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朝:大禹時代之五
命名山川
在丈量規劃大地的同時,大禹還為山川河流命名。史書上記載大禹「主名山川」;「以為名山」,「命山川四海」。《通志》中,鄭樵揭示了大禹為山川命名的意義:「州縣之設,有時而更,山川之形,千古不易,所以《禹貢》分州,必以山川定疆界。」在不斷遷化的地貌中以山川定下疆界,山川的命名有如神州大地上恆定的地標。
上古鴻水時代人煙稀少,大禹率領衆人治水所到之處都是人跡罕至的地方,原始的山脈河流默默存在於大地上,沒有一個名字,荒山上布滿了上古時代各種叫不出名字的猛禽野獸,河淵中泅泳著危險的魚龍,河水泛濫橫行,山脈綿延,誰也不知道山有多高、水有多深。
給事物命名不是一件簡單的事。禹為山川命名,表示禹王具有洞徹萬事萬物的神通法力。上古時代,能給山川命名的人必須是如同祭司長、巫師長那樣具有通天、未卜先知的能力的人。神話中,萬物的名字和其自身有著不可分的關係,名字被視爲萬物生命的一部分。事物之名是掌握萬物的鑰匙,也是駕馭萬物的力量。在上古文字初創的時代,文字本身具有神祕的力量,只有通天的巫覡擁有通曉文字的能力,而擁有文字的使用權正是古代與神溝通的、專屬於極少數有大德行和相應能力的人如帝王、巫覡等。上古時代,大禹治水後主名山川萬物,被尊為山川神主,背後有著深厚的文明意涵。
在大禹率領衆部落艱辛而長久的治理下,大水逐漸平定,山川河流也開始有了各自的名字,譬如「徒駭河」就是其中的一條。隨著山川的命名,神州大地上的地標逐一建立起來,人們開始有了地界和方向的意識,土地的疆界和形貌逐漸確立下來,先民一批批向四方遷移,在再生的大地上開墾耕種,播下種子。
《山海經》的創造
在漫長的治水十三年中,禹和眾人考察了各地的土壤、物產、風俗民情、河川流向等等。大禹治水覆蓋的地域十分廣大,治水的「副產品」一樣叫人驚豔。傳説《山海經》就是大禹命令林官伯益在治水時觀察各地民情物產而記錄的。我們現在能看到《山海經》最早的版本是由西漢劉向、劉歆父子刊定的,劉歆在校訂後記《上山海經表》中説道:「《山海經》者,出於唐虞之際」,也就是堯舜大禹治水的時代。
「禹乘四載,隨山刊本,定高山大川。益與伯翳主驅禽獸,命山川,類草木,別水土,四岳佐之,以周四方,逮人跡所希至,及舟輿之所罕到。內別五方之山,外分八方之海,紀其珍寶奇物,異方之所生,水土草木禽獸昆蟲麟鳳之所止,禎祥之所隱,及四海之外絕域之國,殊類之人。禹別九州,任土作貢,而益等類物善惡,著《山海經》,皆聖賢之遺事,古文之著明者也。」
東漢王充在《論衡》中提到:「禹、益並治洪水,禹主治水,益主記異物海外山表,無遠不至,以所見聞,作《山海經》。非禹、益行遠,山海不造。然則山海之造,見物博也。」大禹和伯益兩人共治洪水,沒有什麽地方是他們沒有去過的。他們把自己的見聞記下來,創作了《山海經》。要不是大禹帶領衆人行走到偏遠的地方,不會有《山海經》。而《山海經》一旦創造出來,顯現出來神州大地物藏的博大。
此外,晉郭璞《山海經序》也說,《山海經》「跨世七代,歷載三千」。《山海經》有圖有經,圖在先,經在後,是對圖的解説。《山海經後序》中說出了《山海經》、《山海圖》和九鼎之間的關係,認爲《山海經》就是來自於九鼎上雕刻的圖像:「鼎之象則取遠方之圖,山之奇,水之奇,草之奇,木之奇,禽之奇,獸之奇。說其形,著其生,別其性,分其類。其神奇殊匯,駭世驚聽者,或見,或聞,或恆有,或時有,或不必有,皆一一書焉。」
和夏鼎一樣,《山海經》圖今天已不見,但西晉郭璞曾作《山海經圖贊》,陶淵明也有「流觀山海圖」詩句。「九鼎之圖……謂之曰山海圖 ,其文則謂之《山海經》。至秦而九鼎亡,獨圖與經存……今則經存而圖亡。」秦朝的時候九鼎亡佚,只剩下《山海經》的圖和經,到了今天,就只剩下《山海經》了。
清畢沅也考證《山海經》「作於禹益,述於周秦,行於漢,明於晉,而知之者魏道元也。五藏山經三十四篇,實是禹書。禹與伯益主名山川,定其秩祀,量其道里,類別草木鳥獸。今其事見於《夏書‧禹貢》《爾雅‧釋地》及此經《南山經》以下三十四篇」。
