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政府貿易代表團周四(5月3日)抵京,當日下午與中方代表進行會談,但雙方均未對外透露任何會談信息,引起外界對雙方周五(4日)會談的關注。屆時,雙方是否會有聯合聲明或者中共更高層是否接見美貿易代表團,這些舉動可能會預示本次高階會談的結果走向。
《南華早報》透露,美國貿易代表團在釣魚台國賓館跟中方舉行會談。此外,財經媒體彭博社報道說,中共當局下令陸媒不得擅自報道美國政府貿易代表團來華談判事宜,只允許沿用官方新華社通稿。但到本文截稿前,中美雙方都未對外公佈對話進展,外界認為,這或許暗示本次談判雙方分歧大。
本次美政府貿易代表團由財政部長姆欽(Steven Mnuchin)率領,成員包括商務部長羅斯(Wilbur Ross)、貿易代表萊特希澤(Robert Lighthizer)、白宮貿易顧問納瓦羅(Peter Navarro)、國家經濟委員會主任庫德洛(Larry Kudlow)、總統國際經濟事務副助理埃森斯塔德(Everett Eissenstat)以及美國駐華大使布蘭斯塔德(Terry Branstad)。
據悉,代表團成員抵京後,首先在美駐華大使館停留,隨後前往釣魚台開始會談。
周五雙方會談進展備受關注
到本文截稿前,大陸新華社只在周三(5月2日)刊登一條美貿易代表團來華的新聞,國務院官網轉載該條新聞把標題改為「劉鶴將與美方代表團就中美經貿問題交換意見」。
根據業內人士的判斷,「交換意見」的外交術語意思就是雙方存「爭執」。外界認為,這或許暗示本次談判雙方分歧大,未取得明顯進展。
姆欽在啟程前表示,希望本次就中美之間的貿易和貿易不平衡問題進行非常坦率的討論。他說:「總統特朗普在過去的一年裏非常關注貿易逆差問題,我們希望糾正這方面的問題。」
從2018年1月美方對洗衣機和太陽能板徵收關稅起,再到3月鋼鋁關稅、4月301調查對中國產500億美元產品徵收關稅,以及中方對美農產品徵收報復性關稅,中美貿易衝突進入升級態勢,這是雙方在互徵關稅後第二次正式會面。
2月,時任中共中央財經領導小組主任、現任國務院副總理劉鶴率團訪美,雙方當時也未對外透露細節。隨後,媒體報道,劉鶴當時向美國提議中方削減關稅、放寬配額、開放國內金融業等,以及達成雙邊自由貿易協定計劃。但因為無實質性內容,被美方拒絕。
中美高階貿易對話再次靜悄悄,讓各界人士聚焦雙方周五會談的進展。
不過,多家外媒報道指,多位經濟學家、行業官員和外交人士預期,即使中美雙方同意暫緩貿易衝突舉措,在可預見的將來,雙方圍繞中共產業政策的深層分歧仍將繼續存在。下面是中美貿易衝突集中表現的六個領域的最新進展。
一、貿易逆差
特朗普政府希望中共削減對美貿易順差1,000億美元。2017年,中國對美國貨物和服務貿易順差規模達3,370億美元,是對美最大的貿易順差國,約佔全球對美貿易順差的一半以上。
同時,受減稅以及對外徵收關稅的政策影響,美國製造業正在加快回流。根據美商務部周四公佈的最新貿易數據,因美出口增加,3月名義貿易逆差從2月的577億美元降至490億美元,是6個月以來的低點;同時新出口訂單也處於較高水平。
全球研究機構凱投宏觀(Capital Economics)在周四發給客戶的報告中寫道:「假如特朗普政府繼續支持保護國內產業政策,預計今年餘下時間,美國淨出口情況也將如此。」
中方雖稱美國應增加自身出口減少逆差,但同時表示,華府對它們願意購買的美國高科技產品施加出口限制。美國貿易代表萊特希澤在3月出席國會聽證時反駁說,美國不可能允許中共以各種方式買進美國技術,「然後轉過來給我們找麻煩」。
二、盜竊知識產權和強制技術轉讓
美國不滿中共竊取美知識產權是當前貿易衝突糾紛的起因。特朗普政府以及多家研究機構都指出,美國企業每年因中共竊取商業機密造成數以千億計美元的損失。
美國政府指出,中共司法體系對知識產權保護不力。
美國貿易代表辦公室(USTR)還批評中共政府,強制美國企業向中國合作夥伴轉讓技術和其它知識產權,以換取進入中國市場的經商機會。
