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18年3月中美貿易戰開打以來,在大半年內,中國經濟被看衰,就連中國政府也承認困難重重,所謂結構性改革無從著手。但到了第三季度末,中國涉外的諸項經濟指標卻開始呈暢旺之勢,外匯儲備規模、外商投資均保持微增長且繼續趨熱。在與美國的貿易談判中,中國的態度也日趨強硬。

以上狀態,可概括為中國經濟「外」熱「內」冷。這種狀態對中國經濟的未來有甚麼影響,先要分析其中原因,才能判斷這福緣能否治中國經濟之病。

外匯儲備與外資增長得三大「貴人」相助

截至2019年1月末,中國外匯儲備為30,879億美元,且連續保持3個月回升:2018年11月末為30,617億美元;12月末為30,727億美元——中國金融監管機構一直眼睛都不敢眨地盯著外匯儲備這頭「灰犀牛」的,總算暫時長噓了一口氣。

另一涉外經濟指標是外商投資。中國商務部外資司宣佈,2018年中國吸收外資額達1,349.7億美元,創歷史新高。2019年1~2月全國新設立外商投資企業6,509家;實際使用外資216.9億美元,同比增長3.0%(未含銀行、證券、保險領域數據)。

受中美貿易戰等因素影響,全球跨境投資2018年表現不佳。據聯合國貿發會議報告,2018年上半年全球外國直接投資總額同比驟降41%,發達國家下降69%。但到了下半年,曾數次讓中國股民財富大蒸發的中國股市、有如雞肋般的中國債市卻迎來了「外資的春天」。根據匯信的統計,2018年北上資金(指從香港等地進入中國的外國資金)合計淨買入A股2,942億元,比上年同比增長近五成。據央行數據,2018年中國債券市場外資淨流入規模約1,000億美元,佔新興市場流入外資規模的80%。

在中美貿易戰久拖未決、中國經濟增長乏力的情況下,外資持續不斷流入中國市場,給了北京極大的安慰,認為這證明中國的資本市場正在被國際認可——獲得認可的關鍵在於「貴人」相救。

這「貴人」就是全球資本市場的兩大股市指數編製公司與一家國際主流債券指數公司。2018年在全球對中國經濟看衰之時,全球第一大指數編製明晟(MSCI)率先於5月宣佈,正式將中國A股納入MSCI指數;全球第二大指數編製公司富時羅素(FTSE Russell)緊接著於9月宣佈,正式將中國A股納入「富時全球股票指數系列」。2019年1月,彭博巴克萊全球綜合指數(Barclays Global Aggregate Index)宣佈將中國國債和政策性銀行債納入該指數,人民幣計價的中國債券將成為繼美元、歐元、日圓之後的第四大計價貨幣債券。彭博董事長高逸雅預計,中國債券納入巴克萊指數,未來5年將引超7,000億美元外資。這三大機構用自己的信譽對中國股市與債市背書,使中國資本市場成為全球投資者資產配置的必選項目。

美國政治成為國際經濟的晴雨表

國際資本看好中國,完全是因為美國國內政治極不穩定所造成。在2018年美國中期選舉之前,中美貿易戰曾令世界看衰中國市場,外資紛紛撤離或表示將要撤離,全球產業鏈重置已經開始。但中期選舉之後,美國民主黨奪回眾議院多數黨地位,從此,以「通俄門」為由彈劾總統,預言特朗普將以自動下台換取不彈劾成為美國媒體與政客評論的主調。反特朗普人士建立的網站Impeach Trump Now(彈劾特朗普)不停地預言特朗普必將於第一任期未屆滿之前自動請辭,以換取不彈劾。

這種政治局勢不但影響了中國對貿易戰的判斷,更影響了國際資本的判斷與選擇。2018年中國主要投資來源地中,南韓、新加坡、美國、歐盟對華投資分別增長35.6%、8.4%、44.3%、39.1%。美國增長最快。

以美國為例,2018年1月,特朗普政府推出美國近30多年以來的最大規模稅改——高達1.5萬億美元的減稅計劃,期望藉此提振企業支出,增加就業。當時,特朗普總統曾預計企業將把4萬億美元海外利潤匯回本土,但由於國內政治對立強化,前三季度一共只匯回了5,713億美元,而且日漸減少:第一季度美企匯回2,949億美元,第二季度匯回1,837億美元,第三季度共匯回927億美元,比第二季度減少了近50%。

