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植物邂逅音樂的那一刻,科學家們發現了神的蹤跡……  

   1950年,英國生物學家朱瑞安•赫胥黎(Sir Julian Sorell Huxley)到印度坦米爾省拜訪安拿馬來(Annamalai)大學的植物系主任辛格(T.C. Singh)博士,得知辛格博士在用顯微鏡觀察秋水草(HydrillaVerticillata)的活細胞質流動。赫胥黎因此談到或許可以藉此觀察植物是否會受聲音的影響。 

辛格的助手波尼亞(Stella Ponniah)是一位精通於小提琴的女子,後來辛格指示她在靠近秋水草的地方拉琴。結果發現秋水草的細胞質流速度加快了。辛格又想到在印度的南方有一種名為「拉加」的祈禱歌曲,其曲調會使聽者產生虔誠的情緒,因而他請波尼亞演奏「拉加」的旋律給含羞草聽。兩星期後,發現含羞草的單元面積內氣孔數目增加了66%,表皮壁變厚,柵欄層的細胞甚至擴大了一半。

之後辛格又請安拿馬來音樂學院的講師庫瑪莉(GouriKumari)演奏拉加曲給鳳仙花屬植物聽,每天演奏25分鐘,到了第五週,受試的鳳仙開始明顯超越未聽音樂的那一組,統計結果顯示,葉片平均多生72%,高度多出20%。

實驗有了成果,辛格就試著提高農作物產量。1960至1963年間,他在邦蒂治理區(Pondicherry)和坦米爾省7個村子裏實驗,藉由擴音器播放的音樂,使得收成比平時多出25%~60%。

到了50年代末的時候,美國伊利諾州有個叫喬•史密斯的植物學家用玉米與大豆做實驗,在溫度、濕度等條件都相同的溫室裏分別播上相同的種子。給其中一部分播放美國作曲家格甚文的《藍色狂想曲》,而另一部分甚麼音樂也不播放。最後發現,「聽」過樂曲的籽苗比其它未「聽」樂曲的籽苗提前兩個星期萌發,而且前者的莖幹要粗壯得多。史密斯很出乎意料,後來他繼續對一片雜交玉米試驗地播放古典樂曲,一直從播種到收穫都未間斷。結果又驚奇地發現,這塊試驗地比同樣大小的未「聽」過音樂的試驗地,多收了 700多公斤玉米。他還驚喜地發現,「聽」音樂長大的玉米長得更快,顆粒大小勻稱,並且成熟得更早。

美國史丹佛大學也曾做過一個實驗:讓植物聆聽不同的音樂,聽古典樂的那一組,植物生長得相當茂盛,而且神奇的是,植物會朝著音樂來源的方向生長,植物以60度角的姿態傾向於音樂來源的方向。

給葡萄聽音樂 意大利誕生莫札特葡萄園

意大利西北部的塔斯卡尼(Tuscany)有一座名為法拉奇娜天堂(Paradisa di Fracina)的葡萄園。

意大利法拉奇娜天堂葡萄園內架設了80個音箱,為葡萄藤播放古典音樂。(法拉奇娜天堂葡萄園提供)
意大利法拉奇娜天堂葡萄園內架設了80個音箱,為葡萄藤播放古典音樂。(法拉奇娜天堂葡萄園提供)

葡萄園主人名叫奇紐齊(Carlo Cignozzi),他原本是律師,轉行種葡萄。熱愛音樂的奇紐齊發現他演奏的手風琴曲能夠讓葡萄藤長得更快,於是便長期在園內播放古典音樂,結果發現這些「聽」音樂長大的葡萄樹果實豐碩、顆粒大、蟲害少。

意大利葡萄園主人奇紐齊(Carlo Cignozzi)為葡萄拉手風琴。(法拉奇娜天堂葡萄園提供)
意大利葡萄園主人奇紐齊(Carlo Cignozzi)為葡萄拉手風琴。(法拉奇娜天堂葡萄園提供)

給葡萄聽音樂,剛開始時,一些當地人認為奇紐齊的腦筋有問題。但奇紐齊堅持了3年,天天給葡萄樹聽古典音樂。3年後他種的葡萄樹都結果了,結出的果實又大、又好,所釀出的酒,比當地最有經驗的釀酒老手釀出的味道都要好,於是才得到了大家的公認。

隨著音樂對植物的這些神奇影響的傳播,曾經紅極一時的美國探索頻道(Discovery Channel)的《流言終結者》節目,在2004年也做了為期兩個月的實驗,以證明與植物交流或播放音樂利於植物生長是否是謠言。

