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臨床上,精神疾患照顧者與患者的相處上容易過於緊繃,甚至過度敏感,經常擔心自己偶爾的沒耐心或失誤,責怪自己是否會讓患者不舒服,或是覺得患者的病情不穩定是自己的責任,因此在互動上變得過度警覺或太用力投入,溝通時反而會特別注意對方的細微訊息,例如:臉部的表情。

台北市立聯合醫院松德院區社區精神科諮商心理師古蕙瑄表示,當精神疾患照顧者的精神狀態經常處於潛在壓力中時,會變得更容易感到害怕與困惑,自己的身體健康也隨之亮紅燈,失眠、疲勞、疼痛、高血壓、自律神經失調等身心失衡的症狀也可能開始浮現。

古蕙瑄說,如果要讓自律神經系統處於較平衡的狀態,最有效的方式就是讓個人學習如何有效地改變生理的狀態。簡單地說,大部份的人可以藉由正念減壓、舞蹈治療、放鬆技巧、心理劇、園藝治療等身心靈團體,由專業講師帶領,開始注意身體感受,包括呼吸的變化、肌肉的變動或緊蹦程度、聲音的語調和速度等。

古蕙瑄補充說,以正念減壓(Mindfulness-Based Stress Reduction,MBSR)為例,從團體中,照顧者能學習到覺察呼吸的方法,以調節內在的生理狀態,達到動態平衡,自然而然就學會如何協調內在的加速系統與煞車系統。

在此,古蕙瑄提醒精神疾患照顧者,當覺察自己的身心開始浮現失衡的狀況時,不妨試著走入身心靈團體,重新找回安頓自我的內在力量。◇

 

------------------

🏵️《九評》20周年
https://hk.epochtimes.com/category/專題/退黨大潮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