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取得赤壁大戰勝利後不久,周瑜病逝。孫權十分傷心,讓魯肅接替周瑜的職位。此後,孫權開始進一步開疆拓土。公元二一○年,他派步騭為交州刺史,揮師南征。

◎聯曹擊蜀 開疆拓土

交州包括今越南北部和中部、廣東雷州半島和廣西南部。吳軍壓境,交州太守士燮等大多表示臣服。吳國邊境擴展到交州。

公元211年,孫權將治所遷至秣陵,第二年,修築石頭城,改秣陵名為建業(今南京),並修築濡須塢以防曹操南侵。公元213年春,曹操親率四十萬水陸大軍出濡須口討伐江東,金鼓齊鳴,旌旗蔽日,氣勢如虹。孫權自帶七萬將士迎敵,部伍整肅,嚴陣以待,水陸俱守。

公元211年,孫權將治所遷至秣陵,第二年,改秣陵名為建業(今南京)。圖為南京儀鳳門。(公有領域)
公元211年,孫權將治所遷至秣陵,第二年,改秣陵名為建業(今南京)。圖為南京儀鳳門。(公有領域)

在對峙的一個多月中,孫權曾親自乘快船夜視曹營,曹軍弓弩齊發,孫權載箭而歸。這個情節在《三國演義》中被寫作諸葛亮「草船借箭」。

曹操畫像。(公有領域)
曹操畫像。(公有領域)

曹操見江東將士之威猛嚴整,脫口讚道:「生子當如孫仲謀,劉景升兒子若豚犬耳!」此語千古流傳。

也正是基於此,曹操率先撤兵。

其後,孫權征討皖城,虜獲廬江太守朱光。公元215年,以荊州為基地對外擴張的劉備取得了蜀地,孫權遂派諸葛瑾討還荊州,劉備不從。盛怒下的孫權以呂蒙為將,連下長沙、桂陽、零陵三郡,劉備亦起兵五萬,大戰一觸即發。不過,在曹兵攻打漢中後,面臨著益州被威脅的處境,劉備與孫權議和,雙方以湘水為界,劉備把長沙、江夏、桂陽以東土地給予孫氏。

又過了三年,劉備荊州守將關羽發動「襄樊之戰」。這時的孫權看著劉備逐漸坐大,對自己構成威脅,遂決定向曹操稱臣締結聯盟,並以呂蒙為都督,襲取荊州,擒殺關羽。

公元219年,曹操上表任命孫權為驃騎將軍,封南昌侯等。深知殺了關羽,劉備不會善罷甘休,孫權於是將關羽的頭顱送給了曹操。曹操「以諸侯禮葬其屍骸」。

公元220年正月,曹操病逝,其子曹丕襲位。十月,曹丕代漢稱帝,建國號「魏」,史稱「曹魏」。第二年,劉備稱帝,國號「漢」,史稱「蜀漢」。劉備為給關羽報仇,稱帝三個月後,討伐孫權。

孫權兩次派使者入川求和不成,一方面任命三十九歲的陸遜為大都督,迎擊劉備;一方面為避免蜀漢與曹魏夾攻,遣使請求成為魏的藩屬,曹丕賜給孫權九錫,冊封其為吳王、大將軍、領荊州牧,節督荊、揚、交三州諸軍事。

在次年的「夷陵之戰」中,陸遜不負眾望,大破蜀國七十萬大軍,使蜀漢繼關羽失荊州後又一次實力大損,蜀國短時期內難以對魏、吳構成威脅。不過,對東吳來說,則要獨自面臨來自魏國的政治、軍事壓力。

孫權要想獨立發展,就必須想辦法平衡力量,擺脫危機。他遂在夷陵之戰後,主動向劉備道歉,修復了吳、蜀關係,並與曹魏斷絕關係,使曹魏不敢輕舉妄動。 

孫權能夠每每在關鍵時刻,以弱擊強、以少勝多,使東吳始終能立於不敗之地,主要在於其有用人獨到的眼光,而且善於聽從臣子的建議。

◎大戰曹魏 登基稱帝

公元223年,劉備去世後,東吳大臣勸孫權稱帝,孫權認為時機還不成熟。第二年,曹丕派兵伐吳,因正值長江汛期,江水暴漲,曹軍無法渡江而退。公元225年,曹丕不聽大臣鮑勛勸諫,又起兵伐吳,又因氣候原因無功而返。

