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洲篇

伊拉克——烏爾南姆金字塔(廟塔)

「烏魯克」(Uruk)是美索不達米亞西南部蘇美爾(Shinar)人的古城邦之一,位於幼發拉底河東岸、底格里斯河西岸,今伊拉克(Iraq)境內。是當時最大的城市,約有5至8萬居民住在6平方公里的範圍中。

 遠古時期(約西元前3,400~前3,100年)的蘇美爾人在此創建文化,史稱「烏魯克文化」。居民製造銅器和陶器,建有巨大塔形建築物,並創造圖畫文字,為後來兩河流域楔形文字的萌芽。

並且發展以神殿為中心的城市,每座城市幾乎都有一或多個廟塔(Ziggurat)。當時的人認為山嶽支承著天地,山裏蘊藏生命的源泉,山是人與天神之間的溝通橋樑,於是建起了巨大的廟塔,類似於古埃及人的台階形金字塔的祭祀高台。

烏爾南姆廟塔。(網絡圖片)
烏爾南姆廟塔。(網絡圖片)

這片土地木材和石頭十分缺少,所以人們就曬製土磚或燒磚建造房屋,更創造了拱和穹窿結構的建築技術。後來,羅馬人將這結構加以發展並被各個時代承傳下來。

「烏爾」與「烏魯克」一樣,是蘇美人建立的四個城邦之一。「烏爾南姆廟塔」〔Ziggurat of King Urnammu〕,也稱「齊格拉特神塔」,建造於西元前2,112年~西元前2,095年,納莫國王統治時期,表示他們對烏爾城的保護神「月神南納」(Nana)的崇拜。歷史比埃及金字塔還久遠。

廟塔位於烏爾城中心一個6米高的台地上,由英國考古家伍萊爵士(Sir Leonard Woolley)在1880至1960年發掘出土的。

廟塔合體四層,從台底地面算起,總高21米,第一層基底面積 65 x 45 米,高 9.75 米,主要入口是由東北角從這邊有三座坡道扶搖而上,每道100級,而其中一座與建築物垂直,另外二座則延牆而上。三座坡道交會處是一座有三個洞的大門,再由一個單一階直入「月神南納」神殿。

第二層收進很大,基底面積 37 x 23 米,高 4.5 米。第三、第四層更成倍地縮小,每一層都有一圈環繞上一層台的寬大枱面。

整個塔廟之中央為泥磚所築成,表面砌築了厚達 2.4 米的磚層,是以瀝青灰泥接合日曬而成磚,砌體的每個側面內傾,同時每側又砌有外凸的扶壁。此塔廟中沒有任何一條線是直線的,傾斜之牆壁事實上是外凸的,地面上牆線也是外曲,這種一種視覺修正建築法,可避免直線所引起之僵硬感。總體形像極為穩定,氣勢宏大。此建築物是美索不達米亞(Mesopotamia)同類建築中保存最好的。據說這座神塔是《聖經》中通天塔(Tower of Babel)的原型。

伊拉克——烏魯克白廟

在烏魯克(Uruk)早期之塔廟並沒有角堡,而是由泥磚築成的。「烏魯克白廟」(White Temple,Uruk,見上圖)位於一個人造平台上,不規則輪廓於平脊地面上高起12米,平台外牆是傾斜的,並有斜凹紋。

廟宇朝向西南,其四個角分別朝向四個方位,是標準的金字塔建築做法。由東北面階梯和坡道可達廟宇,整座塔廟塗白且高大,幾公里外都可以看到,是意義特別的地標建築。

伊朗——埃蘭王朝的恰高占比爾神廟

埃蘭王朝的恰高占比爾神廟。(網絡圖片)
埃蘭王朝的恰高占比爾神廟。(網絡圖片)

位於伊拉克東邊的伊朗,在遠古時期同屬美索不達米亞文化圈的一部份,一座於埃蘭(Elam)時期的金字塔塔廟建築──「恰高占比爾神廟」 (Choqa Zanbil Ziggurat),建於西元前1,250年左右,是烏塔什加爾(Untash Gal) 君王獻給當時蘇薩(Susa) 埃蘭神印舒希納克(Inshushinak )的宗教建築,距今有3,300年歷史。

1935年,BP石油公司進行空中勘測時所發現,是現今世上保護最好的「埃蘭神殿」。

主體建築共有5層,運用高明的數學運算技術完成建築結構,由長磚四四方方壘砌而成是其建築特色,底層邊長約有200米,高50米,平台上有神廟。平台層層縮小,呈階梯金字塔狀,四邊的中央位置有階梯通往最高層。受到歲月及雨水的沖刷,目前僅存三層方形平台構造,高25米左右。現在看見的實際上只是數層地基而已。

在西面圍牆與神殿之間有當年圓形的祭壇,出土許多泥文簡以及人物和動物的塑像,神殿北端的空地上有多個隔間的遺蹟,應是當年祭司或皇族的休息室和祈禱室。

神殿全部以磚塊築成,包括內部的生磚(由陽光曬乾)及外部的火磚(窯燒磚),在每塊泥磚上,古巴比倫及埃蘭文的楔形文字仍然清晰可辨,現今除了專家學者之外,這類文字如同埃及的象形文字一般神秘難解。

值得一提的是恰高占比爾(Choqa Zanbil)的水利系統,考古學家在古城周邊發現了一套有著3,000年歷史的水過濾系統,通過多級沉澱和沙濾以得到乾淨的水源,令人讚歎。

孟加拉——帕哈爾普爾  佛教在孟加拉的見證

帕哈爾普爾遺址——大乘佛教在孟加拉興起的見證。(網絡圖片)
帕哈爾普爾遺址——大乘佛教在孟加拉興起的見證。(網絡圖片)

帕哈爾普爾(Ruins of the Buddhist Vihara at Paharpur) 是七世紀以前大乘佛教在孟加拉興起的見證。直到十七世紀都是著名的文化中心,被稱作「大寺院」。

十九世紀初,位於瑙岡(Naogaon)地區東北角的「帕哈爾普爾」的毗訶羅(梵文vihara)遺址被發掘出來,在當時是世界考古重大發現之一。

據考證,西元8世紀達馬帕拉( Mapara)國王在位時期修建。建成之後的幾百年內歷經洗劫掠奪,直到西元12世紀由印度教徒接管。

該遺址主體建築佔地9公頃,是座有四方形高高的圍牆的大型磚造寺廟,每邊的邊長約900呎,圍牆厚度約16呎,高度介於12呎至15呎之間不等。

北面是精緻的大門建築體,北面有45個單人房間之外,其餘三面還有177個房間。

帕哈爾普爾遺址上的雕刻。(網絡圖片)
帕哈爾普爾遺址上的雕刻。(網絡圖片)

遺址的地下發掘出大量精美的雕刻品,多是從神廟的基座下發現的。這些呈金字塔、十字形的廟宇,建築風格上受到緬甸和爪哇等國的深刻影響。簡單和諧的線條及許多雕刻裝飾,獨一無二的藝術成就,其影響遠到柬埔寨的佛教建築。(待續)◇
 

------------------

💎成為會員 📧訂閱電子報
https://hk.epochtimes.com/subscribe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