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社會房屋意見調查報告顯示,雖然入住社會房屋能為受訪者帶來經濟、身心健康及住屋空間的正面改變,但超過一半受訪者認為政府在社會房屋的表現未如理想。

關注基層住屋聯席於2019年8月至9月期間,進行2019社會房屋意見調查研究,收集到201份有效問卷,當中156份來自不適切房屋住戶,其餘45份為社會房屋住戶。

調查發現81%受訪者居住在劏房,其次是板間房和天台屋等不適切的房屋。37%受訪者租住的單位面積只有約101-150呎,40%的受訪者租住的單位面積只有51-100呎,有18%受訪者甚至只有不足50呎的居住空間。

調查顯示,逾九成現居社會房屋的受訪者表示,遷到社會房屋後,間中、甚少及從未感到精神壓力,當中逾半表示毋須再擔心被迫遷及加租。逾七成稱入住社會房屋後,間中及經常感健康良好,至於住在不適切居所的受訪者,只有近三成感到健康良好。

調查又邀請受訪者為政府的房屋政府政策評分,以5分為最高分、0分為最低。當中超過一半人給予2分或以下,平均分只有2.4分,屬於不合格。98%居於不適切住所的受訪住戶認為,社會房屋單位不足。超過八成認為,社會房屋政策未能有效減輕基層住屋壓力,原因主要是社會房屋供應有限、未能合乎申請資格,和不知道甚麼是社會房屋。

霞姐和剛剛從大陸移民的丈夫住在深水埗,只有60呎劏房單位,她丈夫現時未有工作,她個人的收入每月7,000元,還要供養父親。住在劏房每月租金2,500元,水費和電費也要幾百元一個月,佔入息超過一半。她表示,生活拮据,儘管於2014年就已經開始排期公屋,但是至今未有消息。她希望政府儘快改善他們的房屋問題。

聯席建議政府短中期應增加過渡性房屋供應,包括簡化申建社會房屋的行政程序。又建議將過渡性房屋基金「加碼」到80至90億元,提供近萬個過渡性房屋單位。聯席成員李大成建議政府,考慮重推租務管制,並以劏房戶為起步點,改善舊有條例。長遠而言,要增建公屋以解決房屋問題。◇
 

------------------

🏵️《九評》20周年👉🏻 https://hk.epochtimes.com/category/專題/退黨大潮

💎成為會員 📧訂閱電子報
https://hk.epochtimes.com/subscribe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