他們製造了7個條件相同的溫室種植豌豆,有的播放音樂、有的與植物交流、有的甚麼聲音也沒有。

兩個月後,他們發現所有播放音樂溫室的豌豆確實比其它溫室的豌豆都長得好,最後得出結論:對植物交流或播放音樂有利於植物生長,是有可能的。

隨著這些神奇事例的傳播,近些年來,在全球範圍內掀起了一股「給植物聽古典音樂」的熱潮,很多綠色生態農場紛紛建立,大量種植栽培戶紛紛效仿給植物聽古典音樂,也都收到了明顯的效果。

如日本兵庫縣的豐崗中央蔬菜市場給香蕉聽莫札特的音樂,結果開發出一種更香甜的「莫札特香蕉」,並得到大家的認可。試吃者都表示「莫札特香蕉」又甜又好吃,而且顏色很漂亮……

偶然的一次實驗 掀起了「莫札特效應」熱潮

1993年,英國著名的 《自然》期刊刊登了加利福尼亞大學的心理學家弗朗西斯.h.勞舍爾和她的同事們的一項重大研究發現:聽莫札特等古典作曲大師所創作的音樂可以增強大學生三維空間分析能力。從此在世界範圍內掀起了一場「莫札特效應」熱潮,導致莫札特等古典音樂大師的CD唱片銷售量直線上升,經久不衰。

直面高雅音樂 再強的法律都顯得無力

中華文化中極其重視禮樂教化,禮樂是中華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幾千年來,不管朝代如何輪換,風雲如何突變,禮樂治世的地位從沒人撼動過。可見禮樂對人心的教化力量,以及在古人心中的地位。聆聽高雅的音樂,可以使人內心平和,安撫人的心靈;可以提升人的氣質,使人變得優雅;可以歸正人的道德,端正人的品行。

據多家報紙報導,新西蘭的第三大城市基督城(Christchurch)的城市購物中心和附近區域原本是犯罪事件高發區,頗讓當地商家、居民和警方頭痛。自2009年6月,購物中心開始全天候播放莫札特等18世紀音樂家的作品以來,犯罪事件數量快速下降。

據統計,2008年10月該區犯罪事件多達一週77起,到2010年10月劇減為一週2起。2008年的吸毒、酗酒相關鬧事案有16件,2010年一件都沒有發生。由於效果顯著,除了這家購物中心,現在附近許多商家都播放古典音樂。而且除了基督城,新西蘭的奧克蘭也在採用這一措施。

曲終病不見  來去五音中

中醫的診斷手段有望、聞、問、切四種。其中聞排在第二位,是指不用見人,只聽人的說話聲音,辨別其發出的五音變化,來對應推斷其身體經絡、五臟六腑等的運行狀態,從而斷定病因,達到診病如神的效果。與此相比,甚麼懸絲診脈等都是小兒科了。

據中國中醫四大經典之一的《黃帝內經》記載:「人體五臟對應五音,六腑對應六律。六律又分為六陰律與六陽律,合稱為十二律呂,分別對應十二月、十二時辰、十二節(二十四節氣)、大地的十二條水經與人體十二經脈。」

《黃帝內經》中還將五音分別對應於五臟、五行以及人的五種情緒。 可根據五音診斷病情,並且可以將五音調配成諧和的音樂,來對應調整人體五臟六腑的平衡,暢通人體的經絡循環,從而使身體回歸到諧和自然的狀態,達到治病與養身的目的。

因此元代名醫朱震亨也說道:「樂者,亦為藥也。」

不光中醫,近代興起於西方的「音樂療法」也已經流行於世界。

近代西方最先較系統介紹音樂治療疾病的著作是英國R.布朗的《音樂醫學》。另外奧地利醫生P.利希滕塔爾所著的《音樂醫學》更詳細地介紹了19世紀初在這方面的探索成果。19世紀中葉,音樂療法曾在歐洲一度風行,大規模應用於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最初用於治療傷病員的精神疾病,由於發現其效果明顯而被迅速推廣。

1944年和1946年,在美國密西根州立大學和堪薩斯大學先後建立了專門的音樂治療課程來訓練專業音樂治療師。1950年,美國率先成立了音樂療法協會(NAMT)標誌著音樂治療學作為一門新興的學科由此誕生了。至今為止,音樂療法已風靡全球,大量醫院、康復中心都在採用此療法,收到了顯著效果。

這些神奇的事例,雖然目前科學還解釋不通,但使人類重新在樂中發現了來自遠古的神的蹤跡。說明了「樂」中確實蘊含著不為人知的神奇力量,也印證了那些遠古時期「樂」的神蹟是值得相信的。◇

------------------

💎成為會員 📧訂閱電子報
https://hk.epochtimes.com/subscribe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