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經.國風.陳風.宛丘》

子之湯兮(1),宛丘之上兮(2),

洵有情兮(3),而無望兮(4),

坎其擊鼓(5),宛丘之下。

無冬無夏(6),值其鷺羽(7)。

坎其擊缶(8),宛丘之道。

無冬無夏,值其鷺翿(9)。

(1)子:你,這裏指跳舞的主角。湯:讀為「蕩」,為其之假借字,遊蕩之意。也有一說為舞動的樣子。

(2)宛丘:在陳國都城之南,四處高中間低之地,也為三皇(伏羲、女媧與神農氏)的建都之地。

(3)洵:信也,誠然的意思。情,實也,情致描寫舞師專注散發之情感。

(4)無望:出乎意料也;也有一說為仰望之意。

(5)坎其:坎然意思,聲也,描寫擊鼓的聲響。

(6)無:不管,不論。

(7)值:持也。鷺羽:白鹭的羽毛,古人用以製成舞具。

(8)缶:陶製的一種打擊樂器,類似瓦盆。

(9)鷺翿:白鷺羽製成的舞具,形狀似傘。

妳跳着舞,姿態迴旋蕩漾,舞動在宛丘之上。

你專注的神情看似樂在其中啊,但何時會有出乎意料的事呢?(這句也可解釋為:令人仰望不已!)

伴隨着鼓聲咚咚的響,妳舞動在宛丘低坡之下。

無論寒冬與炎夏,妳都不辭辛勞地拿着白鷺羽跳舞。

眾人擊打着瓦盆噹噹地響,妳舞動在宛丘的道路上。

無論寒冬與炎夏,妳都不辭辛勞地持着舞具跳着舞啊!

此篇歷來都有許多不同解讀,毛詩序認為是借描述一位舞師的舞姿以諷刺晉幽公的遊樂無度。

《毛詩序》:「〈宛丘〉,刺幽公也。淫荒昏亂,遊蕩無度焉。」《毛詩正義》:刺幽公淫荒昏亂,是政衰也。

作為主角的舞師可能為周武王之女大姬,陳國為周武王滅商之後的封國,大姬居住於此地。

《毛詩正義》:正義曰:《地理志》云:「周武王封媯滿於陳,是為胡公,妻以元女大姬。婦人尊貴,好祭祀,用巫,故其俗好巫鬼者也。」詩稱擊鼓於宛丘之上,婆娑於枌栩之下,是有大姬歌舞之遺風也。

周武王滅商後建立周朝,其弟周公做六代樂舞作為宮廷雅樂,在祭祀時,演奏樂舞確實能夠感召神靈降世,之後便逐漸發展出了巫舞。[註]

這歷史時期的「巫」並非現代人所認為的「巫婆、神棍」的概念。上古時期的「巫」社會地位極高,受人敬仰,大多同時兼任統領眾人之事的職務。他們大多具有強大的功能及超凡的智慧,甚至能與高層生命溝通,如同神在人間的使者。

《國語‧楚語下》:古者民神不雜。民之精爽不攜貳者,而又能齊肅衷正,其智能上下比義,其聖能光遠宣朗,其明能光照之,其聰能聽徹之,如是則明神降之,在男曰覡,在女曰巫。

古籍《國語》記載:只有精神專注、心思儀態端正、具超凡智慧、光明聖潔的人,神明才會降在他身上,使他成為人與神溝通的媒介,這樣的人男的稱為「覡」,女的叫作「巫」。

周武王之女大姬就是當時的一位巫女,而跳舞就是其主要與神溝通的方式。

《說文解字》巫:祝也。女能事無形,以舞降神者也。象人兩褎舞形。

此詩應作於西周時期,當時諸侯陳幽公荒淫好色,遊蕩無度,或許作者想藉此詩諷刺幽公,希望他能效法陳國先祖大姬的風範,改過自新。

此詩描述着大姬優美的舞姿,開頭寫道:「子之湯兮,宛丘之上兮」兩個「兮」字代表着對她優美的舞姿沉醉其中,而舞師專注的神情令人生出敬意。詩中暗諷了幽公的玩樂無度,將樂舞作為享樂的工具,不知災禍將至,同時也體現了觀眾對舞師心中的崇敬,雖心生仰慕,但不敢造次而行。

接着場景變換,一會兒在宛丘低坡下伴隨着鼓聲跳舞,一會兒又在宛丘大道上隨着悅耳的瓦盆聲響舞動,無論是寒冬或炎熱的夏日都兢兢業業地舞着,為神而舞。

或許詩人也為跳舞的人那樣堅定的意志所動容,回應了第一段「洵有情兮,而無望兮」,令人感慨萬千,在詩中也體現了作者對大姬修為的讚歎:自己在有生之年可否達到她的境界呢?

[註]:中國傳統的樂舞都是表現舞師內心的本意,是在意識清楚下的作為,但巫舞是一種放棄主意識的行為,嚴格說來並不算樂舞的一種,但巫舞卻表現了舞師對於神的崇高敬意,遂也成了中國傳統樂舞文化中的一部份而流傳於世。

漢‧劉安《淮南鴻烈》:故不得已而歌者,不事為悲 。不得已而舞者,不矜為麗。歌舞而不事為悲麗者,皆無有根心者。

根心意思為本意,表達自己的心情意志,然而這歌與舞並非放縱而行,不是為了表現情感本身,為了歌舞而歌舞,是在頭腦清醒,正念下而做。◇

------------------

🗞️9.17暫別實體 立即預購
https://bit.ly/buybyepaper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