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2月21日是傳統二十四節氣的冬至,香港有「冬至大過年」的說法。這一天全家人都要聚在一起吃團圓飯,俗稱「做冬」,聚餐的規格絕不遜於年夜飯,菜式也特別豐富,港九新界不同地區和家庭都有自己的慶祝方式,圍村人會吃盆菜、也有的家庭吃火鍋慶祝等等。
冬至是中國人最重要的節氣之一,也是僅次於黃曆新年的重要節日,如宋朝孟元老《東京夢華錄.卷十.冬至》記載:「十一月冬至。京師最重此節,雖至貧者,一年之間,積累假借,至此日更易新衣,備辦飲酒,享祀先祖。官放關撲,慶賀往來,一如年節。」
全家團聚 港人重視過冬至
港人非常重視冬至,這一天全家人都要圍坐在一起吃團圓飯,俗稱「做冬」。很多酒樓的冬至酒席一早已被訂滿。團聚吃飯的菜式也很豐富,除了傳統餸菜,盆菜、火鍋也很受歡迎。盆菜是圍村傳統喜慶時令食品之一,為方便都市人的生活模式,現時除大排廷席的盆菜宴外,亦有不少外賣盆菜可供顧客買回家。
「做冬」後吃湯圓也是一些家庭的傳統習俗,冬至飯後吃湯圓,「圓」意味著「團圓」「圓滿」,冬至吃湯圓又叫「冬至團」,象徵一家人團團圓圓,和睦幸福。民間有「吃了湯圓大一歲」之說。古人有詩云:「家家搗米做湯圓,知是明朝冬至天。」
冬至代表面向光明循環開始
對於「冬至大過年」的傳統,香港民俗專家周樹佳認為非廣東人專有,中國人社會普遍重視這個習俗。因為冬至這天「夜最長、天最黑」,代表「面向光明循環的開始」,萬象更新,所以特別受到重視。
雖然今年冬至是18年最熱,但他不認為影響市民過節的心情;港人做冬的時間亦很彈性,如今年周三是冬至,有的家庭提早至周六、日已做冬、有的甚至要過幾天。
冬至當日,香港人除了吃團圓飯之外,在新界等地方還舉行有拜神、燒衣的儀式。對於坊間流傳「冬至還太歲」,周樹佳認為此說法無根據。因為還太歲多數是年尾,而非冬至。「年頭擔心運程不好,所以攝太歲,故年尾要還太歲,是指黃曆新年之前,有的是還太歲、攝太歲一起做,不用分開兩次。」
港人做節,雞是不可或缺的。除了港人經常吃的白切雞、鹽焗雞、豉油雞之外,芝麻沙薑雞、川味口水雞、去骨海南雞等也是餐桌上的招牌菜。
冬至曆法 順天應人
冬至是太陽抵達南迴歸線的一天,這天的晝最短、夜最長。自夏代開始,人們即將冬至視為節氣的起點。 古人重視冬至,因為冬至與夏至是制定曆法的關鍵,曆法準確,則可證明皇帝掌握天命,具有順天應人的資格。
「冬至」最初並非節日,只作為正月。3,000年前,周公以「土圭法」測得「洛邑」(今洛陽市)是天下的中心,令洛陽成為日後十三朝古都。後來他又用此法測得「日影」最長和最短的日子,即現在的冬至日和夏至日,並將日影最長的一天作為新一年的開始。 周公在《周禮》中規定了「以冬至日,致天神人鬼」和「至五方帝及日月星辰於郊壇」的祭祀儀式。民間也有利用冬至日至郊外祭祀天的活動。
自漢武帝採用夏曆後,才正式將正月和冬至分開,冬至由此成為「冬節」,當時官府要舉行祝賀儀式,稱為「賀冬」。《後漢書》記載:「冬至前後,君子安身靜體,百官絕事,不聽政,擇吉辰而後省事。」冬至當日,朝庭上下要放假休息,軍隊待命,邊塞閉關,商旅停業,親朋好友相互拜訪、贈禮。
