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小行星撞地球的危機,人類想出了不同的辦法應對,其中之一就是將其撞碎。然而一份新建的模型顯示,一顆小行星被撞得四散的碎片在其剩餘內核引力的作用下,又會重新被「吸」回去。
據《紐約時報》報道,一份新研究利用電腦建模,模擬一個四千呎大的小行星以每小時1.12萬哩的速度撞上一個15.5哩大的小行星的場景。撞擊後,大個的小行星立即碎裂,碎片四散。但是核心仍完好。隨著時間的流逝,在引力的作用下,小行星完好的內核又把四散的碎片逐漸都吸回去了。
小行星有自我重建能力
這樣看來,小行星不僅能承受大量的損害,正如之前的研究曾預測的,它們還有一定自我重建的能力。
這份研究的主要作者約翰霍普金斯大學(Johns Hopkins University)的Charles El Mir說,他的研究「可以說是反對把摧毀小行星作為防禦策略的證明」。
在過去幾十年裏,研究者們多次模擬過小行星相撞事件。早期研究顯示,由於其動盪的歷史,大顆的小行星內部已經「傷痕纍纍」,只要受到一定速度的撞擊,很容易就被撞的全成為碎片。但是這份本月發表在《伊卡洛斯》(Icarus)期刊上的新研究,嚐試了不同的模擬情形。
霍普金斯極端材料研究所(Hopkins Extreme Materials Institute)所長K.T. Ramesh說,校友Andy Tonge以前開發了一個模擬防彈背心應對衝擊力的模型。他們的研究組認為這個模型也適用於小行星撞擊事件,因此把這個模型與另一個模擬小行星引力場的模型結合在了一起。
這個混合模型讓他們看到了其它模型忽略的、但卻比較重要的一些細節,包括碎片出現的位置以及如何散開等。
但是這份研究也有侷限性:
●兩顆小行星都很簡單,是不旋轉的石塊,而真正的小行星情況非常多樣化;
●那顆大行星沒有模擬歷史性「傷痕」,而真正的行星一般都有受撞擊的歷史;
●兩個太空石塊的撞擊,也和導彈襲擊小行星、或原子彈在小行星地表之下爆炸的情況不同。
El Mir說,這份研究並未排除發射物體炸毀小行星的可行性,只是認為,炸碎大顆的小行星可能會帶來更大的麻煩:把大炮彈拆成小彈片仍會給地球帶來災難性打擊。
負責守望任何飛向地球的小行星或彗星的機構——NASA的行星防禦協調辦公室(Planetary Defense Coordination Office)建議,用發射物給來襲的天體一個「推力」,使其調整方向,而非摧毀它。
NASA和合作者們2022年就將進行一個這樣的實驗,發射一個太空器撞向一個雙小行星系統中較小的那顆,觀察是否能改變較小這顆行星圍繞較大那顆小行星運轉的軌道。
但是防禦專家表示,選擇摧毀還是改道「天外來物」,最終取決於我們發現它的時間點。
勞倫斯利弗莫爾國家實驗室(Lawrence Livermore National Laboratory)的行星防禦研究員Megan BruckSyal說:「隨著撞擊倒計時的減少,成功將其改道的行動將越發困難。在預警時間最有限的情況下,將其徹底炸碎摧毀恐怕是唯一避免(地球)受撞擊的可行方案了。」◇
------------------
🏵️《九評》20周年
https://hk.epochtimes.com/category/專題/退黨大潮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