在回軍途中,吳揚威將軍孫韶派部將高壽等,率領一支由五百勇士組成的敢死隊,在夜色掩護下從小路出擊,直攻曹丕中軍大本營,曹丕大驚而逃。高壽繳獲了曹丕的副車羽蓋等軍需儀仗。惱羞成怒的曹丕,回來後尋找了一個罪名將鮑勛殺了,群臣「莫不為勛嘆恨」。

曹丕在公元226年去世後,兒子曹叡繼位。公元228年,蜀漢丞相諸葛亮首次北伐,引起魏國朝野震動,曹叡親率大軍至長安,調度指揮關中、雍州、涼州魏軍對付諸葛亮。孫權趁機派手下鄱陽太守周魴假意投降,引誘魏大司馬——揚州牧曹休上鉤。

曹休在獲得曹叡的同意後,率十萬兵馬進入安徽,遭遇陸遜伏兵,大敗。曹休失敗後氣憤難平,導致背疽發作而死。

此次戰役的勝利,使群臣再一次勸孫權稱帝。這次,孫權同意了。公元229年,孫權在武昌城南舉行郊祭,即皇帝位,改元「黃龍」。追尊父親破虜將軍孫堅為武烈皇帝,母親吳氏為武烈皇后;兄長討逆將軍孫策為長沙桓王;以長子孫登為皇太子。

孫權在祭天文書中寫道:「天意已去於漢,漢氏已絕祀於天,皇帝位虛,郊祀無主。休徵嘉瑞,前後雜沓,歷數在躬,不得不受。」

文書中孫權是以承繼漢室自居的,並大肆詆毀曹氏篡漢,但對蜀漢政權卻隻字不提。

孫權的「併尊二帝」的用意,諸葛亮接收到了。在說服群臣後,諸葛亮派使臣衛尉陳震赴武昌慶賀孫權登基,並與吳國訂立了中分天下的正式盟約。

對魏國境內領土的劃分方案是:「震到武昌,孫權與震升壇歃盟,交分天下:以徐、豫、幽、青屬吳,并、涼、冀、兗屬蜀,其司州之土,以函谷關為界。」

而雙方共同的目標是「滅叡」,並約定「自今日漢、吳既盟之後,戮力一心,同討魏賊,救危恤患,分災共慶,好惡齊之,無或攜貳。若有害漢,則吳伐之;若有害吳,則漢伐之。各守分土,無相侵犯」。

這份盟約得到了雙方的共同遵守,直至蜀漢於公元263年滅亡,三十多年間,雙方從未違約,有效地維持了三國鼎立的局面。

◎命世之英

登基後不久,孫權下詔遷都建業,直至二十多年後去世。

南京棲霞寺千佛岩南朝石刻。(公有領域)
南京棲霞寺千佛岩南朝石刻。(公有領域)

公元251年冬十一月,孫權在到南郊祭祀天地後便得了風疾,當年十二月,孫權急召大將軍諸葛恪入朝,委託後事。公元252年夏四月,孫權病逝,終年71歲,在帝位24年。死後諡號「大皇帝」。廟號為「太祖」。

從即位到三分天下,至登基稱帝,孫權不愧是一代雄主。難怪羅貫中在《三國演義》如此描寫孫權:

「紫髯碧眼號英雄,能使臣僚肯盡忠。

二十四年興大業,龍盤虎踞在江東。」

而元初文學家元好問的「孫郎矯矯人中龍,顧盼叱吒生雲風」更讓人心嚮往之。

縱觀孫權一生,亦可稱得上是雄略之主,其「容賢蓄眾,故海內望風」,其鼎盛時期所擁有的領土堪與曹魏匹敵,更兼兵精足用,英雄樂業,孫權真真是命世之大英雄也!◇(待續)

------------------

🗞️9.17暫別實體 立即預購
https://bit.ly/buybyepaper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