魏晉六朝時,民眾要向父母長輩拜節。唐宋時期對冬至最為重視。皇帝當日要在郊外舉行祭天大典,百姓則要祭拜父母尊長。
清代冬至也是非常重要的節日,每年的元旦、冬至和皇帝的誕辰又稱為「三大節」賀朝,順治時期,北韓向清朝派出的使節,定期的有冬至使,專門在冬至這一天朝見清帝。
清代北京城的冬至節日慶典也很隆重,旗人會於冬至日五更時分,邀請本家嫡親姑表及摯友齊聚庭院席地而坐,用矮桌供上「天地碼兒」或牌位,祭天並祭「祖宗桿子」。祭罷,親朋圍坐吃「白肉」,這種白肉謂之「神餘」。所以《清嘉錄》中稱:'相傳冬至大如年,賀節紛紛衣帽鮮鲜。」
中國的節氣是農耕風俗的載體,歷史過去了,留下的是文化。節令風俗實際是農俗文化,而食俗是其中之一。 南方人吃湯圓、糯米飯。北方要吃餃子。蘇州人吃餛飩憶西施。江南水鄉吃紅豆糯米飯。上海家家吃湯圓。杭州人一天三頓吃年糕。寧夏冬至要喝粉湯、吃羊肉粉湯餃,南京人吃大蔥燉豆腐。潮汕人吃甜丸。台灣人冬至則用九層糕祭祖。
冬至在南韓也是比較重要的節日,從這天起代表冬天已經到來,寒冷的季節需要足夠的溫暖與營養,所以南韓人每到冬至這天必須喝紅豆粥。 日本自古就將冬至視為太陽誕生日,是新年的起點。雖然日晝時間逐日增加,但仍需要歷經一段十分天寒地凍的日子,因此為了強身補元氣,並增強免疫力,在冬至這天吃南瓜。
九九消寒圖
從冬至開始就進入數九寒天了,人們往往在這天畫一枝素梅,上有八十一個瓣,名為「九九消寒圖」,每天用紅色塗一瓣,塗盡就「出九」了,故而冬至又稱「數九」。
「九九消寒圖」是記載進九以後天氣陰晴的「日曆」,人們寄望於它,來預卜來年豐欠,是一種很有傳統特色、好看的日曆。它一共有九九八十一個單位,所以才叫做「九九消寒圖」。從冬至那天算起,以九天作一單元,連數九個九天,到九九共八十一天,冬天就過去了。
關於「數九」的習俗的文字記載,最早見於西元550年南北朝時期梁朝宗懍所著《荊楚歲時記》,到現在已有1445年的歷史,據南朝梁宗德《荊楚歲時記》記載,當時已有數九之俗:「俗用冬至日數及九九八十一日,為寒盡」。
到了明代,又在士紳階層產生「畫九」、「寫九」的習俗,使數九所反映的暖長寒消的情況形象化,不僅是一項科學記錄天氣變化的時間活動,也是一項有趣的智慧遊戲。不管是畫的還是寫的,統稱作「九九消寒圖」。
「冬至進補,春天打虎」
冬至除了是氣候上寒暑交替,及農務、農耕的轉捩點外,更是人體在養生上陰陽氣血很重要的轉變點。因為冬至為整個陰、陽氣轉變最重要的時間點,在這一天當中所做的努力,隔年皆可收其效,也就是說,如果冬至的調養是正確的,將有助於未來一年內的身體調養成效。
在傳統中醫理論中,冬至是自然界陰陽更替的特殊日子,「至」者,極也,冬至這一天,是陰極之至,陽氣始生,是一陽初生的重要時刻。俗語說:「冬至進補,春天打虎」,中醫講究保護初生的陽氣,認為冬至前後是進補的時期。
從養生學來說,「氣始於冬至」,在冬至運用養生之道,調理身體,有助於保持旺盛精力,防止早衰,達到延年益壽的目的。◇
------------------
🏵️《九評》20周年
https://hk.epochtimes.com/category/專題/退黨大潮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