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告訴望子成龍的父母,培養聰明的孩子、上最好的大學、賺最多的錢,亦即人們普遍接受的「智商=教育=財富」的模式,可能是有缺陷的,他們會怎麼反應呢?
近年來,中國大學畢業生找工作越來越難,許多畢業生不得不去做傭人、保安、或無薪金的實習生。按理說中國恢復高考只有30年,高教普及率還是很低的;相比之下,美國1/4的成年人擁有本科或以上學歷,而現在也輪不到大學生去做傭人。中國大學生供過於求的現象,頗為蹊蹺。其背後的原因,眾說紛紜。這也引發了高等教育在中國是否有效、是否值得的考慮。
俄亥俄州立大學的一項研究說,人的智商與財富並不相干。智商在平均值以下的人與較高智商的人,擁有的財富是一樣的。這項歷時25年、針對7千餘人的調查,並未顯示腦力與賺錢能力之間的相關性。從另一方面看,在美國社會,學歷和收入卻有著聯帶的關係。高中畢業生的平均年收入是28,000美元,大學畢業生是5萬,碩士或以上學位者為8萬。也就是說,財富雖然與智商無關,卻與教育相關。
從簡單的推理可以知道,如果財富與教育相關,卻與智商無關,那麼教育和智商也應該無關。但這一點似乎與常理不符,因為從表面看來,受到良好教育的人,似乎也應該是智商高、聰明的人。難道中美兩國的教育之間,有甚麼根本的差別使得畢業生的收入可能與教育脫鉤?
爵碩每年有個傳統項目,招生辦邀請教師們面試剛被錄取的大學生,決定是否給他們獎學金。我喜歡這樣不受限制、沒有約束的自由面試,比方我可以問他們,你覺得這世界上人們最重要的品質是甚麼?他們有的說是真誠,有的說是善良,有的說是寬容。我說,如果人們能夠同時做到真、善、忍,那是不是更好?他們都點頭稱是。
校方對面試的要求是,不問學業如何,因為那些所有被考察的學生都合格了,我們只需要考察學生的道德觀念、看他們是否成熟、正直。就是說,在美國的教育體系中,分數並不是最重要的,或者說,「智商」並不是決定一切的東西,道德的考慮存在於社會的方方面面。
北京有個白領求職的故事,很發人深省。這個年輕人找工作,準備了求職信和簡歷。但是,所用的2張紙和1個信封有3個來源,兩張紙分別是兩個跨國公司駐中國辦事處的公函紙,而信封則是另外一個公司的。求職者的用意,是要表明他曾在3個大公司工作過、經驗豐富。但在西方人事經理的眼裏,申請人是個慣犯,至少從3個公司偷了3次。更嚴重的是,偷竊者本人根本沒有意識到自己的行為是不當的。
早前杜克商學院的舞弊也反映了類似的問題。9個被開除的,據說8個是中國留學生,比率之高令人驚心。事後,受處分學生到院長樓前集體示威,一中國學生散發傳單說,「我們花錢要的是教育,而不是懲罰。」處罰不當自然可以申訴,但這是個人的事情,每個人的原因或許不同,所以有人無罪,有人有罪。集體抗議,不免印證集體舞弊的嫌疑;而利用校友、輿論和律師給學校施壓,以期減輕處罰,則是行為上的不理智和道德上的缺失。
所以,單純把智商和教育結合起來,會導致財富和教育的脫節。如果把道德的因素考慮進來,我們也許能更好的解釋「智商=教育=財富」模式中所缺失的東西,從而在道理上更加明晰、不迷不惑。◇
------------------
🏵️《九評》20周年
https://hk.epochtimes.com/category/專題/退黨大潮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