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九消寒圖,乃漢族歲時風俗。從冬至那天起就算進九了,在冬至漢族民間有貼繪九九消寒圖的習俗。
消寒圖是記載進九以後天氣陰晴的「日曆」,人們寄望於它,來預卜來年豐、欠,是一種很有傳統特色、好看的日曆。它一共有九九八十一個單位,所以叫做「九九消寒圖」。從冬至那天算起,以九天作一單元,連數九個九天,到九九共八十一天,冬天就過去了。
九九歌也叫九九詞,全稱是「九九消寒歌」。按照中國傳統的曆法計算,從冬至次日開始數起,每九天為一個時段,共有九個時段,第一個九天叫一九,其後依次稱二九、三九‥‥‥九九,合稱「九九」,與「三伏」相對。整個冬季中,這九九八十一天氣候較冷,此期過後,天氣回暖,大地將春。
在這寒冷時節,人們以九數之,屈指度日,因此叫「數九」;這一段的天氣也相應地稱「數九天」。屈指數日的人們比較閒暇,於是通過對天氣寒暖、物候以及人事物事的觀察,聯綴了九九歌,廣泛流傳,以記數九消寒。
關於「數九」習俗的文字記載,最早見於公元550年南北朝時期梁朝宗懍所著《荊楚歲時記》,到現在已有1,445年的歷史,據南朝梁宗德《荊楚歲時記》記載,當時已有數九之俗:「俗用冬至日數及九九八十一日,為寒盡。」
到了明代,又在士紳階層產生「畫九」、「寫九」的習俗,使數九所反映的暖長寒消的情況形象化,不僅是一項科學記錄天氣變化的時間活動,也是一項有趣的智能遊戲。不管是畫的還是寫的,統稱作「九九消寒圖」。
「九九消寒圖」主要有三種圖式,分別為文字、圓圈、梅花三種。各家具體採用甚麼形式,往往根據主人的愛好和文化素質而定。
1. 畫銅錢
畫縱、橫九欄格子,每格中間再畫錢形,共得八十一錢,每天塗一錢,塗法是「上陰下晴、左風右雨雪當中」,民間歌謠謂:「上陰下晴當中,左風右雨要分清,九九八十一全點盡,春回大地草青青。」表示塗滿八十一個點,冬天過去,春天來到。
2. 寫九
寫九,是從清代開始出現的,首先是在宮廷內實行。就是選每字九畫的九個字,每畫代表一天,每字代表一個九,九個字代表九九八十一天。用雙鉤空心字體畫到一張紙上,每過一天,用色筆填實一畫,然後用筆蘸白色在這一畫上填寫當日陰晴雨雪。填完一個字就過了一個九,填完九個字,也九數完了九。
徐珂《清稗類鈔•時令類》載:「宣宗御製詞,有『亭前垂柳珍重待春風』一句,各句九言,言各九畫,其後雙鉤之,裝潢成幅,日九九消寒圖……自冬至始,日填一畫,凡八十一日而畢事。」
3. 素梅
除此以外,更有一種「雅圖」,是畫素梅一枝,九朵梅花,一朵梅花有九個花瓣,共計八十一個花瓣。每天染一瓣,都染完以後,則九九盡,春天臨。《帝京景物略》云:「日冬至,畫素梅一枝,為瓣八十有一,日染一瓣,瓣盡而九九出,則春深矣,曰『九九消寒圖』。」
4. 曉妝染梅
更有韻致的是,婦女曉妝染梅。明人楊允浮《灤京雜詠一百首》詠及此俗,其自注云:「冬至後,貼梅花一枝於窗間,佳人曉妝,日以胭脂日圖一圈,八十一圈既足,變作杏花,即暖回矣。」這種設計,可謂獨出機杼,由梅而杏、由冬而春,季節的變換又與佳人曉妝的胭脂聯繫,真讓人叫絕。
無怪乎楊氏詩以詠之:「試數窗間九九圖,餘寒消盡暖初回。梅花點遍無餘白,看到今朝是杏株。」
在古代,上至皇上,下至百姓,都喜歡玩「九九消寒圖」。據說道光養心殿製成待填描寫的消寒圖,上有九個大字:庭前垂柳珍重待春風,寓迎春之意。九個字,每字九畫,九九八十一筆,每日描一畫,描成九九豔陽天,春天來到,太陽剛好從南迴歸線返回,可以照在養心殿正中,是為天、地、人合一。
「九九消寒圖」集歷史、節氣、文字、圖畫、智力遊戲於一身,是中華民族智慧的結晶。◇
------------------
🏵️《九評》20周年
https://hk.epochtimes.com/category/專題/退黨大潮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