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的社會深層次矛盾,究竟是中港衝突、世代之爭,抑或階級對立的問題?三大矛盾都是客觀存在的事實,在不同時期,皆一度成為社會矛盾的主要方面,但實際上又是互相交纏,關係錯綜複雜,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不容易區分開來,所以站在不同的立場和角度觀照,自會得出不同的結論,猶如瞎子摸象,不一而足,絕大部份人只可以看到局部的真相。

所謂意識形態,其實就是社會現實的部份折射,不能說不反映現實,但反映的肯定不是社會的全部現實。

本土派著重的是中港衝突,視之為主要矛盾,解決的方法,自是形形種種的港人民主自決方案,由城邦、獨立到自治,都有一定的社會基礎,不然民調就不會一度顯示,支持所謂廣義本土派的民意高達17%,超逾百萬市民,教得意忘形的本土派KOL,自以為是「第三勢力」,足以左右大局,只要香港獨立自主,一切問題皆可迎刃而解。

但本土主義論述最大的缺陷是永遠搞不清所謂「香港人」的定義,究竟應以核心價值區分,抑或以年期為限,而被視為假想敵的「新移民」,是指84年中英聯合聲明簽定以後抑或97年後用單程證來港家庭團聚的大陸人,也說得不清不楚。

最諷刺又弔詭的是,所謂勇武本土派或自決派的領導人物和活躍群眾,竟以新移民第二代居多,而且多是基層人士,但同時被指為「蝗蟲」及支持政府和建制的群眾,卻又大多是基層和年長的大陸新移民。

最重要的是,他們絕大部份沒有多少受過戰後本土殖民地文化的熏陶,與戰後土生土長的嬰兒潮一代沒有共同的歷史文化回憶,跟不少八、九十後和千禧新世代一樣,他們對香港本土文化根本不感興趣,沒有共鳴,以為歷史是由他們開始,之前甚麼都不是,也不重要。

更致命的是,隨著嬰兒潮一代陸續退出歷史舞台,而大陸新移民已不限於每天150名單程證人士,所謂「新香港人」(有關名詞其實左報最先使用,但用了不足一年,可能基於「政治正確」考慮,卻突然棄用,無疾而終)佔香港人口組成越來越大(現時粗略估計已約三分之一),「本土主義」的確切意義究竟是甚麼?恐怕也是各說各話,各有所指,難以達成共識。觀乎曾經喧嘩一時的熱普城立法會競選失敗後自動潰散,互相傾軋(與意識形態分歧完全無關,純粹是私人恩怨和利益糾紛),以及本文前、青政之流名存實亡,大專學生組織潰不成軍,全無政治動力,當可證明所謂本土主義的社會經濟基礎正不斷消減,不成氣候。◇

------------------

💎成為會員 📧訂閱電子報
https://hk.epochtimes.com/subscribe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