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京全力支持下,林鄭月娥順利當選。777票反映在「小圈子選舉」的制度下,中共的動員能力無可置疑;畢竟建制階層圖的是名與利,中共很容易滿足他們的訴求。特區政府代表的是中共的核心利益以及建制階層的既得利益。

曾俊華取得民主運動九成以上的選委票,但建制陣營不足一百選委支持他。在「小圈子選舉」的制度下,香港市民不應有任何幻想。中共只是求穩定,沒有尊重民意的意識;在求穩定的前提下,自然要平衡代價,所以要梁振英下台。

市民要明白整個中共領導層都不會接受真正的民主。所謂「強硬」路線與「溫和」路線的分別,只是「懷柔」的成份與打壓的程度,分化與收買是經常運用的手段。中共要全面控制的決心不會改變,對上述大形勢沒有真正的認識,民主運動就不能站穩立場。

林鄭在競選伊始,就表明會維持梁振英路線,因為她清楚明白梁振英在忠誠地執行北京的路線,只不過他執行得欠妥當,不能有效團結親中陣營,在市民眼中形象很差,所以北京要換馬。但目前對港的強硬路線不會改變。

雖然部份本港媒體以至民主運動人士認為北京對港政策會變得溫和,相信這只是統戰政策的一環,效果是分化民主運動。是否路線轉趨溫和,主要視乎是否會恢復政改的社會諮詢,是否有計劃、有步驟地推動民主化,是否會放棄立即推動「二十三條立法」?如果答案是否定的話,何來路線轉趨溫和?

特首選舉後翌日,「佔中三子」等九人被起訴,而且據聞會陸續起訴四十多人,這是明顯的打壓。其實政策已經很清楚,就是不斷地以起訴去向民主運動的活躍份子施壓。如果刑期超過三個月,就會喪失立法會議員的資格。如果年輕的學運份子因參與示威等活動被定罪留下案底,對前途自是一大打擊。像褫奪因宣誓出問題的立法會議員資格的司法覆核訴訟,很容易讓有關的議員和涉及的政黨破產。相信這類訴訟將會不斷出現;在這樣的情形下,又怎會有對港溫和路線的出現呢?有的只是「招降」的措施而已。

退一步而言,即使普通市民同意「與民休息」,林鄭月娥政府又是否願意就重大的民生議題有所建樹呢?過去作為政務司司長時,她已經清楚拒絕推動全民退休保障,在諮詢的過程中處處設限。

顯然林鄭抱持的財政哲學是相當保守的,不會以公幣支持重大的社會保障計劃。在政府財政儲備不斷積累的情況下,林鄭月娥在競選時承諾減稅;香港已經是全世界大城市中貧富最懸殊者,在上述的政策綱領下,相信貧富懸殊只會加劇,不會有所緩和。

沒有政改,社會保障不見得有重大改善,社會撕裂又如何能夠彌縫呢?在特首提名的過程中,差不多全體大財團為林鄭站台,建制陣營除了政策上繼續向既得利益傾斜外,政府的委任相信亦會如是。

中央政策組固然可以安排若干年輕成員,民建聯等親中政黨大可輸送這類人才;難道這可算是聆聽社會各界的聲音麼?當然,民主運動願意「聽其言,觀其行」;但不宜有任何厚望,重要的是要做好抗爭的準備。◇

------------------

🏵️《九評》20周年
https://hk.epochtimes.com/category/專題/退黨大潮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