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經.國風.召南.何彼襛矣》
何彼襛矣?唐棣之華(1)!
曷不肅雍?王姬之車(2)。
何彼襛矣?華如桃李(3)!
平王之孫,齊侯之子(4)。
其釣維何?維絲伊緡(5)。
齊侯之子,平王之孫。
1.何彼襛矣?唐棣之華:何,為何。彼,那些。襛,音農;形容草木茂盛的樣子。「襛」的本義為「厚的衣服」,但在本詩中音義通「穠(音農,形容草木茂盛的樣子)」,因此朱熹的版本《詩經集傳》此字為「穠(何彼穠矣)」,《康熙字典》則兩個版本均認可。
唐棣,別名:栘、栘楊、扶栘、棣楊等;每年孟春四月開白 花,果實清香甜美可食可釀酒等。李時珍《本草綱目》:「時珍曰︰乃白楊同類,故得楊名。崔豹曰︰楊,江東呼為夫。圓葉弱蒂,微風則大搖,故名高飛,又曰獨搖。【集解】藏器曰︰木生江南山谷。樹大十數圍,無風葉動,花反而後合。」必須說明的是,《詩經.小雅.常棣》中的「常棣(棠棣)」與本詩中的唐棣不是同一種植物。「常棣(棠棣)」俗稱「郁李」,在《本草綱目》中也有專門的介紹。華,音義通「花」,本詩讀「滑」及「花」都行。「華」通「花」時,古音讀「敷」,如果這樣讀,那麼後面的「王姬之車」中的「車」應該讀「居」。這樣讀是為了押韻及朗讀時上口。
這兩句大意是:為何那棵樹這麼的花團錦簇?因為唐棣之花正在開放。(這兩句是借喻王姬出嫁時送親車仗數量眾多,儀仗肅穆且合乎禮儀。)
2.曷不肅雍?王姬之車:曷,音義通「何」,為何,難道。肅雍,《毛傳》:「肅,敬。雍,和。」即肅敬雍和;形容儀態恭敬、舒緩、雍容華貴。王姬,《鄭箋》:「王姬,武王女。姬,周姓也。」此位王姬是周武王的女兒,姬是周朝的國姓。之,往,走向(送親車隊);《鄭箋》:「之,往也。」「王姬之車」不能理解為「王姬的車子」,因為「肅雍」一詞只能形容人,不能形容物。這兩句的大意是:這難道不就是肅雍嗎?王姬走向送親車仗時的儀態!言外之意,王姬出嫁時,一出門走向車隊儀態就端莊恭敬,沒有一點驕傲的樣子。《鄭箋》:「何不敬和乎?王姬往乘車也。言其嫁時,始乘車則已敬和。」本詩用「曷不肅雍」反問句來加強語氣,以形容王姬雖然身份尊貴但卻沒有驕傲的樣子。
3.何彼襛矣,華如桃李:為何那棵樹這麼的花團錦簇?因為唐棣之花艷若桃李。(這兩句是形容王姬容顏美麗及齊侯之子儀表堂堂。)
4.平王之孫,齊侯之子:平王,古代的經學大師一致認為,平王指周文王。《毛傳》:「平,正也」。《鄭箋》釋義:「正王者,德能正(歸正)天下之王。」孔穎達《毛詩正義》:「此文王也……以德能正天下則稱平王。」並引用古人的註釋「又《尚書.大誥》注『受命曰寧王,承平曰平王』」周文王既是受命(受天命立國)之王,又是以道德教化修齊治平之王,所以既可稱為「寧王」,也可稱為「平王」。
「平王之孫」是為了凸出王姬身份的尊貴,她是周文王的孫女,周武王的女兒,周成王的妹妹。並以此來呼應第一章的詩句「曷不肅雍?王姬之車」。
「齊侯之子」即姜太公(齊太公)的孫子,齊國國君齊丁公姜伋的嫡長子姜得。周武王滅紂之後,姜子牙被封在齊國(疆域涵蓋現今的山東、河北、河南部份地區),齊國是當時周朝最大的諸侯國之一。姜太公的大名及事跡各位讀者都很熟知,筆者不用過多介紹了。而姜太公的嫡長子姜伋也赫赫有名,他曾是朝廷最驍勇的虎賁軍的首領,負責保衛王都及王宮的安全。當時姜太公受封赴齊國上任後,其嫡長子姜伋留在王都任職。姜太公去世後,姜伋去齊國繼位,其嫡長子姜得就留在王都。這是周朝的慣例,對周公及召公也不例外,只是周公和召公留在王都輔佐武王及成王,他們的兒子則被派去管理他們受封的諸侯國。
5.其釣維何?維絲伊緡:其,語氣助詞。釣,釣魚(線)。維何,用甚麼最好?伊,代詞「那、那種」。緡,音民;《毛傳》及《爾雅》釋義均為:「緡,綸也。」綸字在本詩中確切的意思是由蠶絲聚合編織而成的釣魚繩。這兩句的大意是:釣魚的線用甚麼最好?用那種獨繭絲編織的綸。朱熹《詩經集傳》:「絲之合而為綸,猶男女之合而為昏也。」
必須說明的是,本詩之所以用「維絲伊緡」來形容善於釣魚的人用的釣魚線是甚麼做成的,它涉及了一個典故及釣魚的技巧[1]。「絲」不是一般的蠶絲,而是指「獨繭絲」,也就是找那種個大絲長的繭來抽絲,然後再聚合成綸線來釣魚。這種釣魚線的特點是不容易斷,而且隱蔽性能好。我們都認同一根筷子容易折斷,十根筷子不易折斷的道理;可是古人卻認為,十根粗細不均的筷子還是容易被折斷;只有十根粗細都一樣的筷子才最不容易被折斷(即使其合起來的直徑比前者小,亦然)。同樣道理,用五十縷獨繭絲編織成的綸線,比一百縷普通蠶絲織成的綸線更堅韌;因為前者每一縷絲的粗細都一樣,受力均勻;而後者雖然縷數多,但因為粗細不一,受力不均勻,其中最薄弱的那一縷反而吃力最大,最容易斷,然後起連鎖反應,最後全部斷掉。
因此,「其釣維何?維絲伊緡」是用來借喻王姬與姜得的婚姻好合、德行及容貌般配,並照應第二章的「華如桃李」。(待續,下周三續完)
[附註1]據《列子.湯問》記載:「詹何(人名)以獨繭絲為綸,芒針(針細長形如麥芒)為鉤,荊、篠(細竹)為竿,剖粒為餌,引盈車之魚(釣起整車的魚)於百仞之淵、汩流(急流)之中,綸不絕,鉤不伸,竿不撓。」
唐貞元時期(唐德宗年號)文人李君房〈獨繭綸賦〉:「維絲伊緡,體道之要(體會出了道理的精妙)。繭之緒(獨繭絲)可以為垂釣之綸,綸之微(隱蔽)可以精用釣之妙。」◇
------------------
🏵️《九評》20周年
https://hk.epochtimes.com/category/專題/退黨大潮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