中共政府對此予以否認,並宣稱已採取舉措加強知識產權保護。但批評人士稱中共在知識產權領域取得的進展集中在版權和商標權方面,但戰略產業的強制技術轉讓現象仍普遍存在。
三、「中國製造2025」
中共希望在高科技領域趕上美國和德國等競爭對手,向「中國製造2025」計劃投資數以十億計美元,促進機器人、航空和清潔能源汽車在內的10個主要領域的發展。
這一策略是中共希望從「製造大國」變身「製造強國」,在發展經濟的同時減少關鍵技術依賴,改變從工業競爭對手進口核心產品或技術。
但美方認為,該策略不僅是中國科技行業的追趕,更是國家資本主義,以「一個國家」來跟「單個企業」競爭。
萊特希澤在3月國會聽證中表示,該計劃列出的10個類別是中共明確設計並以獲取美國(或國外)技術為目的。他形容說,該計劃就如同「我有一個名單,如果你願意的話,我把它們都買走」。
在訪華前,萊特希澤出席美國商會活動時表示,有責任不讓美國成為中共經濟制度的受害者。
四、投資限制
中美兩個國家在主要領域都對投資設限,美國通過美國外資審議委員會(CFIUS)立法限制中國的進入,並計劃在某些行業進一步抑制中國投資。
這點獲得歐盟的認同。歐盟的部分官員也警告說,將對中國對外投資進行更加嚴格的審查,因為外國公司在中國缺乏互惠准入通道,這是不可避免地做出的反應。
2008年,中國對28個歐盟國家的直接投資僅為7億歐元,到2017年投資總額已高達300億歐元,比同期歐洲對中國直接投資的四倍還要多。
對中共近期承諾「儘快」放寬汽車、船舶、飛機等行業的外資股比限制,以及確保落地2017年底宣佈的放寬銀行、證券、保險行業外資股比限制的重大措施,美歐也都持懷疑態度,認為過去中共也做出過這類模糊的承諾,但並未兌現。
在華外企則認為中共承諾的改革早該進行,現在來得太晚。因為中國國內企業在過去數十年來受保護下避開外資競爭,佔據市場主導地位,並開始反過來進行海外併購、擴張。
面對日益惡化的中國大陸經商環境以及中國同行到海外帶來的激烈競爭,許多在華大公司轉為請求他們的政客對中共強硬。
五、匯率問題
特朗普於上個月指責中共在美國加息之際讓本幣貶值,財長姆欽隨後表示,「這是針對匯率貶值向中國(共)示警,中共過去曾讓本幣貶值。」自2015年末以來,中共以消耗一萬億美元外匯儲備為代價,強撐人民幣匯率不貶值,這一操作過程延續到2017年。
在美貿易代表團訪華前,人民幣匯率再次短期貶值,並超過市場預期。彭博社報道指,人民幣匯率在4月已形成了一種貶值模式:除一天外,整個月人民幣匯率中間價都比預期值高。專家認為,中共可能是有意削弱人民幣匯率,以便日後需要時能有上調空間。
對被視為中共手中的「核選項」武器——持有超過一萬億美元的美國國債,外界認為,那會造成中共所持資產價值縮水,同時推高本幣匯率、削弱出口競爭力,衍生成「搬石頭砸自己的腳」。
六、市場准入
美國認為,美國公司在中國沒有享有公平競爭待遇。中國的平均進口關稅約是美國和英國的兩倍。同時,它還往往出於明顯的政治原因,建立非關稅貿易壁壘,或排除某些特定行業或國家市場准入。
例如,中共對進口汽車徵收25%的關稅,而美國對中國進口汽車只徵收2.5%的關稅。同時,美國公司在中國投資也比中國公司在美國投資更難。
特朗普政府祭出的關稅建議已獲得大量關注,同時當局也在考慮如何規範中國在美投資,以保護美國國內的敏感技術不被盜竊或出售。
中國一直是全球排名靠前的吸引外國直接投資的國家,但距離世界公認的投資環境標準還很遠,甚至連18年前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時的相關承諾均未兌現。
中共當局近期宣佈開放金融部門以及降低汽車關稅的措施,但具體實施情況還有待觀察。
------------------
🏵️《九評》20周年
https://hk.epochtimes.com/category/專題/退黨大潮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