兩黨矛盾激化必然使在美資本對投資持觀望之態,嚴重削弱了這項大規模的財政刺激舉措對企業投資的重大影響。據高盛一項研究,2018年資本大都流入了股市,美國企業股票回購總額突破1萬億美元。2019年1月下旬,全美商業經濟協會(NABE)公佈的季度企業狀況調查指出,儘管一些企業報告稱由於減稅加快了投資,但84%的受訪企業表示,稅改並沒有讓他們改變招聘和投資計劃。

3月24日,歷時近兩年、花費納稅人2,520萬美元、傳喚2,800人與500位證人的穆勒調查報告公佈,結論是調查沒有發現特朗普團隊或與之相關的任何人與俄羅斯串通或與其協調,以試圖影響美國2016年總統選舉。但民主黨非常不甘心,還會繼續尋釁。因此,我的看法是,在2020大選結果揭曉之前,美國資本不會大規模回流,因為民主黨的社會主義競選綱領、向選民派發的大福利紅包都會帶來高稅收,這將成為美國商界心頭的陰影——商界、高科技界雖然都是希拉莉的堅定支持者,但決不喜歡桑德斯與AOC。他們不接受特朗普,但更害怕越來越社會主義化的民主黨。

中國面對經濟的內冷回暖無計

從西方經濟金融類媒體對中國的各類報道,以及歐盟對華態度都可看出,中國的經濟發展前景仍然被西方政商兩界當作促使全球經濟發展的重要因素。中國當然也明白,西方最終的目的不是整垮中國,而是逼其走上市場經濟正軌。美國商界反對美國對華開展貿易戰,卻堅定支持特朗普迫使中國改變結構性不公平貿易行為,即是明證。

圖為中國青島港。(Getty Images)
圖為中國青島港。(Getty Images)

中國有可能滿足西方的期望麼?

客觀而言,中國也想這樣做,但無法做到。今年兩會上,政府同時祭出各種法寶,旨在透過「放水」(降準、發行地方債)提振經濟,同時放出三大招數:降稅、促消費、重新啟動基礎設施建設。

但這些目標的功效有些是矛盾的。以減稅為例,2019年2萬億的減稅力度,確實表達了中國政府對於提升經濟活力的急切訴求與最大誠意。但基建投資加大,就意味著政府的支出將隨之加大。其它諸如社會保障、民生保障、軍費和維穩等多項支出,都構成了財政開支的硬約束,加上規定財政赤字必須維持在往年水平,幾乎找不到多少減稅空間,最後的結果必然是以費代稅,企業負擔難以減輕。

啟動消費也相當困難。中國發改委等十部委聯合發佈《進一步優化供給推動消費平穩增長 促進形成強大國內市場的實施方案(2019年)》,將提振農村消費當作關鍵。其要點與2008年中國推出的激勵消費措施類似。但是,中國的財富分配極度失衡,這方案就算加上習近平御批,佔人口68%的低收入人口仍然受困於經濟收入,無法擴大消費。

加大基礎設施建設,更是重回十年前的老路。多年以來,中國經濟的結構性問題就是市場飽和與產能過剩,2009年的4萬億救市主要投放到製造業、基礎設施與房地產上,結果是增添了新的過剩產能,加劇供需失衡,完全是飲鴆止渴之舉——現在與十年前不能相比的是:十年前的中國經濟圍城,依靠房地產業救了中國經濟。2019年這輪經濟刺激,高度泡沫化的房地產這匹疲馬已經無力拉動中國經濟,更何況,中國人均負債約17萬人民幣,多數民眾荷包裏再無餘錢。

觀諸世界近代經濟發展史,從無一國經濟在深陷結構性問題的情況下,僅僅依靠外資進入資本市場投機套利就能振興。更何況,外資蜂擁進入一國股市與債市,目的並不是幫助某國提振經濟,而是遵循有利則來,無利則去的投機準則套利。美國國內政治生態決定中國還有20個月機遇期,這一期間之內,中國如果無法借「外熱」之「福緣」治癒「內冷」之病,註定還會陷入圍城之局。◇

 

------------------

💎成為會員 📧訂閱電子報
https://hk.epochtimes.com/subscribe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