從現有《山海經》的風格及內容來看,《山海經》是先秦時代口述或書寫傳下,到西漢才編爲一書。《山經》風格古樸,和《海經》體例有所不同,極可能如古人所説成書於大禹之時。禹王一邊治水,林官伯益一邊收集各地的民間傳説、地理知識、人種、物產、歷史、人物等琳琅滿目,上古神奇的記敘,成就了一本奇書,即上古時代的百科全書:《山海經》。
《山海經》的祕密
《吳越春秋‧越王無余外傳》中有一段話,透露了當初大禹命伯益寫《山海經》背後的祕密。相傳大禹帶領著益、夔去名山大澤召來各地的神祗,如山神、河神、樹神,向他們詢問當地神祕的山川地脈、土地所蘊藏的金玉寶藏、山林中各種飛翔爬行的鳥獸昆蟲,還有無奇不有的八方風俗、遠國異域、四海奇人等等。諸神慷慨告知天地人間不爲人知的祕密,益把這些內容一筆一筆記下來,再加以解説,這就是《山海經》。和河圖洛書一樣,《山海經》是一本來自於神的天書。這一段少爲人知的祕辛披露了爲什麽《山海經》中有許多超越人世間、不爲人所知的神話傳説和諸多神奇難解的事跡。
《山海經》又分爲《山經》、《海經》。《山經》又稱《五臧山經》,共有《南山經》、《西山經》、《北山經》、《東山經》和《中山經》,與《海經》構成了今天的《山海經》。這五經猶如華夏大地的山川地圖解説,並記有植物、礦物、飛禽、走獸等豐富的物藏。《五臧山經》中所記述諸山分布在長江以南及山西、陝西、河南、山東、湖南境內,和相傳大禹治水所覆蓋的地域有相當程度的吻合。《山經》中所記載的各地礦物先於世界其它各地的地理志,具有極高的價值。
《山海經》中記載的山多達五百多座,並記錄了許多祭祀神祗的儀式,為當時神人共在、萬物有靈的時代留下了生動的記錄。下面是《五臧山經》的結語:「禹曰:天下名山,經五千三百七十山,六萬四千五十六里,居地也。言其《五臧》,蓋其餘小山甚眾,不足記雲。」大禹曾經說過:「天下名山,我經歷過五千三百七十座山,長達六萬四千五十六里,這些山分布在大地的東南西北中各方。所以説《五臧》,是因爲其餘還有許許多多的小山,不足以為記。」
在這段結語中,大禹爲《山經》中記載的山川做出了總結。雖然這一段後面所引藏銅藏鐵山脈諸句出自於使用鐡器的戰國時代之後,但就這段話本身來説,可以視爲是大禹總結《山經》,或是向舜帝報告的一個記錄。作爲大禹治水時勘察各地風俗、自然、物產、地理而誕生的一本地理志,《山經》爲大禹治水添了一筆人文上的意義,也印證了作爲上古帝王,大禹在治水之外的文化貢獻。
禹步
上古時代大禹治水,足跡遍歷神州大地,後世竟以禹跡為中國的代稱。《左傳‧襄公四年》:「芒芒禹跡,畫為九州。」大禹的足跡和中國的河川山陵合而爲一,重疊在蒼茫的神州大地上。此外,由於禹畫九州,經由大禹及其臣子一步步丈量的神州大地也被稱為禹域。「禹域」成爲中國的領土代稱。
大禹治水刻畫九州,還留給世人獨特的「禹步」。從楚帛書到《抱朴子》中,都有關於禹步的記載。大禹召使神靈的行步後來為巫祝所仿效:「俗巫多效禹步」,後世道教並由禹步演化出「北陣法斗」,模仿禹王的行步,猶如踏著北斗七星圖,自有章法。葛洪《抱朴子內篇‧登涉》中描述了道教儀式中的禹步。這一段軼事從側面烘託了大禹治水時自有神力,如有神靈相助,同時印證了大禹擁有唯有祭司長才有的通天能力。
半神半人的禹王在大水畔凌風而起,呼風喚雨,腳下踩著灑脫如神、左右移踏的步伐,給後世留下了通天的禹步。◇
參考文獻:
1. 《尚書正義》
2. 《淮南子》
3. 《山海經》
4. 《抱朴子》
5. 漢‧楊雄《法言》
6. 《通志》
神傳文化之中國歷史研究組
反饋信箱:zglszs@feitiancollege.org
------------------
🏵️《九評》20周年
https://hk.epochtimes.com/category/專題/退黨大潮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