
https://hk.epochtimes.com/category/專題/退黨大潮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