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型肝炎是華人常見病,人們常常「談肝炎色變」——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中很多人最終發展至肝硬化、肝癌,全世界超過一半的肝癌病例是乙型肝炎引起的。

在乙型肝炎的傳播中,「母嬰傳播」是一個重要途徑,因此不少乙肝媽媽生了小孩後小心翼翼,不敢跟小孩有「親密」接觸,親吻一下都提心吊膽半天,母乳餵養更是想都不敢想。

那麼乙肝媽媽真的不能親餵小孩嗎?親吻孩子會把乙肝病毒傳染給他們嗎?

乙肝媽媽親餵母乳 「很難」感染到小孩

在美國,如果孕婦有乙肝病毒感染,嬰兒應在出生後12小時內接受乙肝免疫球蛋白和第一針乙肝疫苗注射。根據美國疾病預防和控制中心的信息,乙肝病毒感染者媽媽可以親餵嬰兒,而且親餵可以及早開始,不需要等到嬰兒完成三針疫苗和獲得完全的免疫力。

紐約胃腸專科醫師、康乃爾大學臨床助理教授王朝陽列舉2002年一項研究佐證,這項研究跟蹤觀察369名慢性乙肝母親所生的嬰兒,所有嬰兒在出生後都注射了乙肝免疫球蛋白和乙肝疫苗,研究發現這些慢性乙肝母親用母乳親餵嬰兒不會增加嬰兒感染乙肝的風險。

王朝陽介紹,在當今的醫療保護條件下,通過母乳感染乙肝是「很難」的事。退一步講,即使新生兒沒有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或疫苗,母乳餵養使寶寶感染乙肝的可能性也很低。

紐約兒科醫師黃彥鈜介紹,乙肝病毒在血液和性分泌物中含量最高,血液與血液的接觸、性行為等是其主要傳播途徑。而在母乳中,乙肝病毒的量非常低,即使嬰兒沒有接受乙肝疫苗和免疫球蛋白注射,只要沒有母嬰間血液與血液的接觸,母乳餵養傳染乙肝是「基本不可能」的事。

美國兒科協會(American Academy of Pediatrics)的信息也顯示,母親乙肝病毒表面抗原陽性(即母親有乙肝病毒感染)並非母乳餵養嬰兒的禁忌症。「這已經是公認很久的事了。」黃彥鈜說。

她提到一個例外情況:「除非媽媽乳頭破裂流血,同時寶寶嘴巴也有破裂流血,如果兩者血液混合,會有(感染)可能。當然,這樣的情況最好不要親餵。」

黃彥鈜還介紹,口水中乙肝病毒含量甚至「更低」。與乳汁餵養難以傳播乙肝病毒的道理類似,只要沒有皮膚黏膜破裂和血液之間的接觸,一般的親吻臉頰、嘴巴都不會傳染乙肝病毒。

乙肝的母嬰傳播是怎麼回事?

母乳餵養、親吻嬰兒等行為一般都不會傳播乙肝病毒,真正的母嬰傳播源於分娩過程中母親和孩子的血液混合,使病毒有機會進入孩子體內,這也是華裔感染乙肝的一個主要途徑。

如果沒有出生後免疫球蛋白和疫苗注射的保護,母嬰傳播會讓美國的大約40%由乙肝感染者母親所生的孩子發展為慢性乙肝病毒感染,因此孕婦每一次懷孕都需要乙肝檢查,如果檢查結果為陽性,給予出生後的寶寶免疫預防保護是必須的。

有些情況下,醫生還會在乙肝孕婦懷孕期間給予抗病毒治療,降低孕婦體內病毒量,以降低分娩過程中孩子被感染的機率。

這些行為, 不會感染乙肝病毒

了解乙肝病毒的感染途徑,有助於有針對性地預防感染,減少不必要的憂慮。

乙肝病毒存在於感染者的血液、精液或陰道分泌物中。當載有乙肝病毒的感染者的血液、精液或陰道分泌物進入未感染者的血液中,才有可能使後者感染乙肝病毒。

握手、親吻、擁抱、咳嗽、打噴嚏、餵母乳、到感染者家中拜訪、吃乙肝病毒感染者做的食物、與乙肝病毒感染者共用杯盤、共用臥室、共用馬桶,都不會感染乙肝病毒。

預防乙肝病毒感染

(Shutterstock)
(Shutterstock)

有些行為能導致乙肝病毒感染,例如無保護的性行為;共用針頭、針筒或其它注射設備;共用個人衛生用品,如刮鬍刀、牙刷;有乙肝病毒感染的產婦分娩時可能感染新生兒;接觸乙肝感染者的血液或開放瘡口;被感染乙肝病毒者咬傷;被污染的針或銳利器械扎傷;使用未消毒針頭做穿刺、刺青或針灸;醫療環境中消毒不符合標準等。

口腔內的黏膜破損和創口也可能成為感染病毒的途徑,因此給嬰兒預嚼食物,與感染者共嚼一塊口香糖等行為也有傳播乙肝病毒的風險。

在體外,乙肝病毒至少可以存活7天時間,這期間如果病毒進入體內也可引起感染。可以用家用漂白劑溶液(1份漂白劑加10份水)清潔血漬等污染物,能殺滅乙肝病毒。

註:本文僅為資訊參考,不作為醫學建議,個人具體做法請向專業醫生詳細諮詢。◇

------------------

🏵️《九評》20周年
https://hk.epochtimes.com/category/專題/退黨大潮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