脂溢性皮炎(Seborrheic dermatitis,也叫做Seborrheic eczema),是一種慢性皮膚病,症狀包括皮膚紅、脫屑、出油、發癢、發炎等。受波及的皮膚充滿產油的皮脂腺,常常影響頭皮、臉部、胸部。
哪些人容易出現脂溢性皮炎?
脂溢性皮炎在50歲上下、青春期與3個月以下小孩這三類人群中最常見。成人有2%的人口有脂溢性皮炎,男性比女性多一些。40%以上的嬰幼兒有脂溢性皮炎。
脂溢性皮炎會影響社交與自我形象。在嬰兒,常表現在頭皮,稱為乳痂(Cradle cap),也稱頭皮乳痂、搖籃帽、新生兒脂溢性皮炎。頭皮屑是比較輕微的脂溢性皮炎的表現形式,但沒有皮膚發炎。
脂溢性皮炎的發病原因不明,但與基因及環境有些關係。危險因子包括免疫低下、帕金森氏症、癲癇、唐氏症等等。脂溢性皮炎在壓力大與冬季比較嚴重,但這病不是衛生問題,主要是靠症狀診斷。
中西醫如何治療脂溢性皮炎?
治療脂溢性皮炎,主要用抗黴菌軟膏與抗發炎藥物,抗黴菌軟膏有如ketoconazole與ciclopirox,是臨床上最常使用的。其它有如抗男性荷爾蒙製劑、抗組織胺、光治療等等。
在中醫看來,脂溢性皮炎類似於面遊風、白屑風。
《醫宗金鑑‧外科心法要訣‧面遊風》說: 「此證生於面上,初發面目浮腫,癢若蟲行,肌膚乾燥,時起白屑,次後極癢,抓破,熱濕盛者津黃水,風燥盛者津血水,痛楚難堪。由平素血燥,過食辛辣厚味,以致陽明胃經濕熱受風而成。」說明濕熱內蘊、外感風邪、濕熱上蒸是重要病機之一。
《外科正宗‧白屑風第八十四》說:「白屑風多生於頭、面、耳、項、髮中,初起微癢,久則漸生白屑,疊疊飛起,脫之又生,此皆起於熱體當風,風熱所化。」
中醫治療脂溢性皮炎, 常見情形如下:
若熱重於濕,以清熱為主,用藥有如龍膽草、黃芩、白茅根、生地、大青葉、車前草、石膏、滑石等等;若濕重於熱,以利濕為主,常用藥有如茯苓、白朮、黃芩、梔子、澤瀉、茵陳、枳殼、生地、淡竹葉、燈心草等;若有風燥的情況,還可養血潤燥,常用藥有如當歸、生地、何首烏、川芎、赤芍、白芍、牡丹皮等。◇
------------------
🏵️《九評》20周年
https://hk.epochtimes.com/category/專題/退黨大潮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