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的國畫藝術大師齊白石,五十七歲時,有一次題畫寫道:「余作畫數十年.未稱己意。從此決心大變,不欲人知;即餓死京華,公等勿憐,乃余或可自問快心時也。」

這幾句斬釘截鐵的話,可以說是齊白石不怕否定自己、敢於創新的藝術宣言。

齊白石的最膾炙人口的畫蝦,就是他的創新精神的突出例證。

齊白石熱愛生活,少年時代,就對蝦產生了濃厚的興趣,經常到溪流裏,觀察這種逗人喜愛的小生物,用棉花為誘餌釣蝦。他晚年曾畫《兒時釣蝦圖》,並在畫幅上題詩道:

五十年前作小娃,棉花為餌釣蘆蝦;

今朝畫此頭全白,記得菖蒲是此花。

並有小註:余少時嘗以棉花為餌釣大蝦,蝦足鉗其餌,釣絲起,蝦隨釣絲起出水,鉗猶不解。只顧一食,忘其登岸矣!

少年時代的這種興趣,使齊白石早就萌發了畫蝦的藝術種子。但他六十歲以前,畫蝦主要是摹古,學習八大山人、李復堂、鄭板橋等畫蝦的技法。

六十二歲時,齊白石自認為對蝦的體會還不夠深刻,需要長期細心觀察和進行寫生,就在畫案的玻璃缸裏,長期養著數隻活蝦。齊白石每天都要細心觀察它們很多次,看它們的形狀,看它們在水中游動時的姿態,還常常用筆桿觸動它們,看蝦跳躍時的各種姿勢。

這個時期的工夫,依然還是側重在追求外形。因此,他筆下的蝦,雖已越過了古人,但和他八十歲以後畫的蝦,還差一段距離。總的看來,蝦的外形很像,但精神不足,還不能表現蝦的透明質感。

六十六歲時,齊白石畫蝦,產生了一個飛躍。蝦的身軀已有質感,頭、胸部前端有堅硬感。腹部節與節若聯若斷,中部拱起,似乎能蠕動。蝦的長臂鉗也分出三節,最前端一節較粗,更顯有力。蝦的後腿由十隻減少成八隻。

六十八歲時,畫蝦又進了一步。這時的特點是:腹部小腿繼續刪減,由八隻減到六隻;以前畫蝦,眼是畫兩個濃墨點,後來在寫生中觀察到蝦在水中游動時兩眼外橫,於是,蝦眼由兩個濃墨點,改畫成兩橫筆;最關鍵的突破,是在蝦的頭胸部份的淡墨上,加了一筆濃墨。齊白石認為對蝦寫生了七八年,這一筆是創造性的最成功的,他說:「這一筆不但加重了蝦的重量,並且也表現了白蝦的軀幹透明。」這時畫蝦,已達到神形兼備,可以說算成功了。

但齊白石仍不滿足,還繼續追求筆墨的簡練。七十歲後,又有意刪除不損害蝦的真實性的腿,七十八歲時,畫的蝦,後腿就只有五隻。

八十歲以後畫的蝦,才真正達到了爐火純青的地步:那精確的體態,富有彈力的透明體,在水中浮游的動勢……可以說,藝術造型的「形」、「質」、「動」三個要素,都臻於完美的境界。作家老舍,在齊白石九十三歲壽辰的慶祝會上說:「白石老先生畫的蝦,可以看出蝦在水裏游的運動,像活的一樣。但他作畫的時候,決不是對自然事物單純的模擬。有一次他說:『蝦爪上的東西還很多,可是我不用畫這些玩意。』他是有提煉的。」老舍指出的提煉,就是把蝦的次要部分刪除,對蝦的重要特徵,進行藝術誇張,使蝦的神情更為突出,所以人們並不愛看池塘裏的蝦,而更喜愛齊白石畫的蝦。

縱觀齊白石畫蝦的藝術經驗,有三點很突出:

一是工夫深。齊白石說過:「余畫蝦數十年始得其神!」他曾在一張畫魚蝦的作品上題有一首絕句:

苦把流光換畫禪,功夫深處漸天然;

等閒我被魚蝦誤,負卻龍泉五百年。

二是不為世俗所累,始終如一地堅持自己的藝術情趣。齊白石的作品,一方面獲得世人的交口稱道,一方面也遭到許多自命不凡者的謗貶。齊白石曾給胡佩衡先生題詩說:

塘裏無魚蝦自奇,也從葉底戲東西;

寫生我懶求形似,不厭名聲到老低。

三是敢於否定自己,不斷追求藝術妙境。齊白石曾在一幅畫蝦的作品上題道:「余之畫蝦已經數變,初只略似,一變畢真,再變色分深淡,此三變也。」

齊白石終其一生,藝術上有此三變,而人格上卻堅持一貫,絕對不變。就是他熱愛生活,熱愛生命,反對邪佞,反對貪官。他寫有一首題不倒翁詩云:

烏紗白帽儼然官,

不倒原來泥半團;

將汝忽然來打破,

通身何處有心肝?!◇

------------------

🏵️《九評》20周年
https://hk.epochtimes.com/category/專題/退黨大潮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